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研究
2018-05-14左逸帆胡天弄陈小蓉
左逸帆 胡天弄 陈小蓉
摘 要:基于GIS技术,结合第一批建设的特色小镇与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对其在地理区位上的分布进行了编绘,直观地表现了特色小镇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得出第一批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为聚合型空间分布;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绘制出第一批特色小镇核密度分布图,发现其分布位置形成了一个高密度核心圈——沪浙苏皖核心圈。类推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现阶段建设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北京、河北省、湖北省。我国西部、中部、包括东北地区起步缓慢;同时得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核心圈与京津冀核心圈。结合实际分析区位优势,得出以下五个要素:便捷的交通运输、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素、体育文化要素、政策法规要素。
关键词:特色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地理区位;GIS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1-0084-07
Abstract:Based on GIS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first batch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the first batch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of sports and leisure, the authors have conducted a compil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towns, and visually displayed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s-aggreg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Further, core density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draw the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towns and find that they have formed a high density core ring-Shanghai, Zhejiang, Jiangsu and Anhui core ring. By that analogy, it can get the characteristic towns of sports and leisure to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in Beijing, Hebei and Hubei, while having a low start in the west, middle and northeast of China. Meanwhi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of sports and leisure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core circle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core circle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advantages, they attain the following five factors that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wns: transportation,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s, sports and cultural elements, and policy elements and regulatory factors.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town; characteristic town of sports and leisure; geographical location; GIS
特色小鎮是当代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词汇,是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发展的不二战略选择。在国家和政府关于特色小镇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目标,到2020年,培育出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1]。
在2016年10月11日三部委联合认定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镇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后,同年12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通知中提到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2]。因为特色小镇的风靡,“体育+旅游”首次进入人们视野,2017年8月10日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共96个。
本研究将利用GIS技术,从地理区位上来探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问题,并且逐一分析形成目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分布现状的区位特点,同时基于现在所面临的挑战,给正在发展建设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提供参考意见。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认定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录,总结出第一批建设的特色小镇共127个,具体见表1。
根据体育总局办公厅公布的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对96个小镇所在省份进行统计,具体见表2。
本研究以镇为研究单位,统计数据的十进制精确地理坐标,通过ArcGIS10.2软件对第一批特色小镇和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进行精确的地理空间匹配。
1.2 研究方法
1.2.1 地理空间分析法
空间分析法是地理信息科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物理形态为基础,结合属性信息对空间数据进行综合运算,最终提取空间信息[3]。
本研究运用ArcGIS10.2,对第一批特色小镇和全国已经运营或在建的部分特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地理分布可视化处理,并结合地理环境,对特色小镇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数目、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与周边环境设施的分布进行分析,测算其分布的核密度,突出分析地理区位的作用。
1.2.2 文献资料法
主要指搜集、整理和鉴别文献,对文献的研究形成科学认识事实的方法。运用互联网资讯,查阅大量有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资料,获取论文研究所需要的案例、资料和数据等。
1.2.3 区域地理方法
对已有数据进行描述、比较和归纳,对研究对象进行分布型分析、相互关系分析、类型研究、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等。研究国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对地理区位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2结果与讨论
