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勒剧作中人物形象的转变
2018-05-11王梦施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王梦施(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第一节 藏族“拉则”文化的起源
有关拉则的起源有多种说法(1)更敦群培认为‘拉则’源于赞普时代。松赞干布时在红山上修建了红官,在宫顶插有箭,做为装饰。后来百姓在赞普住地,插箭作为权威的象征。从此成为习俗。(2)有人认为,‘拉则’习俗来自原始社会部落间的掠夺战争,参加掠夺的军队远征他乡,为不走错路而以箭做为路标。后来发展成为代表战死沙场勇士的标志,即灵魂、英雄的灵魂。即今之‘拉则’。‘拉则’祭祀仪式在整个藏族聚居随处可见,它既是藏族山神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远古人们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为一体的古老信仰习俗。
藏族时代居住青藏高原,在西藏,任何一座山峰都认为有神灵居于其上。这些神灵即可以造福社会,也可以以做恶人间,由此形成了人与神之间的互惠关系。所以,人们要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维护正常的人神关系。
第二节 藏族‘‘拉则”文化的形成和功能
‘拉则’在藏语中很多写法,按一般的解释来讲,‘拉’为‘山顶’,‘则’是象雄语意为‘器皿’或‘宫殿’,合起来就是‘山顶宫殿’,意为位于山顶上的神宫。只因‘拉则’的主体是由‘箭’组成,有人将其译为‘箭丛’ ‘ 箭垛’、 ‘插箭台’等。它主要是箭作为供品来献祭山神,以求得到山神保护。在藏族民众的思想观念中,‘拉则’是地域守护神、阳神、战神、地主神、龙神、年神等神灵所依附或驻锡的宫殿,正如藏文典籍《“拉则”建立仪轨如愿随意》中所言:“这十三座石碓拉则,就是守护神的宫殿,阳神战神的驻锡地,土地、鲁年神之依附处。所以,“拉则”从字面意义和实际内容来看,可解释为“守护神之宫殿”。按传统观念,拉则一般设置在山顶、山腰和善根三处,有借得、“拉则”“华卡”之分,国王的拉则建在山顶,名为借得;富贵人家的建在山腰,名为“拉则”;一般人家的建在山根,名为“华卡”。
关于“拉则”之功能,有如下两种说法:第一,象征着该家族的地位。藏族著名学者更登群培认为“拉则”始于赞普时代,松赞干布在红山修建宫殿时,在宫顶插箭做装饰,以后就成为赞普权威的象征和一种宗教习俗;第二,作为路标。有学者认为藏族先民世代居住在辽阔的高原,人烟稀少,外出游牧时为来不至于迷路或分清地界,在重要的山顶、豁口建立“拉则”;也有学者认为,原始社会藏族部落间的掠夺战争频繁,为了便远征他乡的军队在返回途中不致迷路而设置“拉则”,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敬灵的仪式,通过祭祀战死沙场的勇士,使勇士的灵魂能够保佑自己部落的人打败对手。从拉则插有大量的羽箭、刀剑等兵器,以及有的拉则还代表某个战神的说法来看,的确与古代部落的军事活动有关。
第三节 多麦若尔盖“拉则”文化的祭祀活动和祭祀仪式功能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讲,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都有其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一般要经历萌芽、成长、发展等阶段。藏族“拉则”祭祀仪式,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些过程。最初,人们在山顶垒起石堆或其它东西,作为神灵栖身之处,便于祭祀崇拜,后来逐渐地把山顶垒起的石堆誉为山神驻锡地,赋予山神保护一方平安的职责,为了让山神更好地完成护佑任务,人们就献给他与敌人搏斗的锐利武器。在藏族民众的观念中,“位于上阿里三部、中卫藏四翼和下多康六岗的所有山神,原本都是管理氏族部落的勇武善战者、为民造福者,或是民族生产生活的组织者。由于生前为民做过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伟绩,就成为政治、文化英雄,享有极大权威,自然受人服从、敬畏、称赞和仰慕。因而死后其灵魂被视为有别于他人的神性。这种祖先崇拜随着宗教的演变和阶级的分化,‘从个人、家庭、氏族的保护神上升为地缘国家的保护神,走向更高的天神崇拜”'。
若尔盖地区的“拉则”祭祀仪式具有多重功能。山神是主宰各个自然群体或氏族、部落所在地域的守护神,他佑护着某一特定地域中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以对他们的供奉和祭祀,也就归属于这一群体、氏族、部落,不允许外域人来越界供奉和祭祀。否则,就会引起氏族或部落之间的纠纷,甚至还会付诸战争。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记述了这样一场因越界祭祀山神而引发的战争:霍尔部落为了祭祀玛卿伯姆热神山,就在山上立了“拉则”。这时,岭部落认为玛卿伯姆热神山是他们供奉的神山,霍尔部落在山上立“拉则”是对岭部落的侵犯,于是就派兵截断了霍尔人的归路,并捣毁了他们所立的“拉则”,由此引发了两个部落间的一场战争。
第四节 多麦若尔盖“拉则”文化的现实意义
生活在高原的藏人视山神为自己和自己家乡的“守护之神”。这些神灵一般为兽首人身、人首兽身、人兽结合或纯为人形的神祗,也有面容俊秀端庄的人面和尾尖上扬的蛇身组合而成的动物形态。7世纪时,随着佛教传入藏族聚居区,“拉则”祭祀活动又有了内涵上的变迁。后来莲花生大师征服许多山神,令其发誓信守佛法,山神就成为了佛教的守护神。这些依附于神山上的神抵被迫成为佛教护法神之后,其神职也随之有了变化,从而为“拉则”祭祀注入了新的功能,即保佑佛法昌盛、脱苦得乐等内容。
第五节 结语
在气候恶露和环境艰苦的条件下藏民族对现实的生存和需求像这样祭祀拉则显灵某种神的力量来挽救和保佑自己。这种文化形象从现实意义来看,有很大的依附和依赖性。但他们渴求更高的生存境界来体现出自己的愿望,所以这是一个精神的信仰和维持。也是对环保互惠了友好的条件。不管从宗教和科学哪一个角度去看的话,具备着附和实际和精神上进的一种力量。
参考文献:
[1][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与鬼怪[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233。
[2]侠名氏:藏文典籍“拉卜则”建立仪轨·如愿随意[M]
[3]罗桑诺布喜饶:福禄宝瓶伏藏及拉卜则建立仪轨·财运大海[M]
[4]桑杰端智:藏文化与藏族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
[5]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02。
[6]娘杰·囊泽多杰:“拉卜则”建立仪轨·宝物宫殿[M]。16。22。4。11。
[7]格萨尔王传·霍岭大战(藏文版,上册)[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19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