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认知调查研究
2018-05-12钟富强余莉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钟富强 余莉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认知研究逐渐成为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课堂行为不是解释学生学习结果的唯一重要变量,教师的教学思维、学生自我的学习认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Freeman,Shulman等对教师变量与学生变量的关系研究认为,教师的思维或认知活动决定了教师的课堂行为,并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和行为。[1]
目前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认知与学生学习认知、学习行为和效果维度进行研究的还不多。课题组希望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四川省高职学校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对英语能力、英语教学、高职学生及其学习状况有什么样的认识?他们是如何设计和实施英语教学?他们对自己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认识如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能力培养方面的认知与教学情况。研究采取封闭式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本问卷一共有45道选择题,1-8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1-6题的被选选项需要按照其重要性或频率进行排序,9-45题为单项选择题。在问卷回收之后,课题组从本院英语教师中随机抽选出15位教师进行了面谈,请他们对部分调查内容进行了具体说明,但限于条件限制,没有对其他几个调查学校的英语老师进行访谈,这是本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
(二)研究对象
本次的调查对象为四川省的7所高职学校①,其中2所国家示范高职学校,2所国家骨干高职和四川省示范高职学校,3所普通高职学校。总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8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后,有效问卷为92份,有效率为76.6%。
(三)研究设计
本问卷的设计围绕着高职英语教师的认知及其与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展开,重点从高职英语教师的语言观、教学观、对学习者及其行为的认识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语言观呈现了高职英语教师对英语这门语言的认识及英语能力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看法。教学观是高职英语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认识。对学习者学习认知反映了高职英语教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认知及行为的评价。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数据看,所调查学校中近7成的英语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专业主要为英语教学和语言学,其次是文学、翻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搭配基本合理,男女比例近1:8,研究生学历占比为51.6%;从职称结构上看,副教授以上职称仅占17.6%,其中教授只有4人。这说明高职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名师队伍、教授队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发展,提升高级职称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和水平,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同时,调查反映出当前高职英语师资队伍具有“两少”特征。一是复合型专业(如商务英语),以及“双专业”,如英语专业+经济学或商学等非语言类专业学历的少;二是具有行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学习和工作经历等正是制约当前高职英语教师正确认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并根据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设计英语教学的主要原因。对于这点,接受访谈的15位教师意见非常一致,她们认为自己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都主要是语言知识、技能、教学法、应用语言学等课程。
(二)教师对语言和语言能力的认知
统计表1反映出在教学认知上,老师们强调夯实语言知识与技能,重点培养口头交际能力和在职场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以及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应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思维的能力培养认识不足。这一结果或与当前高职教育中强调要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特点和需求,在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交际与交流,强调学以致用有直接的联系。
(三)教学认知及其与教学行为关系
1.课程设计
调查显示,70.7%的高职教师认为高职英语教学与普通高校英语教学的区别很大。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教学目标,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常用生活、工作场景下应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完成工作任务(访谈老师观点)。具体而言,(1)94.6%的老师同意“高职英语应以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主”,66.3%的老师认为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确定,还有18.5%的老师认为听说读写同等重要,应该全面培养。(2)38.7%的老师认为教学应以课堂活动为主,有10.9%的认为教学应该以教材讲授为主,更多的老师则认为两者同等重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
2.教学方法
调查显示,教学中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依次是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法、交际法、听说法、合作学习法、活动教学法。其中,不少老师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归类为任务型教学(69%)和情景教学(64.9%),而选择语法翻译法和项目教学法的相对较少,分别只占36%和23.7%。尤其是在“语法翻译法”选项上存在一定的出入。通过访谈了解的情况,并结合日常的教学观察,发现少数老师对“语法翻译法”选项在进行有意的回避。语法翻译法实际是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上最常做的教学活动是情景对话和小组讨论活动,分别占到了65.9%和60.8%,还有39.1%和32.9%的老师教学中也常开展仿真任务活动和口头报告等活动(见表2)。同时,有近半的老师认为自己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分析讲解词汇、短语(48.4%)、做问答练习(46.3%)、分析课文(44.3%)、讲解课本上的练习(41%)等。这说明传统的基于教材内容和练习的教学活动是基础性的英语教学活动,也可以说明仍然有部分老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相对传统。
表1 高职教师对英语的认识
根据调查,教师在课堂上做得较少的活动分别是写作文、翻译练习和观看视频资料学习等。说明大部分教师对写作和翻译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存在低估,认为其教学必要性不强。另外两项调查显示,79.8%的老师不赞成学生在学习英语文章的时候将其翻译成母语进行理解,同样地,有84.8%的老师不同意在写作练习中让学生用母语帮助组织内容,而有少数的老师赞成在英语学习中合理地应用母语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这说明,大部分老师知道母语在英语学习中具有负迁移作用,认为学习中应该尽量克服母语思维,却对母语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却认识不够。
3.教学设计
老师们认为行业背景知识和模拟职业场景下的实际操练、实习等最能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关实践教学的调查显示(1)授课场所。77.1%的老师主要在普通教室授课,仅分别有19.4%和3.6%的老师能在多媒体教室或语音室授课,而只有不到5%的老师有在校内专业实训室上课的经历,没有人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过英语授课。(2)学生活动比例。在课堂上,有46.6%的老师认为学生活动可以占到一半左右,43.4%的表示占一小部分或者很少(10.1%)。(3)活动形式。使用最多的实践教学形式是角色表演、情景对话(占到85%),其次是小品表演、用英语进行访谈、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仿真工作项目、用英语进行调查并完成报告,仅有5.1%的老师表示曾到专业实训室做实景训练。(4)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对学生参与模拟工作情景的课堂活动情况调查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有46.7%的老师认为学生喜欢并积极参与此类活动,而另一些老师则认为学生参与并不积极(37%),甚至很少或不愿参与(参见表3)。
表2 教师教学方法统计表
(四)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
1.学习动机
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师认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并不强。64.5%的老师认为大部分甚至几乎全部(占其中7.6%)的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19.6%的老师认为至少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在被动学习。79.3%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习英语仅是出于考取证书,便于找工作。
表3 实践教学统计情况表
2.学习信心
