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8-05-14张强
摘要:運用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从分析体育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标志入手,对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进行研究,运用目的树法构建了由2个宏观、8个中观及24个微观层面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并确定微观层面指标的赋值,提出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计算与运用评价步骤。
关键词: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2-0006-05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por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ZHANG Qiang
(Dept. of P.E. and Health, Yulin Normal College, Yulin 537000, Guangxi,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evaluate and make decisions on sp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 of spor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paper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mposed of 2 macro, 8 medium and 24 micro-level indicators, determined the assignment of micro-level indicators, and gave operational calculation and application evaluation procedures.
Key words:spor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uild
收稿日期:2018-01-08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3BTY006)成果。
作者简介:张强(1969-),男,广西博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 当前,随着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体育协调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各级政府和体育界面前,如何准确监测评价体育协调发展态势以便及时调整政策,必将成为体育管理部门必不可少的功课。本文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分析体育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标志入手,研究构建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监测评价体育协调发展态势及决策提供参考。
1体育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标志
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定的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方针,然而人们对体育协调发展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到现在,几十年来,“体育协调发展”作为中国体育界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政府和体育学界中都有着不间断的讨论,但其概念和内涵更多的是借鉴其他学科学者的理论进行阐释,且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果不加以澄清并形成统一的认识,将有碍于体育协调发展这一基本方针的全面贯彻,影响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我国最早和最深入研究“协调发展”问题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学者熊德平教授,将“协调发展”概念定义为:协调发展是“通过子系统与总系统,以及子系统相互间及其内部组成要素间的协调,使协调及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朝着理想状态演进的过程”,其系列研究成果获得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列为内参。基于该概念的理论定义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践历程,本研究的“体育协调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与社会大系统之间、体育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平衡互动发展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社会大系统由制约体育协调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人口等因素构成;体育子系统主要指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这三个“独联体”系统。因此,体育协调发展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体育与社会大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人口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二是体育系统内部的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子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协调发展;三是体育协调发展存在力量对比、结构协调、功能协同等多层次的协调状态,有等级层次之分,协调与不协调是动态交替的演进过程。
体育事业是评价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促进“体育协调发展就是要使体育诸因素在统一体中所占的主要和次要地位与相互间的力量对比相适应,成为一种协调一致的平衡关系”。因此,评价体育协调发展态势的标志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与所在社会要素发展协同度,即与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教等需求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体育各要素发展协同度,主要指各时期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体育与社会外部及体育内部各要素的结构和功能协同度。
2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方法与过程
