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知止

2018-05-14禾茂

杂文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贤人寡妇君子

禾茂

《荀子·大略》中有一句褒扬柳下惠的话:“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话虽简约,讲的却是君子的品质和作风问题。

传说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柳下惠,一日外出,天晚夜宿在城门口。有一年轻女子寻宿,他恐怕这女子受冻,就用衣服把她裹在怀里,坐睡至晓“不为乱”,没有人怀疑他有淫乱的行为。柳下惠不避男女“同衣”之嫌,敢于为一陌生女子排忧解难,这是有所为;而且“坐怀不乱”,这是有所不为。他知道什么事应该“有为”,什么事应该“不为”,懂得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显现出君子的高风亮节。

柳下惠的美名传扬开来,很多人都想效仿他做君子。当时,鲁国有一独居男子,与一独居寡妇为邻。一天晚上,暴风雨至,寡妇屋坏,她急敲那男子的门,请求让她进屋避雨,然而,那男子拒不接受。

寡妇对男子说:“我不过是想躲躲雨,别无他求,你怎么就没有一点同情心?”

男子说:“我听说男女年不过六十不同居,现在你我都年轻,所以,不敢收留你。”

寡妇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呢?”

男子答道:“柳下惠可以办到,我却办不到。我现在正是以我的‘办不到来学柳下惠的‘可以办到。”

孔子听说此事,赞道:“向柳下惠学习的人没有一个比得上这个男子。学习贤人的品质而不蹈袭贤人的行为,这是智者的表现。”

其实,就这件事来说,男子不肯收留寡妇,等于什么也没做,可谓“有所不为”,可是为何还受到孔子的赞扬呢?

原来,孔子有自己识人的原则和方法。他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所谓“观其行”,就是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不做什么”。比如那个男子自知做不到像柳下惠那样———与女子“同衣”而“坐怀不乱”,便不接纳寡妇“同居一室”。这种“不为”看似容易,实际上并非人人都可办到。试想,如果遇上心术不正的小人,“可餐”的“秀色”送到嘴边,岂不是天赐良机,何拒之有?可是那男子却不为之所动,表明他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行为该在哪里停止。换句话说,孔子正是从男子“知止”的表现中,看出他保持的清白品质和道德底线,所以孔子认为他学到了柳下惠的贤人本质,选择“不为”,正是一种明智之举。

在一定的条件下,柳下惠做得到是君子,男子做不到也是君子。做得到是考验,做不到又何尝不是考验呢?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男女相處时作风正派,但它蕴含的君子知止的德行,对我们仍有启示意义。人们立身处世,难道可以不受自然的客观规律,以及时代社会的政治、道德、法律、伦理等规则的约束吗?凡事随心所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明里不能干的暗里干,恣意妄为,不能知止,当然也就无所谓君子不君子了。如果学会知止,懂得有禁则止,不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不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更不做违背国家利益的事,那就庶几有点君子风范了。

判断一个人是否贤能廉洁,通常都是关注他是否“有为”,却往往忽视其是否“不为”的一面。如果只看台上是否高唱廉洁,很可能看错。如果再看台下能否做到不以权谋私,就会准确得多。这背后的逻辑是,真正的廉洁奉公者一定不搞腐败勾当。而伪君子欲望恶性膨胀,做不到“知止”,做不到这种“不为”。可见,一个人的“不为”,比“有为”,更能显示他的品性和本相。

老子说,“知止不殆”。可以说,“知止”是君子的最大亮点。学会“知止”,才能使“所为”和“不为”都符合公道正义,否则,君子与小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的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面对财欲、色欲、权欲的围猎,必须学会知止,懂得自制。这显然不该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地位,也不单是为了洁身自好,而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修养。唯有时常保持警觉,自省自律,才能真正保持共产党人两袖清风、克己奉公的凛然正气和清廉本色。

猜你喜欢

贤人寡妇君子
竹林
古代的寡妇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贤人喝贤酒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幺叔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老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