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隐喻性”

2018-05-13王志飞

艺术评鉴 2018年6期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人文主义

王志飞

摘要:19世纪后,当东西方文化出现交融时,中国工笔画也一直在此过程中寻求突破与发展,这种新思潮的影响及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都为当代工笔画大师们提供了新鲜的血液。本文特选取当代工笔画中的代表性人物,以分析其画作的创作理念及表现出的喻意入手,来探析画家的个人情感、文化敏感性及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   隐喻性   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047-03

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了一种美术思潮,受此思潮影响,中国新生代的工笔大师们意识到,随着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在绘画时,也需要运用新的人文语境来适应新的审美需求。为此,新生代工笔画大师们在借鉴西方新观念的基础上,以超现实的表现形式,为图形赋予了带有哲辩意味的内涵,这种体现在工笔画中的隐喻性,也即隐藏在这些唯美工笔画中画作者个人的情感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透过画作,一并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虽画作中未能为观众指明方向,但这种引导观众去思考的行为,已属难得。

一、图形的隐喻性

众所周知,图画中的造型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用来表形,即将不同的单个造型于一个画面中进行组合排列,营造出画面的美感,使画面具有欣赏性及美感,而当同一个造型在同一个画家笔下反复出现时,我们将此造型称之为造型特征。这种具有固定特征的造型往往在画家笔触下,会产生特定的意象作用,其往往用来表现出画家的个人情感倾向及喻意和对事物的特有观念。这种特征即从表形过渡到了表意,也即图形的隐喻性。从上可以看出,画家在作画时,除了要兼顾画面的美感之外,还需将自身情感及精气神通过笔触传达到画中,在借由画这个媒介传达给观赏者,因此不难得出,作家在对画中造型进行塑造时,也需要对现实世界进行大量思考,将这种现实语言绘入画中,用此转换出的艺术语言,以实现画家个人情感理念在艺术作品,尤其是系列作品中的展现。因此,在建立图形时,作家往往将自身浓烈感情及对现实世界种种现象的思考以特定的造型符号引入画中,使这些图形具备情感,有情绪化意志,而这种被传达出的感情寓意及理念,则充分体现出了画作中的隐喻性。

二、探究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隐喻性”——以双徐、张见及崔进为例

(一)双徐

现代工笔画大家在绘画过程中,虽然描绘的是实景实物,但是透过这些具体的景色人像事物后,其内在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与情感表达,又将工笔画的隐喻性得以充分体现。以徐累作品而言,擅长以或古或今的具体实物来展现出虚幻的意境,这些或古或今的实物,既包括明式家具,铜镜、屏风,也包括现代人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如高跟鞋、扇子等,可以说,透过徐累画作,已将传统魏晋时代的绘画美学与现代社会中的视觉美感相结合,链接了古今人们的精神世界。

工笔画新生代大师中,徐华翎的少女系列作品,在展现少女内心焦灼、复杂又莫名的情愫中,可谓佼佼者。画家在使用具体造型特征时,擅用诸如蕾丝小内裤、透明手套、蝴蝶纹身等图形,以这些图形来展现出少女对情爱的向往与将要迈出这步时的内心惘然与迷途。如具代表性的蝴蝶纹身这个造型特征,一方面在展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中,人们尤其是少女及女人被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这些少女们对传统道德标准的抵抗与叛逆情感。画作中,将这些对立着的情感,透过具象事物展现在人们面前,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进而震颤着人们的内心。因此,这些具备朦胧美与婉约质感的画作,无一不是在展现着少女怀春对爱情的向往与希冀,及对现实世界的不解与恐慌。

(二)张见

工笔画中的隐喻性以当代工笔新生代画家们的作品所见长,因此,在探究工笔人物画中的隐喻性时,特以当代工笔画画家为例,来探究画作中所传达出的情感寄托及不同寓意。以画家张见为例,在他的画作中,出现的造型特征丰富多姿,从女人、蛇、仙人山到棕榈树、罗马柱等,不一而足。这些造型特征,无一不在诉说着,画家借用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图形来表达出自身的唯美主义情怀,为观赏者营造出画面的唯美感,突出工笔画在视觉中的婉约、典雅气质。画家通过将这些具有寓意的造型特征进行排列组合,展现在画作当中,以此来营造出一个既具有西方世界魔幻色彩,又具备能展现东方现实世界的代表画作。在此亦真亦幻的画作中,画家借由艺术语言将自身极富个性化的情感表述在作品中,将梦境中的虚幻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与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纵观张见画作,可以看出其作品中,蛇的寓意暗指性欲,棕榈树等造型特征则指代男性的生命力,隐含旺盛,兴旺之意。另观画家桃色系列作品,可以看出,画家试图将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人性的描写与现代人关于人性的解读两相融合到一起,借此,画家试图在探究古代文人墨客及士大夫情怀的同时,引发出现代都市人心中那份对人性的共性理解。如桃色中,绸缎与太湖石,这种具备造型特征,暗含寓意的造型在画家作品中多次出现,透过画作,将古代文人心中的无限风情,都暗暗传送到现代人的感官世界中,以此连接起两个时代人对同一事物的共性相同感知,也表达了画家对人性的思考与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因此,这些画作中隐喻出的危险、伤害与激情,无时无刻不在勾起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崔进

