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侗乡欢庆舞》
2018-05-13王楠
王楠
摘要:陆华柏的《侗乡欢庆舞》创作于1976年,是一首二部曲式结构形式、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单簧管-钢琴小协奏曲”。广西瑶族侗乡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少,都有着“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他们历史、文化、风情特点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保留至今。陆华柏的《侗乡欢庆舞》,运用了西洋乐器协奏的形式来表现广西瑶族音乐,使歌曲具有较强较鲜明的时代性特点。
关键词:陆华柏 《侗乡欢庆舞》 时代性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006-02
近年来,关于对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陆华柏及其音乐作品的研究日益增多,陆华柏广为人知的作品都是声乐领域居多,因此在声乐方面的研究及其文章较多并较为突出。其实,陆华柏的器乐作品数量不少,由于研究人员摄入太少,迄今为止对于陆华柏器乐作品分析、研究的文章远不如声乐,广西艺术学院陆斌所作的《对陆华柏<红日照壮乡>的分析与思考——兼谈音乐创作之“为我所用”》是其中一篇研究陆华柏五重奏器乐曲《红日照壮乡》的文章。本文主体研究的是陆华柏另一首未得到关注的器乐曲,单簧管-钢琴协奏曲——《侗乡欢庆舞》。
一、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为了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受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委托,陆华柏先生一共创作了四部作品,分别是五重奏《抗战历史歌曲选奏》、五重奏《红日照壮乡》、钢琴独奏曲《鉴河之歌》(德保壮族民歌)、单簧管-钢琴小协奏曲《侗乡欢庆舞》。根据陆华柏手稿资料里的记载为,为了能够更贴近民族音乐特点,能使音乐更具侗族音乐风格,在当时,他制定了一系列田野采风的路线和创作计划,直至1976年12月完成了《侗乡欢庆舞》的创作。
(二)作品形式
《侗乡欢庆舞》是以单簧管跟钢琴协奏的形式来完成的,陆华柏选用协奏的形式创作这部具有社会特征的作品来表现当时的政治内容和人民对打到“四人帮”后高涨的热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在沉寂过后高涨的创作热情。由于广西艺术学院陆斌所作的《对陆华柏<红日照壮乡>的分析与思考——兼谈音乐创作之“为我所用”》是四部作品之一,从他对文章中看到,在当时广西艺术院器乐种类不齐全是陆华柏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由此看出,陆华柏先生专业能力之强,无可厚非。
(三)创作内容
根据陆华柏先生手稿记载,《侗乡欢庆舞》其原定名为《瑶寨欢庆粉碎“四人帮”》,后才改名为《侗乡欢庆舞》,内容反映的是“四人帮”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分裂,破坏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在打到“四人帮”之后,人民喜气洋洋,广西瑶族人民也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表现出兴高采烈,欢庆胜利的场景。在创作这四部作品的时候,陆华柏就说过,用西洋器乐来表现革命、表现政治内容的特殊性很难让人接受并理解,但是也有解决的方案,一是将作品定位标题音乐;二是在演出时打出字幕,以便于观众方便进行理解和领会作品的中心内容。
单簧管-钢琴小协奏曲是这两件乐器的协同演奏,交替担任主奏与伴奏或结合陈述主题,并发挥各自的演奏特点。乐曲特点是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结束在属调上(第66小节),第二部结束在主调上(第199小节)。和声材料的性质属于一种现代化的调式和声。
和另外三部作品一样,《侗乡欢庆舞》篇幅不长,乐曲的主题旋律为瑶族民间音乐音调。
乐曲共计199小节,由以下部分组成。
1.(1-5小节)为引子:钢琴采用柱状和弦的形式,以及极强的力度,一下子表现出人民极其高涨的情绪。
2.(5-66小节)为第一段,标题为“欢庆的引列”。主题曲调来自侗乡瑶族民间歌舞曲调,单簧管钢琴交织进行,频繁的使用快节奏十六分音符,钢琴出现大量的十六分休止符,柱状式和弦模仿瑶族舞蹈的形式。让人联想到了瑶族人民欢庆时,男的相互肩攀着肩,边唱边跳,女的相互手拉这手,边舞边唱的欢乐场景。
3.(67-84小节)为第二段,标题为“‘四人帮陷落在人民揭批的汪洋大海里”。欢庆引列过后,速度有所加快,表现出人民对四人帮的愤恨情绪。第二段,钢琴演奏为主体,不断重复的八分音符,柱状和弦分解和弦交替进行演奏,使音乐多了一份沉着、镇静。
4.(98-115小节)为第三段,标题为“瑶族人民深切怀念毛主席”。此段怀念毛主席的旋律跟作者往常缓慢节奏创作风格有点不一样,作者在这里选择了稍快的速度,怀念毛主席的情绪略带欢快,后半段三连音的频繁使用,使听众听出带有一种深切、真挚的情感。
5.(124-182小节)为第四段,标题为“欢庆之舞”。
回到主旋律,表情记号强弱对比明显,旋律逐步加快,半音阶使用,出现了小高潮。经过历时十年的革命战争,大家相聚一起十分不易,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单簧管和钢琴对应,相互交织、相互呼应,最终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首乐曲。
二、创作表情
(一)乐器编制方面
《侗乡欢庆舞》采用的是单簧管、钢琴协奏的形式,在当时的器乐曲创中数量不多,再以民族音调特色主尽心创作,中西结合,那就更少。毕竟少数民族音调用西洋乐器进行演奏,没有过硬的技术,会让曲子变得一塌糊涂,这对于作曲家实属不小的挑战。这种乐器的编制,在当时来说十分新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用西洋乐器进行民族音调创作的发展。
(二)节奏、力度方面
《侗乡欢庆舞》全曲以稍快、有力为主。跳音记号、十六分音、十六分休止符贯穿整个谱子,外加稍快的节奏,使得乐曲呈现出欢庆的气氛,即使在第三段“瑶族人民深切怀念毛主席”的地方依然如此。三连音的出现,也使得节奏形式并不单一。《侗乡欢庆舞》的強弱力度处理十分细腻,很强、强、渐强、渐弱标记非常多且非常清晰,可见陆华柏先生创作之细腻、谨慎。
三、结语
陆华柏的《侗乡欢庆舞》,无论是在音调的运用、器乐选配等方面都极具特色。这首协奏曲的创作,密切联系着当时的社会动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同时还具有一定时代代表性意义。尽管这部作品并没有像陆华柏声乐作品如《故乡》《勇士骨》那么广为人知,但是从他手稿中可以看出他完成的质量之高,能让人们正确认识他的作品并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是一部极具他个人艺术特色并能代表他丰富作曲理念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戴鹏海.陆华柏音乐年谱[M].南宁:广西艺术学院,1994.
[2]陆华柏.探寻民族和声风格之路——谈谈我的一点创作经验之二[J].黄钟,1990,(03).
[3]丁卫萍.陆华柏研究述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04).
[4]陆斌.对陆华柏《红日照壮乡》的分析与思考——兼谈音乐创作之“为我所用”[J].艺术探索,201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