2.1.1构建原则
2015年1月26日,中纪委在巡视国家体育总局整改情况的通报中,强调“将从评价指标方面引导全国体育界树立正确的体育政绩观”,可见评价指标的重要导向作用。体育协调发展是动态的发展,目前,其过程和结果都还没有一个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性评价,其发展是否协调,更多的在于政府、学者和公众的主观认知。但是,假如各级政府在制定体育发展战略和调整决策措施时,能借助一套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监测和评判,那么,其评价和决策措施将在主观的基础上相对客观和有针对性。因此,该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基于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客观、有效和综合性原则来选择定制:1)客观性原则,即要充分反映体育协调发展概念的内涵。对体育协调发展概念内涵的理解决定了其评价指标的选取,这些指标既要反映体育与社会各子系统各要素的协调关系,又要反映体育子系统各要素的协调关系,不能脱离实际存在;2)有效性原则,即要确保指标直观、简洁、务实,数据信息获取的可行性;3)综合性原则,即构建的指标体系要综合有各方面指标,动、静态指标相结合,具有综合性,充分反映体育与社会、体育自身协调发展态势的程度。
山东体育科技第40卷总第173期2018年第2期张强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No.2 20182.1.2方法与过程
1990年国家体委政法司组织的“关于体育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软科学课题,就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规律、机制、判断尺度、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体育协调发展的五个特征,即: 整体性、历史选择性、相对性、目标结构的协调性、层次性。那么,体育发展协调与否、程度如何?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更合理准确?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指标测评,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体育协调发展态势。因此,研制比较客观的评价指标是本课题的重中之重,我们尝试用定量指标做定性研究的方式,有两个研究思路:一个是从运作实践分析,一个是从结构组成分析。前者通过文献分析其运作与控制的政策机制,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省市)体育与社会发展是怎样协同互动的,分析协同调控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这是协调关系研究中常用方式之一,我们重点分析集权制中简单决策(而非分权体制复杂决策)机制,依据精英领导层或个人权威及意愿进行决策带来的结果,其中很多体育发展行为可能通过特殊途径进行,比如“竞技优先”“全民健身”。后者主要从体育内部结构与社会体系结构层面来考察分析其发展,具有不同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促使事物的发展演进,比如,世界经济全球化结构体系与国家民族主义结构体系形成一组矛盾,决定了世界体育全球化结构和国家体育或国民体育社会化结构的矛盾,其中许多矛盾或冲突都与各种结构不对称有关,这种不对称或不同步,也许是预测未来体育协调发展态势的关键指标。我们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制定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图(图1),并严格按照构建原则与流程进行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层次指标初步构成
根据体育协调发展内涵与标志,笔者按“目的树”分析方法和德尔菲法的研究要求,首先将“体育协调发展”作为总体目标,再将“体育协调发展”分为2个宏观层面指标,即“体育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体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然后在体育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下,概括出制约体育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人口等5个中观层面指标,在体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指标下构建竞技、社会、学校体育3个中观层面指标,最后依据中观层面指标设立微观层面评价指标预选表(表1)。表1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预选表宏观层面指标中观层面指标微观层面指标体育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政治体育政治需求强弱;体育权利差异;体育体制政策法规执行;体育意识经济体育经济占GDP总量;区域经济差异;城乡收入差异;体育市场化程度文化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代体育行为文化水平;现代体育精神文化水平教育国民教育观念;国民人均教育年限;教育均衡水平;体育人才教育程度民族人口民族人口结构分布;民族脱贫人口基数;民族体育人口数量体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竞技项群结构;竞技整体实力;竞技管理运行机制;竞技科技含量;体育人才储备社会体育体育人口数量;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体育消费水平;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社会体育经费投入率学校体育体育教育观念;体育课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场馆数量;体育场馆开放程度
2.2.2微观指标及赋值确定
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制成征询表,对区内外20名专家(中学高级体育教师、高校体育教授、体育官员、教练员各5人)进行访谈征询。通过两轮访谈征询专家意见,合并剔除一些重复小指标,形成修订后的微观层次小指标。再采用程度赋值法量表进行小指标赋值(5级),评定由弱、较弱、一般、较强、强分别按计1、 2、 3、 4、5分赋值,完成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2)的构建。
3指标体系的解析与计算
3.1评价指标的解析
首先,从理论上看,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体育协调发展的客观需求。选择政治、经济等五个中观层面指标评价体育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态势,体现了体育发展受所在社会系统诸要素制约的客观现实,这些社会要素兼具代表性和时效性,例如政治因素,有时是体育发展的润滑剂,有时是绊脚石,比如建国初期的体育政治需要是润滑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保家卫国”的需求特别强烈,我们的体育是“军国民式的”全面高效地学习仿效了苏联体育;文革时期的政治需要是绊脚石——“以阶级斗争为纲”,全国各地体育发展停滞或瘫痪;经济毫无疑问是体育发展的强力基础,我国发达省区的和其经济实力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也高,反之亦然;文化、教育、民族人口等是反映体育与其协调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东部发达省市比中西部省区有明显差别。以上所列体育协调发展的中观及微观指标,都经过征询专家确定,以重点和综合反映国家或地方省区(市)体育发展态势为主,较为准确合理和直观,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各项指标的权威评价或数据信息可从相关报告或通报中获取或了解,相比以往更为容易、准确和及时。
