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2018-09-10李大林刘小阳

丝路艺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木结构保护

李大林 刘小阳

摘 要:位于山西阳朔市始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是当今我国及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塔式古建筑。应县木塔主体结构又可分为五层塔身、四层平座和一层塔顶,共十层重叠的结构。木塔采用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由于全木制的结构等特点,应县木塔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抗震防雷的杰出代表。由于建成年代久远,种种自然及人为因素木塔残损严重,亟待科学的修缮保护。

关键词:应县木塔;木结构;抗震防雷;保护

佛宫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创建于辽代,原来寺院规模很大,现存的牌楼、钟鼓楼和大雄宝殿等都是清代重建的,只有寺内的应县木塔还是辽代的原物。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纯木结构塔式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奇迹。这座古老的建筑不仅结构奇妙,造型独特,而且在塔内保存了一批世所罕见的奇珍,辽代的壁画、彩塑和匾额都堪称稀有。

佛宫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木塔、砖建门楼,山门之前东西两侧置有钟鼓二楼,次有东西配殿,东殿塑有伽蓝护法神,西殿塑有达摩祖师,寺中为木塔,塔后建有砖砌门楼一座,门额之上题有“第一景”三个字。进门楼有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殿堂面阔七间,进深两间,殿内供奉三世佛和两尊菩萨。全寺建筑布局适当,结构严谨,木塔居于中部,在山门之内,即可见到木塔全景。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在应县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早最高的一座纯木构阁楼式塔古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斜塔称“世界三大奇塔”。木塔总高为67.31米,底层直径为30.27米,比北京北海公园之白塔高出31.41米,比西安大雁塔高出3.21米,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其余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它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结构建筑。全塔共享斗栱54种。塔内供奉着两颗珍贵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奉兴宗敕命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佛宫寺原名宝宫寺,还称宝宫禅寺。元延佑二年为避帝讳,敕改宝宫为佛宫。金代时,宝宫禅寺所有常住土地达四十余顷。到明成化年间,寺已开始颓败,以致钟楼倒塌无力再建,到清代才有现在的范围和规模。自辽代建塔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共经过六次大修理,都为修补或美化妆饰性质,未改动原有结构。此塔现在仍保持着原状。在立面外观上,一层原应为四面皆辟门,二至五层四正面明间应为格子门两扇,四斜面明间可能有直棂窗,各层檐头经后代锯短,可能是较大的改变。内部,各层可能均有平阁、藻井。而平坐及各层内后加构件,均属加固性质,并未改动原有结构。

应县木塔位于佛宫寺的南北中轴线中部的山门与大殿之间,构成“前塔后殿”以塔为中心的寺院总体布局。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枋、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底层副阶前檐柱对边约25米。塔身外观是5层6檐,最下层是重檐,2至4层都有平坐夹层,所以全塔实际上是9层。从地面到刹顶高67.31米。应县木塔保持了中国固有的楼阁特色,被称作“楼阁型”塔。它是方形木塔的进一步发展。因采取八角形平面,使应力分布比方形均匀,同时改变了早期中心柱、墩的做法,采用连接内外槽所构成的筒形框架的结构方式,既采取了中部空間,便于布置佛像及礼拜活动,又提高了塔身的抗弯、剪能力。

楼阁式塔,辽代仅应县木塔一例,是木结构多层楼阁的形式,每一层都有较大的使用面积和高度,外形雄壮安定。木结构楼阁式塔,结构所占面积小,斗拱出檐较大。既取的轻灵舒展的外形,又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使用面积,是为楼阁式塔最大的优点。

