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因人热

2018-05-14迂夫子

杂文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吸金梁鸿吸睛

迂夫子

东汉人梁鸿,虽年少家贫,却相当有气节。有气节到什么程度呢?《东观汉记·梁鸿传》记载一事可以为证。“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梁鸿经常独自兀坐,不跟别人一同进食。邻居做完饭了,然后招呼梁鸿,趁着灶下有火,铁锅尚热,赶紧做饭。谁知道梁鸿却冒出一句话:我梁鸿虽小,但绝不借别人的热火。于是灭了灶下火,重新生火做饭。

不因人热的梁鸿,似乎有点迂腐。借个火、蹭个热,省了柴禾,何乐而不为?借个热锅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既不涉及原则,也不触及底线,何必自苦到这地步?此君如若活到现在,肯定会被蹭网蹭热点的人埋汰死。

现代人多数手机控,一怕手机没电,二怕手机没流量。所以,充电宝随身携带,一旦手机没电,赶紧充电续航;手机没流量,只能四处蹭网,恨不得满世界都是免费wifi。“共享经济”时代,蹭热似乎算不得羞耻的事儿,反而成了一种“时尚”。的确,很多时候“共享”会带来很大的便利,比如共享单车,扫码骑车,方便快捷,节能环保,应该成为现代都市文明所倡导的时尚。当然,共享单车已经不是免费的“蹭”了,毕竟要付出一些经济代价。

还有蹭热点。其实,信息时代蹭新闻热点也不足为奇。世界本就光怪陆离,无奇不有,加之网络技术发达,即使某个小角落的新闻热点,也会立刻传遍网络。某些新闻媒体乃至无良网络大咖,自然深谙新闻吸引人之道。诸如“出事儿了”“删前速看”“举世震惊,速速扩散”,各种标题党层出不穷,点开来却是寻常的新闻。这年头“吸睛”就是“吸金”,某些人为了“吸睛”进而“吸金”,早已不顾节操没了底线。

比如“蹭名人热”。名人嘛,隔著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为大众所熟知,曝光率高。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社会的热点,有好事之徒便挖空心思要和名人扯上点关系。能扯上关系,自然不易。常见手法无非“交好”和“交恶”。与名人同宗、同乡,拉乡党关系,或者干脆冒充名人的七大姑八大姨乃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是惯常蹭热点手段,至于不要脸到站出来自曝是某名人的私生子、私生女之类,便需要厚脸皮和大勇气。当然只要能因此吸金,脸皮也是可以不要的。以上“交好”手段如果不好用,还可以采取“交恶”法,诋毁、造谣、中伤名人,也是吸睛的好手段。如果最终引来名人关注,进而被名人起诉打上一场官司,便可一举成名天下知!

再比如“蹭死人热”。前段时间空姐深夜坐网约车失踪被害一案,一度刷屏。正在死者家属痛心疾首,举国上下纷纷声讨犯罪嫌疑人、反思网约车安全漏洞的时候,竟然有商家动了歪脑筋,蹭起死人热点,打起促销售车广告。面对美好生命的陨落,有良心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扼腕叹息。即使猫儿狗儿无辜丧命,也让人怜惜,更别说是花季少女、一条鲜活的生命香消玉殒,怎能不但没有悲悯情怀,反而对其二次伤害?中国人向来信奉“逝者为大”,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逝者不能言说、不能反抗,唯有任人“宰割”,如果我们再落井下石,岂不人性尽失?更何况,谁没有逝去的那一天?人同此心,那些蹭死人热点的商家又怎能心安理得!

如此看来,两千年前那位不因人热的梁鸿越发显得特立独行,甚至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反衬得那些为名利不择手段的“蹭热”者市侩自私的嘴脸越发丑恶。

猜你喜欢

吸金梁鸿吸睛
嫁人当嫁梁伯鸾
中国主播直播带货数小时吸金数十亿美元的现象能持续多久?
假借“区块链”半年吸金3.2亿元
“吸睛”(双语加油站)
东汉凤姐如何成功逆袭嫁给“国民老公”
微众银行推吸金利器互联网银行依然面临成长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