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关爱视角下高校贫困生人格教育探析

2018-05-14颜廷宏

职教通讯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贫困生高校

颜廷宏

摘    要:当前,高校助学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援助上,忽视了人文关怀和教育关爱,忽略了精神引导、价值观教育和品德教育,导致了某些贫困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危机。文章以教育关爱为视角,主张从加强值观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培养贫困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人格教育;教育关爱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传播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1207)

作者简介:颜廷宏,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0-0072-04

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讲,高校贫困生都是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与其他大学生相比,他们不仅经济拮据、生活窘迫,而且精神迷茫、心理脆弱,因此更需要人文关怀和教育关爱。新形势下,高校助学工作应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在物质资助的同时,加强精神引导与价值观教育,注重品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改变“重资助、轻教育”的做法,把物质资助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领贫困生塑造健康人格。

一、以价值观教育培养贫困生价值观和诚信人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蚀着现在的大学生。部分贫困生抵抗不住这种诱惑,其价值取向也出现了严重偏离。学校在加强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加强贫困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诚信、有高尚情操的人。

(一)引导贫困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

当前,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较为复杂。有些贫困生过于敏感和自卑,以至于把对自己的资助看做是一种耻辱;[1]有些贫困生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精神;有些学生没有感恩意识,价值观念走向误区,价值取向发生严重偏离;还有些人把助学金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如购买电脑、苹果手机等高档消费品。这些学生的价值取向深受世俗价值观和拜金主义金钱观的影响,发生了严重的偏离。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如果还仅停留在经济资助上,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无疑会使他们日益颓废,滑向世俗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深渊,最终选择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经济困难的现实状况,激励学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鼓励他们直面现实,不抱怨、不悲观、不自暴自弃;勉励他们坚持以平常之心、乐观之心来面对困境。要提醒贫困生珍惜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积极进取,不能成为经济上和学习上的“双困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各种能力,全面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尽早摆脱贫困。

(二)培养贫困生的诚信人格

1.诚信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显诚信教育的地位,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弘扬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信用意识。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还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己去主动认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在思想上理解诚信的真谛,帮助他们摆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在接人待物方面学会以诚待人,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把诚信教育作为贫困生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专门将诚信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专题来进行讲述;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如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引领作用,在平常的班会、与学生个别谈话过程中灌输诚信意识;利用贫困生教育专题会议和贫困学子社团活动等时机和场合,引导学生就讲信用进行交流、讨论,将诚信教育纳入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全过程。同时,针对申请贷款的毕业生,学校要在毕业之前召开专门会议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提醒学生要珍惜自己的个人信用,遵守并履行还贷义务与有关的信用承诺,“视信用为个人的精神财富,为个体成功的基本品质。”[2]

3.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教育活动。在目前助学工作困境重重的情况下,学校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助学工作思路,围绕诚信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例如,树立贫困学子中诚实守信的优秀典型,通过座谈会、报告会、校报、网站等形式予以大力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贫困学生奋发向上、自立自强。

二、以感恩教育鼓励贫困生常怀感恩之心

(一)鼓励贫困生常怀感恩之心

1.“教书育人”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因此,高校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重视“育人”工作。针对一些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不知感恩的现状, 高校助学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适时调整教育思路,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助学工作中去,培養贫困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高尚道德情操;着重树立他们的感恩情怀和感恩意识,让他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理解人、尊重人和关爱人;引导贫困生知恩图报,心怀感激,进一步将感恩意识升华,从成长为品德高尚、富有正义感的人。

2.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其享受的各项资助。国家对贫困生所出台的“奖、贷、补”等助学政策和措施是为了帮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从物质上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国家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这种资助虽然是无私的,但却不是理所应当和天经地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让贫困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国家助学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让其感激赋予养育之恩的父母,感谢赋予知识的老师和赋予帮助之情的亲朋好友。

(二)利用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

1.利用主题班会等教育形式。要充分利用平常的班会、年级大会或者是召开专门贫困生会议等时机和场合,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其感恩父母、感激亲友、感谢社会、学校和教师。高校助学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让贫困生明白,国家、社会和高校对其进行的每一分资助,不管数量多少都代表着对他们的一份关爱,都寄托着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殷殷期盼。因此,要勉励贫困生以此为动力,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学会自信、自立和自强,早日成才回报社会。

2.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其感恩意识。“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社会和他人的漠不关心。因此,学校要组织贫困生开展各种以帮助他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号召他们关心周围和身边的困难对象,主动到社会福利院、特殊教育中心和社区、村镇帮危济困。同时,要教育和引导贫困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

