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时代特征
2018-09-10陈路瑶
摘 要:在少数民族的音乐长河中,哈尼族的音乐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哈尼族是一个拥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称为哈尼语,哈尼族的音乐经历了漫长时代的洗礼,大致分为远古时期,隋唐至元末时期,明清时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哈尼族 民族音乐
哈尼族的发展从原始的母系社会到零散的部落时期,,从封建的土司统治到明清时期的诸多支系,哈尼族音乐内涵不断的丰富,有古老的神话传说,又有对祖先辛勤创业的追忆,有对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有纲常伦理,道德规范,如今的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美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哈尼族的音乐增添的神秘的色彩。
一、远古时期
有关史学研究表明,远古时期,一些被称为“和夷”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川大渡河周围,而这些少数民族,当然包括早期的哈尼族,后来南迁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境内,在这一时期,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对于原始耕种方式加以改进,群体部落的迁移导致民族混乱,居住地区稀疏零散,因此该时期的音乐内容以生产,生活,祭祀,神话四个方面为主,生产方面,哈尼族虽已耕种为名,但当时还是以狩猎渔集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所呈现的民歌往往体现当时生产社会中的生产关系,比如捕捉猎物时的传口号等,生活方面,音乐作品,多以社会交往为题材,表现为母系氏族,男女情歌等形式。祭祀方面,哈尼族的先民对自然产生的敬畏之心,主要通过吟唱传颂形式传达。神话方面,早期哈尼族祖先对外物认识有限,认为世界万物由神主宰,用单一的音乐形式去赞美尊崇神,表达对神的崇拜和信护,如《俄作密作》该时期的民歌质朴粗糙,题材单调,说唱性较强,无伴奏乐器,主要以口头传唱形式存在。
二、隋唐至元末时期
由于人口迁徙,哈尼族祖先定居在滇東南,以哀牢山,无量山,西双版纳部分地区为主,近几千年的历史岁月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原有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聪明勤劳的哈尼族祖先开始种植茶叶,开垦梯田,哈尼族的音乐文化从“神”创造世界的认知中走出来,触及到社会矛盾,社会关系,所以这一时期的生产音乐主要为气候歌,记录撒种栽秧收割的情景,生活节日活动,音乐形式以长篇的作品出现,主要用来记录祖先业绩,教育后代,启迪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时期,随着家庭夫妻关系的确立,音乐内涵更加丰富,比如男女婚嫁,儿童歌谣,丧事仪式等,如《哥哥和姐妹是一妈生的》,音乐形态更为丰满,出现了一些表达情感的乐器,比如“巴乌”,“葫芦笙”等,“巴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用竹管做成,长六,七寸,有七个孔,吹的一端加个鸭嘴形的扁头,音色深沉而柔美,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忧伤而感动的爱情故事。
三、明清时期
哈尼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而存在,据有关史料记载,哈尼族在明代以“倭泥”,“窝泥”,“俄泥”,“阿泥”相称,在清代有“哈泥”,“糯比”,“路粥”,“卡惰”,“罗缅”等称谓[1],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具有较强的自治性,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政治条件,这个时期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出现了闻名于世的“梯田文化”和“茶文化”,相应的农民创作了农耕农事纪法,用民歌方式传唱,所以这个时期的音乐内涵不再是单一形式,而是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一种诠释,哈尼族天生热爱歌舞,从老到少,都有歌声相伴,歌唱形式越来越丰富,独唱,二声部,重唱等,特别是独唱形式,用哈尼语音译为“哈巴日”,这种独唱形式多用于祭祀等活动,如婚姻嫁娶,传统节日以及丧葬等,且主要是长者传唱;哈尼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祭龙”,这个节日是除了春节最为隆重的祭祀节日,哈尼族信仰龙,在哈尼族人心中,“龙”是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寄托,是哈尼族人心中坚强的精神信仰,在哈尼村寨里,都会修建龙潭,每逢龙年就会举行大型的活动(每个村寨祭祀的形式会有所不同)每隔三年村里都要选举龙头,一般委以德高望重精通哈尼族习俗并且会唱祭祀歌的人;在节日当天,“龙头”以“独唱”的形式开始祭祀活动,“独唱”是哈尼族音乐不可或缺且独特的存在,在不同的场合发挥和意蕴着不同的作用和内涵;而如今青年很少有人会唱。
四、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时期
由于这个时期处于混战,国内外的民族战争接连不断,国民党未能从根本上废除土司制度,哈尼族土司在统治的领域内权力集中,土司强权政治,征粮赋税,农民越来越贫困,另外还会有很多无偿劳役,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抗,这个时期的音乐内容主要以反抗斗争,抵制压迫为主,1925年和1935年,法国两次出兵侵扰红河、绿春、金平、江城等地,当地群众发起反抗,为了提高士气,产生了一系列的鼓舞人心的口号,军歌,后期中国远征军支援边境之战,哈尼族许多有志青年为国出征,很多战士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这些民族英雄,重拾军民之情,编写传唱出歌颂民族英雄抗战的歌谣,这些歌谣依然脍炙人心,流传至今。
结语:
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立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州,为哈尼族音乐发展提供了稳定充足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势必为哈尼族音乐注入新鲜的元素,各地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大融合。纵观整个历史长河,哈尼族音乐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从单一到多样,从封闭到开放,从简单到精致的过程。在未来多样的音乐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保护传承哈尼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汪致敏.试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断代[M]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简介:
陈路瑶,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