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生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分析
2018-05-14贾宏伟崔媛
贾宏伟 崔媛
[摘要] 目的 该次调查通过了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进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为教学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证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数据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采用相对数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进一步了解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结果 从总体上看,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偏好(满意或非常满意26.3%,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19.5%);不同年级、和生源地的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学生个人状况而言,入学志愿不同,对课程感兴趣程度不同满意度也有差异;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9,P=0.720);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对课时分配,实习安排以及对职业前途的不满意。结论 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存在较大问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开发出适合新时代的预防医学教育模式。
[关键词] 预防医学;本科生;课程设置;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2(a)-0181-04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现行公共卫生教育与现实公共卫生服务需要“脱节”的矛盾愈发凸显[6]2003年SARS事件将这一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反思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更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已经成为医疗卫生教育者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话题[7]。因此,课题组以“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等为关键词,遴选出2007年1月—2016年8月发表的28篇文献,经系统阅读、梳理发现比较集中倾向性注意力在教學模式,较少调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状况,因此本课题组以调查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满意度为重点,为我校乃至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证据和新思考。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专业应时代而生[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现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人才不仅需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还应能预防疾病,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卫生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从医病到医人,个体到群体,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而且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上,因此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是尤为必要的[2]。
自“新医改”实施以来,公共卫生的影响不断扩大,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实施者,其培养方式以及专业技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新时期采用新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界的共识[4-5]。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该文以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本科一至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1份,回收并经录入校验的有效问卷876份,问卷有效率为87.51%。调查对象中男生201名,女生675名,比例分别为22.9%和77.1%;生源地为乡镇农村的学生526名,比例为60.0%,来自县市区的学生350名,比例为40.0%;大一195名,大二167名,大三206名,大四188名,大五120名,所占比例分别为22.3%,19.0%,23.5%,21.4%和13.6%。
2.2 调查内容
该次调查在统计学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完成问卷编制,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等;第二部分为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的看法与认识和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整体课程设置分布满意程度的调查;为了解影响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差异,从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名同学,由2名受过专业训练的小组成员进行访问,从而了解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2.3 统计方法
将数据收集整理后对其进行编码,赋值,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对不合理的赋值及时修改。采用EpiData3.1对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其差异的显著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调查结果
3.1 课程设置总体情况满意度
通过调查显示同学整体对课程设置满意度偏好,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有231名(26.3%),多于表现为不满意与非常不满意的171名(19.5%),并且有29名(3.3%)学生表现为非常不满意。见表1。
不同年级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4,P<0.001),高年级学生中表现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明显多余低年级的。其中大四22.3%,大五12.6%,而大一6.1%,大二10.2%。不同性别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是趋同的,调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Z=1.586,P=0.113)。
对于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9,P=0.043<0.05),来自城市的学生对课程设置表现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多于来自村镇的学生,并且生源地城市越发达,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越低。
3.2 学生个人状况的差异
对于学生个人状况的不同,主要从三个角度(高考志愿、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成绩排名)来分析其差异,结果发现只有18.0%的学生高考第一志愿为预防医学,并且有16.60%为调剂至预防医学专业。高考志愿不同,对课程设置满意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4,P=0.022)。见图1。
就学生的兴趣而言,不同兴趣的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96,P<0.001);在对预防医学感兴趣的学生中,有43.6%表现为满意和非常满意,而在不感兴趣的学生中仅有4.8%。对于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趋同(χ2=1.339,P=0.720)。见表2。
对课时分布的不满意所有25名学生均表示课时安排不合理,预防医学四大类课程课时分布如饼图2所示。
据了解专业课集中在大四和大五,学生表示专业课开课时间太迟,不利于更好地了解专业课。其次学生表示英语课时设置得不合理,随着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增进,英语愈发受到重视,但学校仅在大一大二开设英语课,而且有学生反映教学形式不灵活,存在“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缺少正确教学理念。
对实习安排的不满意学校安排预防医学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到基地医院临床实习,大五第二学期生产实习,大四和大五10名学生中有4人表示临床实习不仅学不到东西,更是在浪费学习专业课的时间,有2人表示临床实习可有可无,其余4人表示非常珍惜在医院的时光。
对前途的担忧存在于所有被采访者中,大一大二学生均表现出对预防医学的职业前景的不了解;而高年级学生表示,就当前情况来说预防医学就业水平不高,薪资待遇差,但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4 结论与讨论
从总体情况看,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居于中上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改善。满意度的年级差异主要由于低年级学生普遍比较迷茫,对课程安排不清楚,而高年级学生深刻了解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处,所以体现出较差的满意度。建议学校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规划教育,以便获得更加客观的评价,为课程改革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满意度的生源地差异表明:预防医学能较好的满足来自村镇的学生,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该专业需要经常性地做实验,现场采样,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关。建议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要兼顾各类学生的认知背景,注意因材施教,进可能的将每个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入学志愿差异结果显示,第一志愿报考预防医学的人数少,说明公众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度还不够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而且数据表明学生兴趣越高,对课程的满意度也越高。这提示在将来课程改革中一定要重视宣传普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且要注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整体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根据访谈结果发现将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照搬到5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显然不合适。自从执业医师考试改革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具备考执业医师的资格,所以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大打折扣,将传统的临床课程与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完全应用于5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安排中显然是不恰当的。建议缩减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另外一点不恰当的地方是专业课开课太晚,课时安排太少,而不能真正地体会专业课的精华。而且临床见习的形式大于内容,而专业课的实习则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希望合理调整专业实习与临床见习的课时,使学生合理利用在校时间,更好地研究专业课程,成为优秀的公卫人。
[参考文献]
[1] 孫维权,王月云,熊光练,等.新时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78-280.
[2] 叶葶葶,施寿康.改革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医生[J].上海预防医学,2001,13(10):454-455.
[3] 谭姣,雷静.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科技视界,2014(27):138-138.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2009-03-1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6/ content_11138803.htm
[5]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6-12-2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6] 吕筠,李立明.现代流行病学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5):403-405.
[7] 肖海燕,李菲菲,向浩,等.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98-101.
[8]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3):420-423.
(收稿日期:2018-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