3.引导学生用“心理换位”的方式参与到感恩活动中去。在高校助学工作中,高校助学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即把自己想象成父母、亲友、同学和老师,在此情境中来感悟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之情以及亲友、同学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之谊 ,让其切实体会到“感恩图报”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的真谛。

三、以勵志教育勉励贫困生常存凌云之志

(一)引导贫困生培养自信乐观的品质

1.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宣传国家各项助学政策和学校的各种助学措施。使学生真正了解“奖、惩、助、贷”的相关政策,让其知道其实自己并不孤单,在遇到困难时,可向社会和高校相关部门求助,国家、社会和学校是自己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这样,便免除了贫困生生活、学习上的后顾之忧,给他们吃了定心丸,有助于他们打破枷锁、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增强勇气。

2.利用勤工助学培养贫困生自信乐观的精神。勤工助学不只是一种帮助贫困生增加收入、解决其生活问题的手段和途径,它同时也发展演变成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全新教育载体。学生可以在勤工助学的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展能力、提升素质。对贫困生而言,接受资助可以改变一时的困难,但接受教育却能影响他的一生。因此,高校助学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引导贫困生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变资助为自助、变被动与主动,自力更生,努力实现自我解困。

(二)引导贫困生塑造自主、自立、自强的品格

1.扶贫先扶志。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助学工作不但是“扶贫”,更重要的是“扶志”。高校助学部门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引导,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其自主、自立和自强的品格。高校助学部门要不断拓宽勤工助学范围,通过提供工作岗位或就业机会等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他们磨练意志、塑造品格,激励他们树立不屈不挠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引领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逐步做到自主、自立和自强。

2.发挥优秀贫困生典型的榜样引领和启迪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刻苦学习,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成为贫困生中的佼佼者。这部分学生与其他贫困生在生活状况上是相似的,他们的奋斗历程更能在其他贫困生身上产生共鸣;他们取得成功的光辉形象也为其他贫困生设立了奋斗的目标和标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的指路明灯。因此,高校助学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引导贫困生自觉地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激发他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塑造他们自强自立、奋发图强的品格,引领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3]

四、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统计,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约占其总数的 80%。[4] 贫困生直接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始终是贫困生难以逾越的一道心理鸿沟,有些过于敏感和脆弱的贫困生更是因此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自卑、孤独、离群现象。因此,高校助学工作要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相结合,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塑造贫困生健康、进取的优秀心理品质。[5]

(一)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心理健康

1.把思政教育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具有同一性,都是当代的大学生。二者的主要任务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有情绪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矫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6]

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文关怀。根据真实家庭状况将贫困生归纳分类,分别建档,予以不同的关心和爱护;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健全由辅导讲座、朋辈辅导、心理咨询等心理关爱机制;利用QQ、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方式及新媒体关心和关注贫困生的状态,答疑解惑。健全心理咨询机制,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基础上,建立学院(系)级心理辅导站,配备相关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人员。

3.消除贫困生的心理焦虑。高校助学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传国家、社会和高校的有关助学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真正了解遇到困难如何求助、向谁求助,这等于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减少对可能遇到困难的担心,从而有助于消除其心理焦虑。

(二)利用勤工助学培养贫困生良好心理品质

1.广泛组织和发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交往范围,与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进行接触,扩大交际圈,从而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

2.勤工助学是有偿资助理念的重要实现途径,将解困与育人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有偿资助强调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和平等,它既有助于在经济上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某些学生“等、靠、要”的懒惰、依赖思想。高校要引导贫困生自己主动选择勤工助学,以工代赈、以酬代补,引领他们奋发图强,立志成才。[7]

3.勤工助学的实践过程使贫困学生切身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换取一定的报酬。自食其力的经历有助于他们磨炼意志,走出心理迷茫,克服自卑的倾向,培养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总之,高校助学工作要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状况,以教育关爱为视角,从根本上重视贫困生的精神引导和个性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切实加强贫困生的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參考文献:

[1] 方钫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0(9):59-61..

[2] 蔡亚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116-118.

[3] 张耀灿.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马明华.现代大学学生工作特色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7.

[5] 林娜.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上)[M].泰安:泰山出版社,2010.

[7] 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for Needy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Care

YAN Ting-h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focus of college student aid work is often on the financial assistance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their families, ignoring humanistic care and educational care, it also ignores spiritual guidance and values education as well as moral education,resulting in personality crisis in varying degrees among some poor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care,this paper advocates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of poor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 education, gratitude education, motivation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oor students;personality education;educational care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贫困生高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