崔进以工笔画闻名于画坛,1995年是崔进画作内容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其作品以民风民俗相关,这也与时代属性相关,自1995年之后,崔进画作中更多展现和运用的则为现代事物,其画作突出思想表现,也在于对现代人及社会面貌的思考中。相较于其他画家而言,在这点上,无疑崔进是先进的,他考虑到了时代的变迁给文化、艺术造成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其文化敏感性,才使得崔进能在工笔画坛中,占有一席之地。超现实的艺术手法为崔进的画作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此,在展现现代都市生活时,崔进不再用写实笔法来将这些场景及人物进行描绘,而是采用超现实的手法将这些景象及人物所传达出的精神面貌体现在画作当中,这也使得崔进后期画作中所呈现出的感情色彩都偏厚重,其画风中带着浓浓的忧郁与不详气氛,这些无疑对当代观赏者而言,产生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这种亦梦亦真的画作,在展现陌生感的同时,也为画作中注入了大量的虚幻色彩,拉开了观者与画作间的距离,从而也为画作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性,这也造就了崔进画作中的图形特征。崔进这种突破传统的超现实绘画手法与法国艺术大师巴尔丢斯的艺术手法相似,通过使用此艺术展现手法也为崔进描摹现代人群像,提供了切入口。因此,可以说,从崔进的作品中所能看到的,不光是其对艺术语言的呈现,更是其透过艺术语言所传递出的艺术主题。无疑,现代人对现实的恐惧、疏离与茫然在其笔端,获得了重生,有了质感与血液流动,这股温热的艺术流必将在流经现代人干涸的心房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筆。崔进画作中的独特风格还在于在对现实社会中的嘈杂、慌乱景象的表现时,将都市中的人物形象也穿插在了这些燥气当中,使得人物表达的更为立体、深刻。通过剖析崔进画作中的隐喻性可以看出,正如社会学家所言,现代社会已经处于一个消费时代,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生活中,一是人人都陷入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中,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与淡漠。以前者而言,这会使得都市中的人忙于挣钱,将金钱作为衡量所有事物的标杆,这种对金钱欲望的驱使心理,会使得都市现代人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无疑,这种对物质生活的痴迷将会带给人更多的用金钱都无法换回的弊病。另外在人际关系方面,崔进画作中也隐喻出了现代人的精神面貌中,很重要的一点,即逃避,这种逃避来源于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心理,而这种心理的成因则是物质社会所引起的。在此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逃避寻求自我保护,通过逃避,人们可以掩盖住内心的慌乱,维持表面上的镇定,通过逃避人们可以避重就轻的面对自己想面对的人和事,逃避掉那些可能给心理带来重负的人和事。从短期看这种精神上因逃避所获得的快感令人满意,但从长期看,这种逃避情绪无疑会逐渐演变为人们变味的生活方式,如过度上网、纵情纵欲等,这种因对现实无能为力所以展现出的内心矛盾,正是崔进画作中所隐喻的根源。崔进工笔画中,对人物的刻画,通常将场景放置在室外,将人物的表情刻画得非常呆滞木讷,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绘得若即若离。这种图形特征,一方面让人非常容易将此囊括为崔进的个人画作特质,也即造型特征,但其从表形出发,最终回归的落脚点仍是对表意的阐释。因此,通过思考分析,崔进画作中的这些带有灰败气质的图形,无不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当代人内心的迷茫与现实生活的残酷真相。因此,这种带隐喻性的画作,非常容易使得观者在对照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画作中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核,也容易将这种空虚与困惑,在现实生活中寻到根源,从中,观众可充分感受到商业社会、物质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诚然,这些优秀画作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突出,但其未能从画作中给迷茫的人一些出路,反而容易使观众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但笔者认为,这种思想的动荡不安,远比答疑解惑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更甚,因为只有当思想处于不安时,学会冷眼看待这个社会时,人才能逃脱自身感性动物属性,学会更加客观及理性的看待这个社会,审视自身。无疑,崔进画作在艺术表现手法中,既不同于西方当代艺术形式,也与中国传统工笔画所采用的艺术行为有出入,因此,这种结合中西方文艺,达成两种文化文艺共通的超现实艺术表现形式,对当代工笔人物画隐喻性的表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结语

综上,从以上一些当代工笔画家的画作解析与欣赏中,不难看出,这些画家大都如庄子,将自身对社会思潮的变迁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究,全都隐喻在了自己的画作之中。因此,其画作在兼顾了作品的赏析性与美感性的同时,也对这种取景于自然风物及人像的工笔画作,赋予了全新的精神面貌,使得其能在唯美、虚幻中,隐喻现实的种种,达到连接古今思潮,触动现代人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杭春晓.幻象与精神——中国工笔画“语言结构”转变中的“当代性”[J].东方艺术,2006,(09).

[2]张见.新工笔文献丛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3]贾鉴.虚幻是通往博大的一个路径[J].中华文化画报,2009,(03).

[4]徐丽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传统与创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5]聂瑞辰.中国绘画赏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工笔人物画人文主义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模式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继承与发展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中国新唯美主义工笔人物画创作技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