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高教质量
2018-05-14汪小帆
汪小帆
摘 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双一流”建设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在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需要我们强化创新意识,转变高校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勇于改革实践,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合作水平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要清醒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情况依然突出。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强化创新意识,转变高校办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产出的主要阵地,其发展也同样需要顺应新时代要求、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办学理念,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对标最高标准,目前不少高校在办学理念上的差距尤为突出。例如:一些高校热衷于兴建崭新漂亮的校园和大楼,却少有提及校园设计理念是如何体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如何面向未来的,更少有提及如何通过一流的管理理念让崭新的校园真正从内涵上实现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陈旧的管理方式、落后的育人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较重的行政管理色彩而没有从根本上做到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在激励机制设计上依然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片面追求大而全,而未能把办学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对于教学在办学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等。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但解决的根本在于要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不全是高校自身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也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努力为高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转变办学理念的关键在于要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摒弃外延式发展思维,转入内涵式发展轨道。高校要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把握教育发展趋势,切实把注重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作为最核心的任务来抓。
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此,一定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不少进展,但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仍然在不少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融合远未充分发挥;注重死记硬背的传统的学习与考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措施;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思路与举措;“新工科”理念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有待深入;国际合作办学层次与深度明显不足等。
因此,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极端重要性并付诸于行动。近年来,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例如:一些高水平本科院校开始推行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从制度设计上消除学生逃课、在考试中抄袭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还有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学生的参与度和收益面不断提高。可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多管齐下。一是要完善对高校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制度,将人才培养改革及其成效作为重要因素,也要推进教师的分类评价体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使得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过程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合理体现;二是要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全面推进科教结合,鼓励和支持高校通过各种举措引导教师提升创新能力和育人水平。
勇于改革实践,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经验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率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制度,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缺乏高水平教师、难以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高校面临的挑战,其中待遇问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基于此,西部省份高校则更需要在“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基础上,注重靠“事业留人”和“制度留人”,特别是要尽快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如果一所学校的办事效率低下、行政色彩浓厚、缺乏尊师重教的传统、缺乏学术和育人的良好环境、缺乏大学精神和文化氛围,那么再高的待遇也难以留住和吸引真正优秀的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自身都要积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高校要着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统一、灵活、民主、高效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席卷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直接受到开放程度的影响,如内陆欠发达省份与沿海發达省份的高校相比,在国际化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内一些高水平大学已经从最初的国际交流项目合作为主过渡到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设立二级学院甚至分校,清华大学等名校则已经在美国开设分校。
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地区高校应抓住当前“一带一路”等外交政策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当地政府及高校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作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综合考虑世情、国情、省情、市(州)情和校情,积极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经验和做法,有效利用优质资源。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深化高水平的、符合各地区发展实际的国际合作项目;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合作新举措。此外,要努力吸引更多国外学生来中国留学,实现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需要破除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需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