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
2018-05-14高晓喆
高晓喆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除了生理治疗,还包括对社会心理关注和康复。面对人们需求的增加,医患沟通不畅,仅靠医务人员的服务已远远不够,于是医务社会工作者应运而生。在现阶段社会转型中,他们正在有力地发挥作用,成为为患者提供照顾服务、良好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医务社工尚处于探索阶段,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该文以我国医务社工实务为主要分析对象,就我国医务社工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等展开具体论述,通过介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务社工开展情况,来探索我国医务社工介入服务的模式,针对困难找到恰当的解决途径,积极培育医务社工队伍,推动医患关系和谐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助推医疗改革。
[关键词] 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医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2(b)-0186-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仅需要生理方面的治愈,更需要在心理、社会方面得到人性化的关怀。生物医学治疗模式需要逐渐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6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以最高规格的“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首次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內容;2016年医务社会工作正式纳入公立医院职业目录,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实践意义。
医务社会工作是医务社工专业人员与医疗团队合作,在医疗机构中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与技术,服务病患、家属,协助处理与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提高医疗效果、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民众健康的职业活动[1]。医务社工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完善医疗体制中的人文关怀、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他们正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专业的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医院和患者之间的桥梁、医学人文建设的重要角色。
1 国内外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1.1 国外的医务社会工作
16世纪初期医务社工起源于英国,后发展于美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20世纪20年代,日本私立医院开始雇用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社会工作者,并在医院开展社会工作;80年代后期,医务社工的内容和范围得到了不断扩展,其职责进一步确认和强化。日本非常重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界定和认同,其国家资格是社会福祉士,能够领取福祉职业薪水,明确了专门化、职业化的定位,成为患者照顾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参与到了患者入出院到居家生活重建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医务社会工作者是连接医疗服务与福利服务的专业人员,是两类服务的整合者,凡是与人类健康状况有关的领域都是其职责范围与服务领域。截至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将医院社会工作机构和医院社会工作者作为医院质量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
1.2 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
台湾的医务社会工作发端于1949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刘良沼女士,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设置医务社工初期是应急处理患者的急难救助,后期渐渐地开始制度性回应“全人化医疗照顾”的需求。从运行过程来看,政府不直接参与其中,只是充当幕后支持者的角色,主要发挥着管理、教育、支持功能。在社工的教育和培育方面,采用“专才教育”模式,依托医学院校整合各种资源,培养专门面向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
香港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始于1939年,“香港医务卫生署”成立了首支医务社工队伍,主要工作是受某些政府部门委托进行救济物品分配工作和协助病人处理申请医疗费用豁免及转介等一些简单的社会服务。直到20世纪80年代,得到全面发展,服务内容非常丰富。与台湾的人才模式不同,香港采取“通才教育,注重实践”的模式,学生毕业后,注册为社会工作者,方可从事医务社会工作。
2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2.1 总体发展情况
我国于1921年首次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务社会工作。在美籍医务社工蒲爱德女士领导下,当时的北平(今天的北京)协和医院在中国第一次设立了附属“医务社会服务部”,开始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1952年,由于新中国院系和学科专业调整之后,社会工作专业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均被取消。改革开放以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以现代化大型医院为立足点,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医务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2000年5月,上海东方医院首设“医务社会工作部”,2001年4月,正式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标志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组织重建与专业重新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和实务方法均已初见端倪,并趋向成熟。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打造了一支80余万人的专业社工队伍,发展了近600个社工行业组织、6 000多家社工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2]。
2.2 “总医院”模式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该院在救治伤员过程中,组建了“8.12”事故医务社会工作站,集中处理爆炸伤员的灾后应激心理和情绪问题、医务人员的压力和情绪问题以及与医疗救治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后逐渐发展,与香港无国界社工机构合作成立了“总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站,于2016年3月1日正式运行。医务社工站以“两科一部”为试点,即康复科、儿科和护理部,按照“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围绕医疗、体现专业”的原则,本着“常规工作不放松、项目运行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力争将该院医务社会工作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医务社工站的建立既是该院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新举措,更是推动该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有益探索。目前,该院是天津市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也是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具体工作实务如下。
