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让传统工艺锦上添花 云南省安宁市八街高桥食用玫瑰专业合作社打造食用玫瑰产业
2018-05-14
本刊记者 叶 梓
社员在采摘玫瑰花。
简介
云南省安宁市八街高桥食用玫瑰专业合作社,荣获2012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中国50佳合作社”称号。
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自成立以来,通过组织社员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管理,为推进安宁市八街镇食用玫瑰产业发展,实现合作社和农户“双赢”的目标,带动安宁食用玫瑰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96户,并带动当地农户428户。合作社种植面积近4000亩,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合作社所生产的食用玫瑰产品在昆明市第三届、第四届农业博览会分别荣获“优质奖”“银奖”,并多次受到昆明市科协、安宁市政府和昆明市供销合作社的表彰,而且连续3年被市政府评为“安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4月—5月份,正是云南省昆明地区食用玫瑰的采摘和加工高峰期,同时也是当地花卉旅游旺季,当地的花农、加工企业都进入了生产忙碌季。八街镇作为云南食用玫瑰产业的一个重要窗口,每每到了这个时期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2012年,在昆明市供销合作社的推荐下,我们参加了2012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评选活动,这是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盛会。在活动中,我们获得了‘中国50佳合作社’,这个称号使我们在发展食用玫瑰产业中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安宁市八街高桥食用玫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美祝说。
利用传统优势带动规模化种植
安宁市八街高桥食用玫瑰规模化种植从2009年前后开始,但人工种养、加工和食用则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很盛行了。说起昆明玫瑰糖,老昆明人对其有着特殊的情节。而在八街农村,很多人家里都保留着制作玫瑰酱、玫瑰糖、玫瑰鲜花饼的传统工艺,玫瑰食品是当地农村的家常小吃。八街高桥食用玫瑰专业合作社就是在改进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由高桥村老村长龙兴淮于2008年成立的。
“八街镇是安宁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温凉气候,水质少受污染,非常适合玫瑰生长。我们家在很早以前就种玫瑰,在玫瑰的种植过程中一直采用物理杀虫防治,施肥普遍采用农家肥,因此种植的玫瑰花瓣肥厚、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袁美祝说。
然而,由于全市的玫瑰种植户越来越多,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指导,农户种植管理粗放,生产的鲜花质量逐年下降,导致了食用玫瑰售价不断下跌,甚至卖不出去。为了稳住当地的玫瑰产业,龙兴淮请专家给种植户讲授标准化种植技术。为了不让农户种出的鲜花烂在地里,自己掏钱把花农的玫瑰全部买下;为了解决玫瑰花销售问题,他背着鲜花到昆明大大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去寻求合作。“花农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花没有销路,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卖到昆明一些糕点厂做配料。”回忆起那段经历,龙兴淮的心里五味杂陈。
2007年初,龙兴淮到昆明冠生园食品公司送货,无意中看到工人正在用自己拉去的玫瑰花做糕点馅。“这不是玫瑰糖吗?”意外的发现让龙兴淮再次看到了商机。回家以后,他立即带领协会以小作坊的形式开始试做玫瑰糖,再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卖给食品厂,当年就赚了12万元。
玫瑰糖的成功给了龙兴淮很大启发。2008年,他带头成立了八街高桥食用玫瑰专业合作社。由于玫瑰为多年生花卉,一次种植可受益多年。在种植过程中只需要定期修枝施肥,日常管护需要的劳动量不大,因此合作社吸收了大部分老年人加入到合作社来。为了给当地留守老人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合作社不仅在生产上将中老年劳动者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保障他们有收入的同时,使得产有所销;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了中老年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从而使他们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针对劳动能力较弱的老年人群,合作社党支部会在农忙时期协调党员义务劳动,为他们提供帮助。
