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模式在中药房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研究
2018-05-14梁启超
梁启超
[摘要] 目的 评价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模式在中药房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该院中药房于2016年10月—2018年6月期间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其作为观察组;于2016年1—9月之前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在管理前后分别抽取12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管理满意度,评价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中药发放准确率100.00%、调剂准确率98.33%高于对照组88.33%、84.17%,药品调换率0.83%低于对照组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药保存、放置、采购及过期处理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药房管理工作中,开展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模式,患者满意度较高,管理质量显著。
[关键词] 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模式;中药房;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2(a)-0171-02
中药房是医院重要的组成部门,承担着中药配制、保存、发放的工作职责。但在中药管理实际工作中,因我国中药药材种类繁多,其总数超过12 000种,具治疗价值的中药在5 000种以上,再加上人们对中药认识日渐全面,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药管理难度[1]。中药房服务质量决定着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影响着医院服务质量。因此在中药房管理工作中,应加强中药质量管理,提高中药管理质量及使用安全性。笔者就根据多年工作管理经验,根据中药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采取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模式,并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现对其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2016年10月—2018年6月中药治疗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男性49例,女性71例;年龄25~65岁,平均(38.96±6.48)岁;选取2016年1—9月期间中药治疗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70例;年龄25~68岁,平均(40.13±6.5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中药房管理。按照医院管理制度进行中药选购、进货、配制、保存与发放。
观察组:规范化管理模式。管理内容如下:①规范中药采购渠道。在采购药物时,根据医院发展情况,检测药品质量,按照国家相关药物采购标准及中药入库验收标准,选择质量合格药物。在采购药品时,应将相关购药计划上报给上级领导,在审批通过后,到正规中药公司购买。
②规范中药保存管理。先加强医院中药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掌握各种中药的保存流程,一般药方温度<23℃,药物含水量在8%~13%,对特殊药物因低温储藏,若有条件的医院,应选择先进设备管理中药材。在中药储存中,按照中药的性质、药效及特殊性,分类储存,以免影响中药保存质量。
③规范中药调剂管理。在中药调节工作中,调剂医师应掌握中药材的性质、作用及功效,按照调节管理流程,核对患者诊断结果及基本信息,准备进行药物调制。
④规范特殊药物管理。在特殊药物管理中,应按照“五专”原则,即专人、专柜、专用处方、专用等基层及专用账本,按照特殊重要管理規范,准确管理特殊中药材,在开具中药材时,得到医师及科室主任签字后方可开具。
⑤规范中药房信息化管理。建立电子信息化平台,将中药纳入管理系统,供工作人员随时查看药品的库存情况。
⑥规范中药房人员的现代化管理。医院管理部门应重视中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责任意识,定期开展综合素质培训,不断学习药学知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以质量为核心”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
⑦规范中药管理制度。在中医房采购、加工、配制、保存与发放的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范制度,加大对中药房多个工作环节予以监督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同时成立中药管理监督小组,定期及不定期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将工作质量与绩效、奖金相挂钩,成立绩效考核奖,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管理模式下中药质量管理情况:①调查药物发放及调剂的准确性,及药品调换率;②评价此次中药管理质量,包括中药保存、放置、采购及过期处理;以本院科室自制的管理质量评价表,每项管理指标计百分制,分数越高,管理质量越好[2];③调查患者对中药房管理工作满意情况,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3个级别[3]。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该次研究内相关数据。计量资料(x±s)的处理,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n(%)]的处理,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药品管理准确性情况
观察组中药发放准确率100.00%、调剂准确率98.33%高于对照组88.33%、84.17%,药品调换率0.83%低于对照组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药品管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中药保存、放置、采购及过期处理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满意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6.67%(116/120),即满意71例,基本满意45例,不满意4例;对照组满意率83.33%(100/120),即满意34例,基本满意66例,不满意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17,P=0.001)。
3 讨论
一直以来,中药房管理工作具一定难度,是医院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药管理质量效果决定了患者治疗效果,也影响着医院中药发展。在中药管理中采取常规管理模式,仅是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中药管理,但无法满足现代化中药管理效果,影响患者安全用药[4]。
在对中药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中药采购阶段容易出现材料质量不合格;中药储存不合格,出现虫蛀、霉变;中药调配出现药物异名情况;中药房管理设施较低,信息化建设较慢;医院对中药房建设不够重视[5]。因此在中药房中药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加强中药质量管理质量,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及准确性。
在对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工作中:①根据中药房管理效果,规范中药采购渠道、储存方式、调剂管理,强化特殊药物的管理,以此确保中药安全性,提高药物发放、调剂的准确率;②对中药管理采取信息化技术,建立电子信息化平台,可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用药差错率;规范中药房人员的现代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中药管理制度,进而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③在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具规范化、程序化、科学性及合理性格特点,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6]。
该次实验中,观察组药品管理准确率提高,中药保存、放置、采购及过期处理质量显著增强,且患者满意率高达96.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中药质量管理中采取规范化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中药房工作质量、患者用药准确性及安全性,具较高应用价值。
在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应重视中药房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能严格掌控药物管理质量,了解药物使用的作用、性能,减少因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不足而带来的差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進行中药管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管理质量。总而言之,在中药房管理工作中,开展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模式,患者满意度较高,管理质量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并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敏.PDCA循环管理法在中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6):30-32.
[2] 李会银.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2):97-98.
[3] 罗瑛,顾正平,沈文芳.医院中药房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模式[J].医药导报,2016,35(s1):183-184.
[4] 朱坤良.探讨医院中药房管理中的规范化管理[J].中医药导报,2015,21(17):47-49.
[5] 鲁德林.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现状[J].西部中医药,2016,29(8):60-62.
[6] 初洁雯.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中药房满意度的影响观察[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3):75-77.
(收稿日期:201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