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8-05-14洪燕云何庆
洪燕云 何庆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常态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课程体系建设是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专业和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战略要求相符合,且已迫在眉睫。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基于此,构建“三大课堂”有机结合,多层次、模块化的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3-0103-05
“新常态”一词首次被提及是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正处于阶段性转型中,我们一定要充满信心,主动适应这种经济上的新常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以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调速不减势,实现速度、质量 与效益全面协调,必须把存量调整与增量做优结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如何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及引擎,是这个特定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创新已成为新常态经济的核心推动力,创新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战略已成为推动中国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大学生是“大众”“万众”中具有较高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重要基地和主力军,应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便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者们认为,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的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1]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构建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成因
课程体系是学校进行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標的具体化和依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自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地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仅营造了越来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而且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也明显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亦有所提升。尽管如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融合性和实践性等,亟待解决。[2]
(一)系统性不够
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来看,大部分院校只是开设了一、两门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有的院校甚至还未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或者只是在职业规划或者就业指导类课程中嵌入相关内容的模块,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群。而且,这些“职业规划”或者“就业指导”课程多以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案例分析为主,学生上课也比较随意,没有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这门课程。有学者曾专题调研了某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结果发现:仅有47.8%的高校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有39.1%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3]
(二)融合性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定位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组织形式。[4]目前,我国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够,最多只是与商科专业有一定的融合,与工科专业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很少,没有深入到每个学生。未能与专业教育形成完整的互相嵌入的课程体系。学生不能将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院校较重视专业教育,但在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评价体系中极少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即使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也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或者是意识教育层面与拟实训和实战指导方面严重脱节。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三)实践性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部分偏重理论教学,学生只学到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有的在课程大纲里即使有相应的实践课时内容,也常常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也只是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学术少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举办竞赛等形式进行,很少开展创业实际模拟等时效性较强的实践环节。单一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难以全面了解社会和行业法则,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也缺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创业运营及管理能力等一系列素养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而社会实践经验的缺失使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使大学生尝试创业的勇气不足。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从2016 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可以借鉴学习国外大学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美国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创设有机结合的“三大课堂”入手,基于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视角,可以初步构建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一)有机结合的“三大课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一课堂中要重视“学思结合”,强调课程理论基础知识,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论”“大学生小微企业创业实务”等创业基础类课程;第二课堂(校园内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其他课程与教学活动)要重视“素质拓展”,强调专业、创新创业实训,提升创新创业素养和潜能。如学校定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座、大学生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班等系列培训讲座;第三课堂(校园外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要重视“知行合一”,强调综合实践,丰富创新创业经历和体验。如学校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经营对抗赛和创新创业联盟社团活动等。“三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使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渗透,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延伸至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突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能使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当然,也需要学校内部相关教学与职能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
(二)设置多层次、模块化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在该类课程体系中突出全面性、系统性、 社会性和有效性等教育特点。所以,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要与学科专业课程充分“耦合”,要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等各教学环节。[5]打造集“理论基础模块+实践模拟模块+实战模块”的渐进式一体化课程模块,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交互性,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1.理论基础模块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理论知识覆盖到创新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创新创业课纳入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可针对不同学年,分别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如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类课程、创业教育类课程等。第一层次为“创新创业启蒙教育”课程,可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普及性教育创新创业通识素质教育课程,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延伸和其它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教学内容可以自编或直接选用创新创业类启蒙教材。如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学、法律基础、管理基础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通识课。第二层次为“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可在中、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可以单列成若干门,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来选择。如结合学生专业,增加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创新创业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价值的创新创业专业特色选修课程。[6]如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创造发明、创业管理、创业计划书撰写、商业模式开发、创业案例分享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和大学生 SYB 创业教育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在专业课程里嵌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渗透、结合和强化的方式,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向深入。当然,课程内容也要针对理工科、文科和经管类学科的学生有不同体现,应采取文理互补、多学科有机融合的方式。同时,还应根据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同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政治学和管理学课程可以将研究政府政策对创业的影响作为教学内容,分析成功创业的公共政策支撑要素或对创业的绩效评估等。[7]通过专业特色选修课程,培养对某一专业领域创新创业有兴趣或有特殊专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实践模拟模块
这一模块也可称为第三层次“创新创业辅导”,主要针对那些有创新创业愿望且具备创业者特质的部分中高年级的大学生,顶层设计要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模拟训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团队组建、资源整合和项目设计等环节上进行模拟训练。如通过开设项目实践课,每年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校级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开放实验、学术类社团活动,并以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和社团成果作为课程评价依据[8];开设竞赛实践课,引导学生积极筹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实践竞赛,如“创新达人”“创新之星”和“金点子大赛”等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课程评价依据;在此环节中,教师辅导他们发现创业想法、识别商业机会、了解创办企业所需基础知识和技能等初级创新创业课程,如创新创业管理、风险投资、法律和税收等公共选修课,提高他们对创业的认识和信心,了解初次创业需要的基本条件和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以及国家和地方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此外,每年可邀请优秀企业家、行业协会代表、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校友、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典型走进校园、走上论坛,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坛”“创新创业论坛”等方式,进行创新创业辅导。学校要建设好综合实践模拟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为大学生实践模拟训练提供较好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训练营,以弥补课内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不足,通过具有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来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3.实战模块
学校要鼓励大学生跨专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互动,从课题或初级项目做起,让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都经历创新创业实战训练。首先,要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的行情,提出有潜力的创意和发明,为大学生的发明专利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让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与大学生研发成果实现无缝对接;其次,可为那些有条件、有想法、敢尝试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战平台,鼓励他们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走向社会。
创新创业实站平台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园项目、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等活动和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实战基地,对已经实施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实战指导,做到面上覆盖、点上突破,实现大众培养与精英发展双向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建惠.我国高校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2] 路祖强.强化高校創业教育[N].人民日报,2014-10-27(07).
[3] 段丽娟.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158-160.
[4] 刘福才,王发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8):6-11.
[5] 冀宏.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8):185-189.
[6] 王琳.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及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8):154-155.
[7] 夏德峰.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理论依据及实施路径[J].河南教育(高教),2016(8):125-127.
[8] 胡剑锋,百里清风,商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创业教育,2016(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