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8-05-14郭芳萍
郭芳萍
[摘要] 目的 对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的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该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80例患者,对其中有问题的52例患者进行不同采血部位和不同檢验时间分析。结果 静脉血的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数值要比末梢血的高,血小板的数值要比末梢血的低,经过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不同采血时间的分析结果表明,立即检测的检测准确率是最高的,监测的时间越早,结果的准确性就越高。经过对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进行分析得出,使用有关药物、患者采血不同部位、患者不相同采血时间、采血量的不同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结论 血常规检验是医院工作的基础,对采血工作做好质量控制,会有很明显的效果,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做好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可以提高对患者病情判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 血常规;采血标本;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1(b)-0149-02
医院临床中最经常的检验项目就是血常规检验,通过相关检验能够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及时准确、可信可靠的根据。与此同时,我国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检测的仪器(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具有重复性好、精密度高、检验快速的优点,能够有效减少采血标本中许多人为因素,从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的应用。但进行血常规检验前有很多因素,如采集的方法、保存的方式、运输的方式以及注意事项、抗凝剂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度[1]。依据相关资料显示,通过对采血标本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如何有效对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进行控制,全面提升检验结果准确度,也日益成为临床检验的重点[2]。笔者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该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80例患者进行分析,期望探索出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80例患者,对其中有问题的52例患者进行分析,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介于37~71岁,平均(53.5±6.1)岁;存在问题的52例患者中有20例是静脉采血,32例是末梢部位采血;立即检测的有8例,6 h之内检测的有17例,>6 h才进行检测的有27例;该次试验选择的标本将药物、环境以及患者自身疾病因素都排除在外。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采血管使用真空的血常规采血管,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不一样的采血部位和不相同的采血时间进行检查结果的观察,主要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部位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观察
对患者的不同部位进行采血,根据检查结果分析,采血部位主要包括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查及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与血小板,两个采血部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检测时间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观察
患者采血后,按照检测时间分为立即检测、6 h以内检测和大于6 h后进行检测,检查及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与血小板,不同检测时间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具有复杂性、特殊性,针对血常规检查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要合理控制采血质量,保证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血常规检验是医护人员判断病情的重要手段,通过检验结果能够医护人员判断病情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相关资料显示,进行血常规检验前有很多因素极易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要求医护人员重视质量控制,研究采血标本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主要从采集的方式、样本的采集量与样本的保存等方面进行分析,只有对样本分析到位,才能减小其他因素对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避免管理出现问题[3]。在临床上,质量控制由于检验科医护人员的疏忽经常被忽视,但是好的质量控制是获得正确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对采血标本的检验从采血到最终的检验环节有较大的管理难度,进行控制也特别难,所以在管理工作中成为重点和难点[4]。血常规检验是医院工作的基础,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而采血标本的质量又是血常规检验的基础,因此做好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十分重要[5]。影响采血标本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使用有关药物的影响:医生及护士在采血的过程中,要引导患者说出之前服用过什么药物,如果服用,就要判断药物是否对结果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就要使患者在停止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血常规检查。由于有些药品会在患者身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直接影响患者的血液成分,这样就导致患者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不准确。
患者采血不同部位的影响:医护人员通常会选择静脉血和末梢血作为采血部位,末梢血的采集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很容易发生血液、温度、环境的变化,导致患者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不准确。
患者不相同采血时间的影响:人的血液指标会随着时间、心情、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患者睡眠不足、情绪低落或亢奋、饮食习惯的改变都会有影响血常规的检查结果,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就要尽量的排除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采血量的不同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医护人员要根据医院规定的比例采集血液,保证和抗凝剂协调,确保用量(血细胞分析仪)。采集完血液后要尽快进行检测,如果监测的不及时,检测结果就会出现失误,或是出现一些问题。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温度。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出现碰撞,从而防止溶血[6]。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重难点,依照规定进行工作[7-8]。对血常规检验进行分析,要求标本质量要有保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提升自我素质和职业素质,严格按照医院的规定进行,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在该次实验中,分析患者采血部位的标本,查看准确率,静脉血的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数值要比末梢血的高,血小板的数值要比末梢血的低,经过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不同采血时间的分析结果表明,立即检测的检测准确率是最高的,监测的时间越早,结果的准确性就越高。这就表明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测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临床工作中也要尽量做好本职工作。
根据以上的论述,血常规检验是医院工作的基础,对采血工作做好质量控制,会有很明显的效果,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做好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可以提高对患者病情判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王驹,蔡兴权,蔡坤.临床血常规检测误差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220-221.
[2] 刘雄婧.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8):2511-2513.
[3] 周宏,刘九菊,李宝玉.实验前质量控制在确保急诊血液标本质量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23):3493-3495.
[4] 强鑫华.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3):123-124.
[5] 金向红.完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2):117-118.
[6] 陈晖.采血标本质控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0):167-168.
[7] 黎明高.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4):135-136.
[8] 朱平,王涛,李灿慧.病理标本信息化管理及改进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3):1202-1203.
(收稿日期: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