2.1 特色小镇
2.1.1 特色小镇定义
特色小镇是绿色、创新、开放以及共享的发展理念,找准产业定位,结合自身特质,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生态禀赋和人文底蕴,形成“人、文、产、城”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平台。特色小镇不同于产业园区和建制镇,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社区功能和兼具旅游的空间发展平台[4]。
特色小镇是我国新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提到特色小镇,大部分人能想到的便是欧洲风情小镇和江南一带特色水乡,然而景观建设只是特色小镇彰显特色的一个方面,并不占据主要成分,还有更多的与其本土特色相关联的文化或风俗亟待开发与挖掘。
2.1.2 第一批特色小镇地理分布与特征
在ArcGIS10.2中利用Quantities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出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图中最浅的所代表的是该省特色小镇数量为0,颜色最深的表示该省特色小镇数目有8个,色块颜色越深分布越多,色块颜色越浅分布越少。特色小镇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浙江省,数量为8个,其次是江苏省、四川省与山东省,三个地区特色小镇数量都为7个。
在ArcGIS10.2軟件中使用Spatial Statistics Tools中的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得出第一批特色小镇总数的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645199,点要素有Clustered、Random、Dispersed三种空间分布类型,而第一批特色小镇输出的结果为Clustered,也就是聚合型空间分布。
运用密度分析测算空间聚集区域。本文采用核密度分析的方法。核密度分析用于计算每个输出的栅格像元周围点的密度。从概念上理解,每个点的上方覆盖平滑曲面,点所在的位置出现表面值的峰值,随着与点的距离增加表面值降低,在与点的距离等于搜索半径时表面值为零。通俗的表达就是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概率不一样。点密集的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高,点稀疏的地方事件发生的概率低[5]。
核密度估计是指在研究范围R内分布有n个事件So^S1,…,Si,…,Sno^s处的点密度值为λ(s),其估计值记为λ^(s),则τ处的点密度λ(s)的估计表示为
λ(s)=∑ni=11τ2k(s-siτ)式中:k()表示的是核的权重函数,τ>0,称作宽带,即以S为原点的曲面在空间上延展的宽度,τ值的选择会影响到分布密度估计的光滑程度;S-Si是密度估值点S和Si之间的距离[6]。
利用ArcGIS10.2的Spatial Analyst中集成的Kernel Density工具进行核密度分析。通过多次试验,选择搜索半径(search radius)为5 km,生成第一批特色小镇的核密度分布,如图2示。
由图2可看出,第一批特色小镇形成了一个高密度核心圈,该核心圈位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个地区的交汇处,我们称之为沪浙苏皖核心圈。
从自然区位优势来看,沪浙苏皖核心圈北毗安徽,东邻上海,南边接壤浙江,西部连接江苏,与四个地区间在地理排列上联系紧密。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四个地区人口相加起来有22 203.8万人[7]。该地区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河川纵横,湖荡棋布,优渥的水文条件使得该地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地区。
人文-产业区位优势在该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通过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录可以发现该地区四个省市特色小镇在人文-产业方面特点,比如安徽省的特色小镇更加倾向小镇自身的文化历史,如黄山市黟县宏村镇,该镇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则是建镇已有千年,历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镇[8]。而浙江省因为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经济产业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所以浙江省的8个特色小镇更加倾向产业的发展,如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就是“中国电器之都”。还有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嘉兴市桐乡市濮院镇、绍兴市诸暨市大唐镇等则分别以制笔产业、羊毛衫产业、袜艺产业、影视产业、青瓷、毛竹产业为突破口。
2.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2.2.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定义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我国从以往的单纯注重竞技体育,转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大众视野把目光投向了群众体育。在2016年10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后, 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马上提出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2017年5月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根据体育总局办公厅公布的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对每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资料的整理、研究它们各自的特色项目(除去13个小镇资料无法搜索到之外)。现阶段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以户外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为主,类别详见表3。大部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特色并不是单一一个项目,很多小鎮拥有2至4个特色,如顺义区张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不但拥有冰雪运动特色,同时还有卡丁车、山地、民俗体育等特色,这样的小镇并不占少数。查阅每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料,可以看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建立在当地所拥有的自然地貌之上,是基于当前特色小镇和体育产业双重发展机遇而形成的一个创新结构,是以体育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并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
3.2.2 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地理分布与特征
根据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在ArcGIS10.2中利用Quantities对全国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分布状况,如图3所示。在图中可以发现,依图所示试点项目分布最多的省市为北京、河北省、湖北省,中西部、东北地区试点项目较少。
同样,使用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得出现阶段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783036,输出的结果为Clustered,与特色小镇分布类型相同,说明国家各类特色小镇的分布倾向性是一致的,倾向于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形成特色小镇产业区域。
