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康复医学科的应用分析
2018-05-14赵丽
赵丽
[摘要] 目的 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康复医学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该院2014年3月—2017年6月康复科收治患者中抽取14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70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70例试验组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比对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护理质量(健康宣教、病房管理、护理操作、基础护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投诉率为1.4%(1/70),遵医严格率为90.0%(63/70),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康复医学科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消除抑郁心理,提高护理质量和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 康复科;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0(a)-0062-02
针对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临床多给予康复治疗,在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上意义重大。但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护理活动、康复治疗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传统的护理模式无法满足患者要求[1]。无缝隙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手段,通过对护理缝隙进行探索,改进护理流程和细节,使患者获得更为完整、细致的康复护理,达到提高护理满意率的效果。为进一步判定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现将该院2014年3月—2017年6月康复科140例患者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康复科收治患者中抽取14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70例试验组中,女性29例(41.4%),男性41例(58.6%),年龄54~84岁,平均(70.6±1.5)岁;原发病:脑梗死40例(57.1%),脑出血30例。70例对照组中,女性30例(42.9%),男性40例(57.1%),年龄55~85岁,平均(70.7±1.6)岁;原发病:脑梗死39例(55.7%),脑出血31例(44.3%)。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经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排除标准:四肢瘫痪患者;脏器功能障碍患者;肿瘤患者;资料不完整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如遵医嘱用药,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和饮食等;试验组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包括:①构建无缝隙护理管理团队。从科室挑选工作资历高的护理人员、护士长、医生组建护理团队,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如康复科理论知识、仪器使用、操作技能等,指导参与者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到人,制定护理流程,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模型;②优化排班模式。改变以往的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制,结合患者要求、病房特点合理排班,同时还要增加小时班、连班等,改进交接班流程,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衔接;③护理服务无缝隙。实施个人责任制、小组包干制的结合模式,于康复治疗前、后增设健康教育、护理评估,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及时制定个性化措施进行疏导,消除不良情绪,提高康复治疗依从性和护理质量;④护理安全无缝隙。组织质控小组查房,通常为每周1次,便于了解患者病情,及时更正康复治疗方案;重视对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提前做好预防控制,完善细节管理,组建应急小组。另外,还要对患者进行不同形式的宣教,落实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1.4 判定项目
①比较两组的抑郁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用HAMD量表、ADL量表判定,其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越高,说明活动能力越强;抑郁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越抑郁;②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健康宣教、病房管理、护理操作、基础护理为代表,每个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越满意护理;③比较两组的护理投诉率和遵医严格率。
1.5 统计方法
将文中数据录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中,计量类资料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抑郁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抑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護理后,两组评分得以变化,且试验组变化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投诉率、遵医严格率比较
试验组护理投诉率为1.4%(1/70),遵医严格率为90.0%(63/70)。对照组护理投诉率为11.4%(8/70),遵医严格率为65.7%(4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9,P=0.016;χ2=11.974,P=0.001)。
3 讨论
实践证实,尽管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能获得一定成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伴有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治疗结果。为提高康复科的护理质量,该院在近几年引入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2-3]。该护理模式从患者需求着手,综合使用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而且,该护理模式实施期间还需要全员共同制定护理质量标准和工作职责,按照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患者情况安排人员结构和分工,通过对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工作范围的合理安排,从根本上预防交接班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得到的全面、专业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不但能增加患者对康复治疗的认知度,还能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这是因为无缝隙护理管理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工作理念,从而使得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且连贯、有序的护理能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心,进而消除不良情绪[4-5]。该研究中,无缝隙护理管理试验组的遵医严格率为90.0%(63/70),明显高于基础护理对照组的65.7%(4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缝隙护理管理能使患者对医护工作充满信心,杜绝不遵医嘱行为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无缝隙护理管理还彰显了现代化的护理管理理念,无论是执行、决策还是监督、反馈、咨询系统,都能促进护理管理流程的改进和提高。通过对护理环节的细化和規范,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提高护理工作的可靠性,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6-8]。同时,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能帮助其全面掌握无缝隙护理管理流程,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护理质量。该研究中,试验组健康宣教、病房管理、护理操作、基础护理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率1.4%(1/70)低于对照组11.4%(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投诉率。该研究还显示,试验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
综上,在康复医学科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消除抑郁心理,提高护理质量和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燕芹.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康复医学科的应用实践[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4):70-72.
[2] 龚锦,岑刚,普鹰,等.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3,13(3):70-72.
[3] Gutenbrunner C,Bethge M,Stucki G,et al.Dissemination,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 The roadmap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4,93(1 Suppl.):S68-S72.
[4] 陈卫,李海涛,王秀英,等.浅谈康复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与康复流程的实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8):127-128.
[5] 唐楚璇,杨富英,刘玉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康复医学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广州医药,2015,46(2):封2-封3.
[6] 谢琳.舒适护理在康复医学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健康周刊,2017,39(28):81-82.
[7] Ren Lihong. Effect of seamless nursing on quality of ca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J].international nursing journal,2015,20(8):1111-1113.
[8] 张丽,耿梦琦,王茜,等.对康复医学科的住院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88-89.
(收稿日期: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