其次,从实践上看,体育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内在需求。新中国通过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以前苏联式的国家体育模式,推进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这种带有集权控制式的举国体育模式,具有巨大的民族社会动员力、资金积累能力,以举国之力集中办大事,极致地发展竞技体育,并一定程度带动了学校和社会体育的发展。而当中国现代体育由“穷体育”向“小康体育”发展,这种模式的缺陷逐渐凸显,全能的政府包办的国家体育难以满足各民族人民对体育更多元化的需求,倒逼着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升社会和学校的体育发展质量,“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可看作是国家通过“穷过渡”的方式,来加快社会、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微观层次指标应突出反映其程度。具体评价体育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程度的微观层面指标有12个,其中竞技项群结构、竞技整体实力、竞技管理运行机制、竞技场馆设施水平反映反映竞技体育发展质量;体育人口数量、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体育消费水平、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反映社会体育发展质量;体育教育观念、体育课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场地设施配置反映学校体育发展質量。
第三,微观指标赋值借鉴了李克特5级量表程度赋值法,既简单又方便操作,可把属于主观判断的评价设计为客观定量分值进行评价。在进行实际评价调查时,研究者可给参加评价的领导、专家等受测者发放“体育协调发展态势评价表(问卷)” (表3),请他们从每一项题目中挑选一个答案,作为他们对该题目所陈述指标的程度认同,或任何形式的主观或客观评判。
第四,指标体系是相对的,以动态的指标看发展。有学者认为“公众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体育权利意识也在逐步苏醒”。既然体育协调发展是由不协调到新协调的不断演进过程,就必须加入动态评价指标测算,进行相对协调程度的评价。因此,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态势,可通过合计所有小指标的分值得到总分或平均分(满分100分,阈值区间:弱≤25,较弱≤50,一般≥60,较强≥80,强≥90分),来进行动态评价其所达到的等级程度;体育与社会系统、体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的相对协调程度,也可通过统计各系统协调发展得分值,再与体育协调发展总得分值进行比较评价。
3.2指标的计算运用
体育协调发展基本态势与协调程度,可运用以下步骤计算与评价:1)按指标体系收集国家或省(区市)某时期或时点的实际监测或公布的统计数据;2)根据统计数据,判定各指标的合理值;3)依据步骤1)、2)数据及判定的合理值,按照评价体系小指标的实际得分,在赋值序列中的位置算出得分;4)分别计算体育与社会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得分值(x)、体育子系统协调发展得分值(y);5)合计4)的x与y得分值之和,得到体育协调发展总得分值(z),即为体育协调发展态势总水平分值;6)按照阈值区间(弱≤25,较弱≤50,一般≥60,较强≥80,强≥90)评价体育协调发展态势;7)计算体育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对协调程度(a),按公式 a=x/z,当a值越接近1,代表体育与社会发展程度总体水平越一致,协调程度越强;8)计算体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的相对协调程度(b),按公式 b=y/z,当b值越接近1,代表体育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越协调一致,协调程度越强。
4结论
4.1体育协调发展概念包含的三方面含义与标志,为构建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原则和宏观与中、微观层面依据。
4.2运用目的树等多种研制方法,构建的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2个宏观8个中观及24个微观层面指标构成。
4.3借鉴李克特5级量表式程度赋值法,确定微观层面指标赋值并设计“体育协调发展态势评价卡(问卷)”,可便捷客观地由专家完成评价。
4.4运用可操作的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计算步骤,对专家完成的评价卡进行统计,可较准确、客观评价国家或某省区体育协调发展态势。
4.5研究的不足:構建体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需要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的复杂课题,该体系的可操作性虽然经过初步的运用检验,但中观、微观层面指标的权重及排序未能确定,还需要在实践中经过更多检验和修正,提升其科学性是后续研究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树怡.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问题讨论回顾(1979-1992)[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4):42-46.
[2]齐立斌.“体育强国”战略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73-76.
[3]李树怡.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7,16(3):8-10.
[4]王智慧,池建.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15-22.
[5]屈宏强.学校体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4):334-337.
[6]谢振中.我国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统计与决策,2008(7):43-46.
[7]张凤林.同异反态势排序在体育系统工程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7):43-46.
[8]董传升.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公共转向:从国家体育到公共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