再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核密度分析,选择搜索半径为5 km,生成第一批特色小镇的核密度分布,如图4所示。发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核密度圈和第一批特色小镇核密度圈有部分差别,除去相同的沪浙苏皖核心圈区域外,它还向长江中游蔓延,组成长江中下游核心带,同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还拥有京津冀核心圈,利用相交分析计算,京津冀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地区共有41个试点项目落户,占总数的42.7%。
长江中下游核心带与京津冀核心圈依靠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等优势,结合周边风景和人文主打休闲小镇,使得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的建设步伐上遥遥领先我国其他地区。
2.2.3 从地理区位分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要素
根据政策的要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建设要多措并举以点带面,促进体育与健康、旅游、文化等产业实现融合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9]。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合实际来看,长江中下游核心带与京津冀核心圈在以下五个要素中区位优势明显。
首先,最重要的要素便是交通运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分布基本处于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对公路与铁路两种交通方式进行Arcgis10.2工具栏中的buffer分析,经过多次实验,设定10 km、15 km、20 km、30 km为缓冲半径,再通过相交分析计算各类交通方式缓冲区内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项目个数,研究结果如表4。
依表4可见,公路10 km附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超过半数,30 km以内为86.45%,相对于公路来说,建在铁路附近的小镇明显少于公路,证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针对的游客主要以省内游或周边游为主,注重公路自驾旅行。但同时交通运输也成为确定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地理位置的首要因素。
第二,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要素。关于自然生态主要是从镇区风貌、镇区自然环境、镇区生态三个方面入手,人文环境则是人口数量、民族、民俗习惯、当地文化、人文风情等,自然环境尤以水资源为首要因素。利用buffer分析,设定10 km、15 km、20 km、30 km为缓冲半径,通过相交分析得出表5。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包含水上运动项目就有20个,与水资源直接产生关系,分析结果中显示94.7%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附近30 km以内都拥有水资源,无论是考虑直接与水上运动相融合,还是自然风景观光方面,水资源对于小镇的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户外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自行车这四类运动必须与小镇的自然生态相匹配,自然生态与地理位置是建设这四类特色小镇最主要的因素,并且这四类运动小镇所占比例又很高。相对于民俗传统体育、射击、风筝、棋牌等项目来说,人文环境则是它们的核心内容,构建这类型的特色小镇,需要的不仅仅是地形地理位置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当地积累已久的人文环境。
第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素,主要是公共设施、公共体育服务两个部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旅游项目,小镇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将大大加分,三星标准以上酒店数量与位置、公共区域WIFI的全覆盖将直接关系人们的体验舒适度。不同于其他特色小镇,在体验体育运动魅力的过程中,体验者也将在意周边医院的等级,好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及时获得较好的医疗保障。随着全国老龄化的加深,在小镇中养老服务设施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南通市通州区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就是主打运动参与、休闲体验、养生养老。
第四,体育文化要素。顾名思义,作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那么它的体育工作基础必须扎实,在运动休闲方面要特色鲜明。这也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最不同于其他特色小镇的地方,需要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相结合,以体育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涉及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装备制造、设施建设等业态[2]。所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体育场地基础建设、是否举办过地(市)级以上体育赛事、当地体育氛围是否浓厚都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能否开发建设的要求。比如廊坊市安次区北田曼城国际小镇、昆明市安宁市温泉国际网球小镇都具备以上几点的要求,围绕体育特色发展当地产业。
最后一点,政策法规要素。小镇所在县(区、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主要所属省、市、县是否出台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文件,是否有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是否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方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同其他特色小镇一样,现阶段需要政府来主导,除国家层面政策之外,当地政府也要给予大力支持,如浙江省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前3年新增財政收入上交省财政的部分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政府[10];贵州省提出“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社会投入”;河北增加100万补助资金,专门用于小镇建设。全国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特色小镇政策,安徽省则是第一个提出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省份。
2.3 处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规建面临的挑战
2.3.1 社会环境的繁杂性
特色小镇的出发点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土地资源开拓的瓶颈和城乡二元结构是难点,原始目的是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11]。特色小镇一般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这点更加明显,一般在大城市近郊、远郊区或农业地区,用地条件颇为复杂。受交通阻隔和地形跌宕起伏的影响、村民居住点以及产业园分布的散乱,加之周边环境不稳定,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造成很大的制约。从已有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整体规划上来看,国道以及高速公路在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汽车尾气与噪音给空气和视觉、听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拉低了小镇的整体品质。社会环境的繁杂性需要在规划建设方面不断进行思路创新,从病点出发解决问题,提高整体规划水平及质量。