63%的老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兴趣和信心,或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而有37%的老师认为学生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便会好学英语,表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抱有一定的信心。对此问题,访谈老师的解释和补充是“实际中,大部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其实是很少的,也缺乏互信,只有少数真正好学,或者与老师混熟了后的学生才会主动与老师进行学习交流”。
3.自主学习
调查显示,54.3%和38%的老师认为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或不好。(1)认为大部分学生课余不复习功课,或者只是在考试前或老师硬性要求时才勉强复习;(2)只有一小部分,或很少的学生会在课堂外学习英语。参加访谈的老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实际除了上课听听讲,课余是基本不会摸英语书的”,这实际说明我们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理解需要引导。
4.能力培养
学生最弱的英语能力依次是听力、口语、写作和阅读。我们注意到没有老师选择“中英互译”项。对此,接受访谈的老师认为“一方面,英语教学要求中并没有把翻译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大家也觉得没有必要。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基础并不好,学习兴趣也不浓厚,能够按照要求把现在的学习任务完成,一定程度上能开口交流就不错了”。
5.英语学习方法上,57.9%的老师提倡多进行任务情景下的对话模拟训练,其次是多听,多看英语电影并模仿,也有21%的主张学生多背英语单词甚至背点英语文章。对词汇、语音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上则存在明显的分歧。
6.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在课堂上,学生对模拟工作情景的课堂活动参与表现出较大差异。有46.7%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喜欢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另一些老师则认为学生参与并不积极(37%),甚至很少或不愿参与。
三、对研究结果的思考与建议
目前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迫切需要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将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本位的教学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从而实现高职学生英语能力全方位的提高。然而,当前高职英语教师囿于自身以语言学科为本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能力体系,在实际教学和改革中面临诸多认知困惑。
同时,当前高职英语教育研究的重点在以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关注不够,尤其是对教师教学认知、职业教育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理念的构建、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机制,构建多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个体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完美结合。因此,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必须建立在引导英语教师的认知和教学信念转变基础上,需要将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焦点落实在研究如何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提升教师“专业+职业”的“双师”素质和实践性教学能力等问题上。
1.引导教师进行职业规划,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一般教师在教学中都习惯于将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经历作为教学的蓝本。这种思维和行为定势导致了很多高职英语教师不能主动地去学习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不能将英语教学与高职课程、教学需求结合,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体系。Wallace提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实践行为不仅是教师的专业行为,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动力[2]。学校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生活环境,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作为教学质量工程中一个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体制和机制建设来促进和引导教师进行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激励教师进行工作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成长。
2.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励英语教师融入专业建设,有更多机会进入行业企业,创造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职业”的“双师”素质和实践性能力提升的“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联动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构建“行企校”实践共同体,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思路。具体的设想是:首先,根据学校专业所对应的产业集群对英语教师队伍进行整合,建立面向特定产业服务的英语教研室;然后,结合学院的“教师双进”工程,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行走通道,以实践共同体为载体,推动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互动交流,为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机制保障和环境条件,构建新型的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联动的“教师+专家”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共同体实践活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职业”的实践性专业能力发展。
3.研究和建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构建国家层面的教学专家、骨干教师职业培训,省级“双师”教师培训和院级教师发展规划“三级体系”,系统地对高职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全国高职英语教师学术交流平台,创办高职英语学术刊物,鼓励进行高职英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讨和交流,帮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英语教育的理论体系。
(二)组织力量,确立专题,系统研究高职英语实践教学
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英语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和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在英语实践教学及其教学方法的理解上还不深刻,在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次受实践教学条件限制,英语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环境支持。绝大部分高职学校除了语言实验室、英语专业实践实训室(如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商务谈判实训室等)之外不太可能建设专门用于英语实践教学的实训室。已经建设的实训室也主要用于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对于大部分教授公共英语的老师来说,是难有机会使用的。这就要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要深入地研究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首先是要立足于普通教室,积极应用投影、图片、计算机网络等工具创设职业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语用语境,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园和社区环境,以及学生课外可以进入企业的机会,创设大量的调查、访谈、真实交际任务;其三,要积极研究如何充分应用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机制和方法,如英语老师可以和所授课班级所在的院系联系,进入专业实训室进行仿真的实践教学。此外,由于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学习认识和方法上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法和行为,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和实践实训。
注释:
①本次调查学校包括四川工程技术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农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在此特别感谢这些学校对我们研究给予帮助的领导和老师们。
参考文献:
[1]吴一安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Wallace J.M.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Richards J C,Lockhart 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People Education P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Richardson,V.Constructivist Teacher Education:Building New Understanding[M].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7.
[5]Nunan D.Second L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U.S.A:Heinle&Heinle/Thomson LearningAsia,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