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阳《皮演墓志》文字书法艺术特色
2018-05-14潘颖
潘颖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北魏前期魏故镇远将军凉州刺史皮使君墓志铭的书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认为该类墓志的书体大致分为三大类型:点画呈三角形的棱角俊挺型;复古庄重,结构开阔、宽大、严正型;笔画严谨,结构疏朗、温和型。书法以方笔为主,清晰雄浑,体现了魏碑书体特点,笔画斜式严正严谨,用笔时刚劲有力,落笔多取倾斜势态,于平稳之中又呈现一种峻险峭拔之态,其点画撇捺的笔势颇为干脆利落。
关键词:魏碑体;皮演墓志;艺术特色
根据传统的文献资料和碑刻遗存,北魏(386-557)书迹大致可以划分为四部分,即碑铭书迹、墓志书迹、造像题刻书迹和以写经本为主的墨迹。其中,前三者可以纳入一般意义的魏碑的范畴,从时间和行政地域上划分,又可以分为北魏前期书迹(盛乐、平城时代,386-493)、北魏中期书迹(洛阳时代,493-534)和晚期书迹(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综合研究不同地域的北魏书迹,可以勾勒出北朝文字和书法艺术演变的基础规律。现以北魏前期魏故镇远将军凉州刺史皮使君墓志铭为主要魏碑及其书迹艺术特色来分析。
魏故镇远将军凉州刺史皮使君墓志铭,是北魏皮演的墓志铭。1995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市首阳山镇香玉村北砖厂,现在藏于河南文物博物馆。皮演是皮豹子之孙,皮欢欣(又称皮欢喜、皮喜)之子。皮演墓志铭,首行题“魏故镇远将军凉州刺史皮使君墓志铭”,刻立于北魏熙平元年(516)11月。青石质,方形,高68cm,宽66cm,厚-1Ocm,志文正书23行,满行23字,共504字。“志载墓主讳演,字荣祖,下邳郡下邳县都乡永吉里人也。选部尚书散骑常侍,侍中、使持节,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淮阳襄王豹之孙。”皮演,史无记载,其祖父皮豹子,《魏书》《北史》有传,均载:“皮豹子,渔阳人。”志石有异,故刻志对证史、补史有重要价值。志文书法以方为主,集楷隶笔法于一体,棱角敦厚,气势开张,捺画虽略存隶书遗风,但楷意更浓,尤其是点的寫法灵活多变,因字成形,不拘一格,为魏碑书法之珍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盛,传统的儒家学说已不再能束缚书法的发展,书法艺术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在士大夫阶层中越来越成为风气,书法之雅俗甚至成为衡量人品高下的内容之一。这在《世说新语》中不乏其例。《皮演墓志》是北魏孝文帝时期文人书写碑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墓志铭。
在笔法上,该类墓志书法以方笔为主,清晰雄浑,体现了魏碑书体特点,笔画斜式严正严谨,用笔时刚劲有力,落笔多取倾斜势态,于平稳之中叉呈现一种峻险峭拔之态,其点画撇捺的笔势,颇为干脆利落。此墓志的书体大致分为三大类型:点画呈三角形的棱角俊挺型;复古庄重,结构开阔、宽大、严正型;笔画严谨,结构疏朗、温和型。
类型一,点画呈三角形的棱角俊挺型。该字形的横画不倾斜,而是比较平整,大多保持了“平画宽结”的特点,点画处理成三角形,有高山坠石的厚重和强大的力量感。《皮演墓志》中的一些点画处理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如“文”“之”等字,横画起笔与落笔都厚重,中间变得比较细,并在起笔和点画中多处理成三角形,更加显得雄武。这完全是刻工在刻写时形成的一种习惯所致,并形成了此墓志自身的特点。从以上可以看出,此墓志在书体和笔画上面有和洛阳的一致性,但是又保持了结构上的自身特色。
类型二,复古庄重,结构开阔、宽大、严正型。该类型多以方笔为主,清晰雄浑,体现出了魏碑书体的特点。其平正严谨,用笔的力量感十足,落笔多取斜势态,于平稳之中又呈现一种俊俏之态,其点画中撇、捺的笔势干脆利落。从用笔上看,笔画厚重自然,笔意舒展意长,棱角分明,其横画倾斜,大多为左边高右边低。如“太”、“天”起笔为方头起笔,横画斜式比较大,字形方正、严谨,比较整齐、大方,笔法潇洒自然,笔意比较舒展、开张,字体姿势还是欹斜的。
类型三,笔画严谨,结构疏朗、温和型。该类型的字体的笔画与前两种的厚重、方正相比较,点画不是第一个类型的;棱角那么分明,横向的笔画也不是第二种类型的厚重、方正型。其笔画柔和,特别是在横画和竖画的连接上出现了平斜的转折了,如“郎”“乱”,像这些有大撇大捺画的字比较少。在有些笔画上仍然会出现隶书的意味,但是结构比较均匀,笔画连接比较紧,字形结构比较紧凑,大字形比较倾向于方正的楷书,出现了另一种安静祥和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95
[2]华人德.六朝书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72
[3]阮元.历代书法论文选[M]//南北书派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30
[4]王雏亚.镌刻石头:渭北一座碑林及其书法[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153
[5]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备魏第十[M卜崔尔平,校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05-106[4][6]沙孟海.沙孟海论艺[M]朱关田,选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