2.2.1 在儿科、康复科、护理部举办系列活动 医务社工在儿科门诊开展“小医生开放日”活动,为患儿及家属提供就医流程体验、压力缓解、疾病知识普及等专业服务,为科室增添人文关怀,吸引了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了解咨询。为庆祝“6.1”国际儿童节,开展“快乐六一,将童真植入我心”节日活动,给患儿准备可爱的多肉植物,将温暖与爱传递给他们。此外,邀请华夏未来公益国际主任来院,送给小病友帮助其适应医院环境的“游戏包”。小病友学习用“战士呼吸法”来缓解疾病治疗中的恐惧,增强了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医务社工在康复科开展病房探访、调研评估、个案服务、节日活动等。通过与医生了解情况,收集患者基本情况、个人感受、家庭状况、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背景等信息,整理、筛选谈话中的有效信息,从生理、心理、精神、家庭、社会等层面分析评估患者面临的问题,并制定服务计划,逐次开展辅导,让患者感受到医生、护士、医务社工是一个团队,能够给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救治,改善就医体验。开展“牵手病友,让你我更关爱自己”健康宣教活动,标志着医务社工和医护人员跨专业合作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为了向忙碌在一线的护理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在“5.12”国际护士节之日,开展“感恩护士,放松身心”心灵驿站减压活动。通过小游戏的形式让护理人员认识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并教会大家五步减压、冥想等减压技巧,帮助缓解工作压力。医务社工鼓励患者向护士表达自己的心意,送给护士百合和贺卡,表达感激之情;组织小朋友一起制作贺卡、叠千纸鹤,用小朋友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护士的感谢。
2.2.2 参与医疗纠纷的接待和处理工作 医务社工参与到医疗安全部日常的接待工作中,在接待患者投诉时,一般是协助接待人员,站在医院的立场上,尽量维护医院的利益,减少损失。但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是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受助者的权益。这就要求社工在给予服务的时候,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平衡各方权益,忠于自己的专业价值观和使命感。医务社工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参与医患关系日常维护、医患纠纷事中调处与医患关系事后修复,对预防纠纷发生、降低冲突烈度与弥合医患裂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3]。
2.2.3 人才培养与专业训练 医务社工站接受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来该院实习,到目前共接受学生8人。搭建“医务社工志愿者平台”,发展高校志愿者14人,组织专业培训,累积服务240 h。该院承办第二届京津冀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年会暨港台与内地医务社工论坛,就大陆医务社工发展现状、台湾医务社工管理、上海医务社工实务经验、基金会如何支持医务社工等进行交流;每季度组织召开医务社工站个案分享会,通过具体临床案例介绍个案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沟通技巧,如何通过循证实践,发挥个案工作的预防、恢复、发展功能;在南开大学举办“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专题沙龙,与学生们交流互动;参加中国医务社会服务实践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3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问题与挑战
3.1 相关法律法规欠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重视不足,在法律法规层面,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规定医务社工的岗位和职责范围及权益保障;在医疗机构内部,也没有相应的医务社工岗位编制,身份地位不明,开展服务遇到了社会认可和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给医务社工的发展带来一定阻力。加快法律法规建设的立法进程,明确规定医务社工的权利义务,保障各方利益不受损害,使其真正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3.2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保障缺乏
对于中国内地来说,医务社工是一种崭新的工作探索,涉及到新的理论、政策和工作机制,政府对其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制定相应完善的政策,更没有形成培养和吸收专业医务社工的体制机制。对于专业的医务社工,在薪酬待遇方面,没有明确的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评价及不同等级的薪酬待遇[4]。此外其年度考核办法、岗位定级和晋升制度也不尽完善,不利于医务社工的进一步发展。
3.3 医院认可度较低,推广效果欠佳
很多医疗机构不愿意设立专门的社工部门,原因是领导者认为該部门不能给医院创造收益。由于医疗机构自负盈亏的性质,而医务社会工作给医疗机构带来的效益在短时间内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使医疗机构面临两难的选择。医务人员对于医务社工也持消极态度,合作不佳,得不到专业认同。在舆论宣传方面,主流媒体只是偶尔报导医务社工的故事,并没有对其如何开展服务和能够达到的效果进行宣传,导致民众了解度低。
4 讨论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4.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可以借鉴香港、台湾的经验,结合上海等地近年来所做的有益尝试,尽快出台或完善旨在促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明确其部门职能、人员编制、岗位职责、考核评级体系,探索形成一整套医务社工招募、管理、服务、评估、激励规范,作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法律支持,使其开展服务有法可依,以光明的职业前景吸引优秀人才。
4.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体系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在福利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制度支持,建立合理有效的医疗服务和保障体制。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制度不仅应该注重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师资力量的培养等学院内部建设,还应该注重在具备一定教学实习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实习,与医疗机构联动,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医务社工应该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引领、以专业为支撑,明确定位与职责,使之成为医疗服务内涵的重要延展和补充,开辟构建和谐医患的新途径[5]。
4.3 提高公众认知度,增强社会认同感
医务社工应当审视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与临床医务人员共同协作,加强沟通,通过开展服务,展示专业工作技能,获得支持和认可,顺利融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和难点,需要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联合支持。媒体应该设立特定的版块,报导医务社工领域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制度,总结服务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公众知晓度和认可度,让医疗机构及群众都能认可医务社工的专业价值。
我国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参考借鉴欧美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将医务社会工作引入医疗服务体系。作为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医务社工秉承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运用专业方法积极与医护团队开展跨专业合作,不断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医务社工介入医疗领域,会为医疗体系的健全保驾护航,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和良好的医院文化,凸显医务社工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兵水,童玉林,吴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1-5.
[2] 孟馥,王彤.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者服务实用指南[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3] 丁振明,张一奇.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2(2):74-76.
[4] 黄丽英.从医患关系的现状看医务社工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17(1):29-30.
[5] 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职能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6):29-31.
(收稿日期:20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