应县木塔的地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付与的荷载。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塔基分为上下两层,均为青石砌筑,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台基各角均有角石,上雕石狮。塔身呈八角,共有五层六檐,四级暗层,实为九层。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副阶周匝”。 塔身底层的内槽和外檐角柱都用双柱,并砌在1米厚的土坯墙内。墙的下部是砖砌裙墙,群墙和土坯墙交接处,有木板防潮层。转角增设一柱,既可减小梁、枋和柱头铺作交接处的剪力,也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各层柱子叠接,柱头间有阑额和普拍枋,内外槽柱间有梁枋相连接,使两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把中心柱扩大力内环柱,地橄和额枋将各层楼板紧紧相连,加强了木塔结构的整体性。柱间用厚墙填充,更可防止构架的扭曲。塔顶为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一座,由仰莲、覆钵、相轮、火焰、仰月、宝瓶以及宝珠等物组成。

全塔从下至上可分为四部分。最下是砖石垒砌的阶基,高4.4米。第二部分塔身,自阶基上至塔顶砖刹座下,全部用木结构,高51.14米,是塔的主体。再上是砖砌的刹坐,高1.86米。最上是铁质塔刹,高9.91米。总高67.31米。应县木塔主体结构又可分为五层塔身、四层平座和一层塔顶,共十层重叠的结构。

木塔下九层结构,每一层都是同一结构方式。即用普拍枋、阑额、地柎,将外檐柱和内槽柱结合成两个大小相套的八角形柱圈。外檐用三间通长的普拍枋、阑额及隐藏在墙内的斜撑,加强柱圈的强度。圈层结成整体的斗拱结构层,即作于柱圈的普拍枋上。柱圈好像是斗拱结构下的长腿,又是组成使用空间的主体。斗拱结构的中央部分,成空筒状。在平坐层,即此部分安六椽柎,上铺地板面。在塔身部分,即施藻井。在塔顶部分,即安六椽柎,承层面构架。这种结构特点是:在水平方向明确的分为层次,每一层是一个整体构造物。结构个方向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易变形。虽然上层柱子多室叉立在下层草乳柎或铺作上,但在结构上并非要点。层与层的关系,只是各层整体结构的重叠,所以,不需要通连的长柱,并且十分稳定。这种结构适宜于大面积或高层建筑物,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最突出的创造。

塔刹的结构,主要是以刹柱为骨干,刹柱全长14.21米,下端是由放在平梁上的两条方木夹持固定,中部长1.86米吗,固定砌筑于砖刹座上。上部伸出于塔顶,长9.91米,自下而上装铁铸仰莲、复钵、相轮、火焰、仰月及宝珠等。又自仰月下用铁链八条,分别系于各屋角垂脊末端上,可以说是很稳定的。

应县木塔不同于一般木塔的另外一点是其内筒的设计。隋唐时期,人民建造塔,多数是在内部立直杆,和外面的外檐柱圈形成一个整体, 这样一方面便于施工,也增加了整体抗倾覆能力。木塔在内部的设计上作出了重大的改进:将里面设计成一个柱圈,这样内 部的支点由原来的一个点变成一个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内圈柱内 部的空间供放佛像,内圈柱和外檐柱之间供人使用,所以并不影响空间的使用;另一方面,显然这样改进使得结构的整体刚度更大,抗倾覆能力也更强。

塔内梁与柱的连接完全通过斗栱完成,各种构件则通过榫卯连接,全塔的主要构件不用一钉一铆,木构件之间以榫卯和斗拱连接属于一种塑性连接,这种连接形式类似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承受较大的弯矩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有相当大的变形而不破坏。构架水平分层,在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下,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坏能量;构架的整体性有力地抵抗旋转波,所有的柱子都用顶部的梁枋连结成一个筒形的框架,保证了构架的稳定性;柱子之间砌筑有厚实的墙体,牢牢地“抱”住各柱子,增加了构架的整体性,而且这些墙体能作为剪力墙发挥作用;立柱侧脚、平面逐层缩小,有效地降低了塔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塔的稳定性,这样既使塔身形成美丽的曲线,又能把水平的地震冲击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压力;周边有一圈柱廊,各圈柱廊被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个刚中带柔的整体;为了加固结构框架,在八边形木塔的四個斜向应面上,自上而下采用了剪刀撑做法。