2.3.2 地理空间发展的多样性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以自身环境和空间为载体,现有城镇空间环境的差异决定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多样性的空间环境[12]。比如廊坊市安次区北田曼城国际小镇,有利用足球产业发展为载体的小镇,如赣州市大余县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利用大余县丫山的地理生态环境,目标是把探索运动和户外休闲与单一的当地旅游产业结合,转变为独具当地特色的体育休闲户外小城镇;有依靠休闲度假区诞生的长沙市望城区千龙湖国际休闲体育小镇,利用该区域的环湖绿道、水域面积、山林田野等现有基础配套打造龙舟赛事基地、垂钓基地,举办帐篷节、风筝节等。最后就是以传统文化、传统体育集聚为基础,具备先天民族文化优势产业资源的民族小镇,如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大象传统运动养生小镇,目的是将当地民族文化与传统体育结合起来,上升至当地文化层面,创新突破,精耕细作。
风格多样的地理空间环境载体决定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最初的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层次要求和创新理念,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离不开先天的产业基础,但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是受地理空间环境的影响,这也决定了当地的整体产业地位。
2.3.3 政策与规建的综合性
与传统的城乡小镇不同的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诞生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从最开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到各个省市甚至是县政府提出的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综合性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具备高标准、高起点、落地性和综合性内在需求,这对规划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出了更高的门槛[13]。
从内容上看,除了正常的空间规划外,还需包括体育项目的体验、旅游休闲、功能区的规划、产业链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要突出当地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结合,从层次设计上来看,既得有概念性的策划和设计框架,比如郴州市北湖区小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3D高尔夫、玩3D马球等各种VR/AR体育体验项目等,又要具备完整的景观和建筑物;既要布局完整的功能空间,又要落实到具体体育项目,也需要全套的综合针对性方案,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必须具备协调性和前瞻性。
2.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未来的前景
最近几年发展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声音越来越多,特色小镇刚提出不久,体育总局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应运而生,“体育+旅游”成为体育产业发展新名词。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体育旅游每年有14%的增长率,在全球旅游市场的细分行业中增长最为快速。在发达国家中,体育旅游创造的价值大约占旅游总收益的25%,体育旅游利用体育集聚人的特点,补齐传统旅游原有的短板[14]。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体育旅游仅占整个旅游业年产值的百分之五,所以发展潜力巨大,国内的旅游市场也需要从传统的观赏型旅游转向体验式旅游,“体育+旅游”的消费趋势将从单一的模式变为百花齐发的场面,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则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的新能源。
因2022年冬季奥运会在北京-张家口举办的缘故,冰雪运动呈井喷式发展,带动的还有一大波冰雪运动小镇。2015年我国体育旅游实际完成投资791亿元,同比增长71.9%,而最近几年足球、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一批健身休闲产业,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成为体育中的热名词。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徒步、滑雪、潜水、滑翔、运动自行车、马拉松等新兴运动项目也会入驻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同时人们也会更加看重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整合、就业人口及休闲化消费的聚集以及配套设施。
3 总结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满足了群众对运动休闲的要求,将呼声日益高涨的群众体育、大众运动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推进体育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体育的功能使小镇脱贫,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吸引长效投资,加快城镇化发展,落实国家对新常态新经济增长点的要求,是把握未来数十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搭建体育产业新平台,从宏观微观同时出发,树立小镇体育特色品牌,使体育与旅游更好地结合,让人们体验不同于以往的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培育千个特色小镇实现首个百年目标[J].小城镇建设,2016(7):6.
[2]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Z].2016-12-22.
[3]黎夏,刘凯.GIS与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7.
[4]吴一州,陈前虎,郑晓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6(7):123-127.
[5]PhilippK.Janert. 数据之魅:基于开源工具的数据分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6]卢敏,杨柳,王金茵,黄煌,王结臣.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点群密度制图应用研究[J]. 测绘工程,2017(4):70-74.
[7]周春艳,王桥,厉青,刘思含,陈辉,马鹏飞,王中挺,檀畅. 近10年长江三角洲对流层NO2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2016(7):1921-1930.
[8]白瑰伟.探析铜陵市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民族博览,2016(16):20-22.
[9]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7-05-11.
[10]叶慧.小镇大战略引领新常态——浙江全面启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 2016(2):11-16.
[11]刘源隆. 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J]. 小康,2017(1):38-40.
[12]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 2016(3):42-48.
[13]宋为,陈安华.浅析浙江省特色小镇支撑体系[J].小城镇建设, 2016(3):38-41.
[14]周兴旺.中国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 2011(Z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