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让”

2018-05-14于文岗

杂文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和氏璧张英吴氏

于文岗

自以為脾性是个又急又慢的人。办事爱拖拉,可一旦做起来,又比较急。想要什么东西,马上就得拿到手,一会儿也不愿耽搁。开车也很少让,爱开快车。妻子责我:“一坐驾驶座上,就跟打了吗啡似的!”退休后,有意识地收敛急脾气,一出门,严行“礼让三先”,不光让汽车电车摩托车,更让骑自行车的,让推小四轮杂物车的,让拽老年购物车的,让拉四球冰箱架平板小排子车的,让匆匆步行的,让年轻年少的,让一切“时间就是金钱”的,让人,也让狗。当然不是因为狗忙,但它是主人的“儿子”,在它“父母”眼里,它是天下第一政要。故每见狗在车前出没,都倍加精心!所以,让,成了退休后出门第一原则。心想,一个闲人,我的时间我做主,我说几点就几点,没有了上班下班迟到概念,凡事早会儿晚会儿无所谓,人家上班上学快递送餐公事私事都比我忙,自然都比我急,老闲自然不能给少忙添乱。

儿子是个试驾车手,冰上漂移等获奖无数,身手自然不凡。爷俩出去,我坐副驾。前面有车加塞,儿子悻悻然,偶有较劲。我便劝说:“他车上或许有病人,或赶啥活动,谁没个急事儿呢!”另有前方出现探头或交警,应急车道上的车迅速加塞儿并入,儿子不让,我就又劝:“此刻他心里又急又慌,易出事故,快让它进来!”一来二去,儿子也慢慢注意礼让了。

让,不光是一种礼貌礼仪,一种道德,也是一种胸襟气度和传统文化。除了“孔融让梨”,最让我感动和学到谦让的,是“两个小巷”的故事。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有一条长约75米、宽1.8米的著名小巷———回车巷。相传,战国七雄争霸,秦国欲以十五城换赵国和氏璧,蔺相如奉遣携璧入秦,一行虽险象环生,但终了完璧归赵,为国争誉立功,列为上卿,位居大将廉颇之上。廉不服,扬言定要给他难堪。蔺相如顾全国家大局,对廉处处谦让。一日,二人途中相遇,因道路狭窄无法通过,蔺便主动退入小巷,请廉先行。后来廉明了内情,十分感动,便背着荆条到相府请罪,从此将相同心,拱卫国家。这便是为后世传颂的和氏璧、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及将相和的故事。这个小巷,也被誉为回车巷。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根据民众“心碑”,在墙壁上镶嵌“蔺相如回车巷”六个石刻大字。

无独有偶。在安徽桐城市西南一隅,有条颇有来历的“六尺巷”。史料记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之父)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间有一属于张家的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想越界占用,产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久拖不判。张英家人驰书于京,向张求助。张英阅罢,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两家的谦让亦被传为美谈。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两小巷”。由此我想,让,实在是“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避免两败俱伤、双赢共赢多赢的智慧与度量。在社会及一切组织生活中,实在大有必要弘扬“温良恭俭让”美德!首当大力倡行党员谦让群众,干部谦让百姓,上级谦让下级;然后是人人谦让现役军人,全社会礼让老弱病残孕;再有,就是男性谦让女性,老闲谦让少忙———退休归闲的老人谦让年轻年少、上班上学的忙人,特别是早晚出行高峰时,老闲尽量别给少忙添乱。

猜你喜欢

和氏璧张英吴氏
残菊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和氏璧
美玉和氏璧
完璧归赵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吴氏“安胃饮”治疗“产后胃炎”39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