合作社还扩建了厂房,购进加工设备、在玫瑰深加工上下功夫,相继开发了玫瑰原汁、玫瑰含片、玫瑰酒、玫瑰化妆品等一系列产品。此外,合作社实行“基地+农户+公司+标准”的规范化运作和产前、产后、产销一条龙的生产服务体系,花价由低谷时期的每公斤2元左右上涨到了20元,花农亩产收入达到上万元。据了解,到2012年,合作社已带动当地农民453户参与到食用玫瑰种植行列中,年加工鲜花700吨,年产各类系类产品10余种。
提升产业链
加工厂内对玫瑰进行清洗。
“2012年,在颁奖典礼上我们和很多从事种植加工的合作社理事长进行了经验交流。这些理事长都是实干家,对自己种植的产品都有一套独特的发展模式。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也让我们坚定了打造食用玫瑰产业的信心。”袁美祝说。
社员在制作玫瑰花饼。
经历过玫瑰市场低迷的时期,为了使高桥村的玫瑰产业能够更稳步的发展,合作社在种植、加工、销售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以保证种植出来的玫瑰能够不受市场的冲击。
“为了提高玫瑰种植的品质和产品,我们在合作社内统一为社员提供花苗,选择了现在市场需求量大的‘滇红’为种苗。在施肥期间,所有社员只有在规定的时间段才能对玫瑰进行施肥,这样能够保证玫瑰花的开放时间,便于集中采集。”为了提高玫瑰花的亩产,合作社专门聘请了云南大学的专家,为社员传授玫瑰花的种植经验,以株间隔20厘米的标准开展科学种植。“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这样的间距更便于管理,而且产量高。”袁美祝说。据了解,合作社每年还会聘请专门的人员为社员进行花枝修剪、施肥、采集等方面的培训,确保社员种植的玫瑰花能够分开上市,以避免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降低等情况。通过合理的种植和管控,目前合作社的食用玫瑰平均亩产量在900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每亩年收入近万元,比过去种粮食收入大幅上升。
合作社自成立起便开始了玫瑰加工业务,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提升玫瑰产品的附加值,合作社投资460余万元购置了鲜花分选机、烘干机、搅拌机、脱水机、鲜花饼烘烤机等。“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于加工条件较差只是进行一些粗加工,制作玫瑰酱和干花等。随着加工机器的升级,现在合作社已经有20多个产品,实现了玫瑰花的深加工,提高了产品的价值。”袁美祝介绍,现在合作社从玫瑰花采摘到成品制作,除了人工采摘环节,已经实现了全农机化运作。目前,合作社已开发了玫瑰原汁、玫瑰含片、玫瑰浴盐、玫瑰酒等系列产品,并注册了“颜美春竹”“春玫思羽”两个商标,获得国家级无公害食用玫瑰产品、玫瑰鲜花“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还与昆明亚东、潘祥记、北京好利来等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产品除在昆明销售外,还远销武汉、北京、上海等地,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双赢。
2015年,由于昆明地区出现集中高温现象,当地的玫瑰花全部都开放,所有玫瑰花集中上市,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猛跌至2元/斤。为了保障合作社社员的收入,合作社以保底价7元/斤的价格收购了社员种植的所有玫瑰,还以5元/斤的价格收购了市场上卖不出去的玫瑰。收购了大量的玫瑰后,合作社通过工厂的加工技术,先是对产品进行了初加工,然后进行冷库保藏。“那一个月工厂的所有工人都在忙,我们聘请了70名工人,采用三班制,从白天到晚上都在加工生产玫瑰。原来我们一个月的加工量在400吨左右,那一个月我们加工了800吨玫瑰。”袁美祝说。通过合作社的加工,市场的冲击并没有给社员的收入带来太大的影响。这一次的突发事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合作社来,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至196户,种植面积近4000余亩,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都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指引。”袁美祝说,虽然合作社的玫瑰种植基地每年都会吸引游客来采摘和观赏玫瑰,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接下来,合作社打算对附近的土地进行整合,建立一个专门供游客观赏的玫瑰园,设立一条全面的玫瑰乡村旅游路线,延长玫瑰价值链条,让更多农户能够通过玫瑰产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