1966年夏季,木塔四层主像胸部木骨架的方形凹槽内,出六曲银盒,内盛七宝与佛牙舍利。佛教七宝亦称七珍,诸经大小异,木塔的七珍是金牗币牍、银牗片牍、铜牗币牍、香泥牗饼牍、水晶牗玻璃牍、沉香牗木牍、松香牗珠牍。佛牙、舍利俱指释迦牟尼遗骨。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即佛火化前,留给世界三颗佛牙,一颗为帝释天请走,两颗为捷疾罗刹盗走;佛火化后,在金刚体碎为末舍利后又留下四颗佛牙。这就是说天上地下一共有七颗佛牙舍利。

应县佛宫寺应县木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应该就是南本《大般涅盘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而应县古称应州。古今应县文人都曾多方考据其地名的历史源缘。佛经上说佛陀圣物“上应天道,下应群萌,实为应地”。“天道、群萌”意为天上神祗、地上众生,佛陀遗骨灵牙示现之地,就是“应地”。应县古称“应州”的由来,当此无二。一双佛牙于“应地”应县重现人间。民间文学书籍中说哪咤之父托塔李天王手中所托宝塔即是山西省应县木塔,意在深化佛牙舍利与山西应县释迦佛塔的关系。

应县木塔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对应县木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

而今,这座我国唯一的,就全世界来说也是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奇迹般的扛过了九百五十年的风霜和天灾人祸的木塔已风烛残年、骨病严重。木塔塔体扭曲变形,已有一百多处残损。木塔部分柱子已干裂倾斜,要靠加固的斜撑支持。塔体有构件劈裂,梁枋折断,结构闪失,沉降失衡等症状,同时,整个塔身向北倾斜。使木塔致残的因素很多,大自然的侵蚀力、地裂缝、附近大同矿区的顶板冒落、黄土地湿陷以及土壤的盐碱化噔噔种种因素年复一年的共同侵害,木塔渐渐病入膏肓。

应县木塔的保护存在着许多文物保护技术上的难题,如何在保证木塔的安全,消除可能的安全隐患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存木塔的原始构件,成为工程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木塔在维修工程中的损失减到最小,目前无论是我国文物保护界还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经过文物保护、建筑、古建筑、木结构、钢木结构、地震地质、木材等各方面的众多专家近二十年的勘察研究,对残损现状、形成机理以及一些维修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维修保护方案思路日益清晰。木木塔依然在加速残损,我们的高科技,似乎没有对它提供任何有利的支撑。可是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国宝木塔似乎拖不起了,我们似乎可以听到木塔沉重的喘息声。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应县木塔抢险加固工程终于启动,对应县木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进行研究性加固,保护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可期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应县木塔重焕光彩长久保存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M].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年.

[2]陈明达.应县木塔[M].文物出版社.1966年.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建筑工程出版社.1980年.

[4]李乾朗.穿墙透壁[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5]李铁英,魏剑伟,张善元.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构评价[A].土木工程学报[J].2005年.

[6]肖英.山西应县木塔的尺度规律[A].西南交通大学学报[J].2004年.

[7]李大华,徐扬、郑皓.山西应县木塔与历史地震[A].山西地震[J].2003年.

[8]应县木塔避雷机制的再探讨[A].自然科学史研究[J].1993年.

[9]魏剑伟,李世温.应县木塔地震影响分析[A].太原理工大学学报[J].2003年.

[10]马栋.应县木塔二层残损调查与受力分析[A].西安建筑科技大学[J].2010年.

[11]韩选江.应县木塔破损及维修情况的调查报告[A].见结构加固与古建筑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2]侯卫东.应县木塔保护维修的世纪途径探索[A].中国文物报[J].2013年10月.

作者简介:

李大林(1987-),男,河北乐亭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河北考古;

刘小阳(1989-),女,河北海兴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猜你喜欢

木结构保护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第四届中国木结构产业大会在京成功召开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
木结构可靠度的一种改进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