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供水企业供水管网 漏损控制的策略准备
2018-05-11林朝阳
林朝阳
引言
近年来,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水污染现象趋于严重,且呈现污染不可逆性,致使清洁水源日益匮乏,制水成本不断攀升。供水企业如何通过加强管网漏损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供水过程中的漏损水量,深度挖掘资源的可利用率及企业自身的赢利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供水服务价值。
然而,供水管网埋设在路面之下,受到自然、人为等各种因素影响,如出现问题并不是直接、简单、立即的表象反馈。因此,漏损控制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技术行为,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并涉及供水企业所有部门的策略方案,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的前期策略准备工作尤其重要,关系到各种工作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准备工作涉及组织建设、制度制定、数据分析、优先行动排序和效益成本核算等。
组织准备
确保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策略的有效实施,需要供水企业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共同努力。然而,因为专业及岗位的分工不同,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员工都拥有良好的漏损控制的知识,因此在决策、执行上产生的部分偏差,会抵消一些措施的良好效果。因此,必须帮助供水企业内各层次的工作人员明白、理解自己在漏损控制中的作用角色,以提高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
1.高层领导对策略的支持和认同
高层领导是各项漏损控制措施的策略评审者,缺少高层领导的认可或资金支持会导致许多控制措施的失败。因此,应告知决策领导当前的漏损水平、消减漏损水量的益处、可达到的合理目标、应执行的各项措施的意义及所需要的经费,及通过漏损控制策略的实施可将公司业务开展的“恶性循环”(图1)转变为“良性循环”(图2),以带来更多的水资源与财务资源等。
图1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不当的“恶性循环”
图2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得当的“良性循环”
2.中层领导监督、落实各项措施的实施
中层领导是整个策略执行的关键中坚力量,肩负着向高层领导建议、汇报以获取最大的资源开展工作,制定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协助员工实践各项措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总结措施的成效与不足等。
3.全体员工的认同、支持、执行控制措施
供水企业的员工需要理解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对企业的积极意义,及其自己执行的工作在控损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各项措施达到预计的效果(图3)。
图3 漏损水量的组成元素
各部门员工的工作职责:
(1)抄表员必须提供准确的读表数据,因为这将立刻影响漏损率的计算。
(2)采购人员必须尽快完成设备的订购,因为延迟采购进程将阻碍系统必要的安装与更新,其导致的结果是,实施降低漏损率的措施例如压力监控、流量监控等延迟实施。
(3)财务人员不必推迟向设备供货商,检漏队伍、维修队伍等工程承包商的付款,这样会干扰其正常的工作进展速度。
(4)抢修人员必须尽快修复爆管,将漏损和供水中断降至最小。快速修复改善了企业的效率,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增强了用户支付水费的意愿。
(5)各检漏工程、维修工程的承包商都应理解其执行的工作对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起到的良性效益,按标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4.用户支持
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向广大用户提供更好、更高效的服务,因此让用户明白他们也能为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做贡献。例如:向供水企业报告破管、失效的阀门、漏水点及举报非法用水等信息。供水企业在营销策划的时候应重视供水管网漏损率与公众用水利益关系的宣传,可以通过进社区宣传、印发宣传材料、建立用户呼叫平台的方式增进与用户的交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与用户互动,以争取用户的支持与协作。
制度建设
制度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保证,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策略的执行成效,取决于各项工作制度的执行情况。
1.各种业务规范
包括各种管网的建设流程、设计规范、施工要求和验收规范等,国家标准、各种部级规范标准或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标准等。
2.管理制度
工作考核制度、例会、员工管理及激励制度等。
3.专项工作制度
针对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开展的各种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度:
(1)每天记录水厂各小时供水量、压力监控点数据、气温、管道维修、用户投诉事件及基建建设工地等数据,并与经验值比较,如发生突发情况立即上报。
(2)每周召集各小组开会,通报各组信息,对异常数据分析原因。
(3)每月出总结报表,分析评价当月各项数据,并与历史经验数据比较,对异常数据深入分析。
(4)制定考核指标如夜间最低流量与日平均用水量比值、水表抄见复核合格率、新装水表通水——首抄的时间差、报漏——修漏的时间差等。
数据分析
1.供水管网水平衡计算
(1)水量平衡计算表
表1 水量平衡计算表(单位:m3/年)
(2)水量价值分析
表2 水量价值表
2.性能指标计算数据
(1)供水服务基本参数:
①平均日供水时间
②供水干管末端的平均相对水压
(2)漏损率计算公式:
其中有效供水量指:水厂将水供出水厂外后,各类用户使用到的水量,包括收费的(即售水量)和不收费的(即免费供水量)。
3.漏损率评价标准
(1)漏损率国内评价标准
①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中规定,城市供水企业管网漏损率基本评定标准为12%,在执行时可根据城市管网情况和企业的实际运作做适当的修正。
② 《城市供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提出各类供水企业2020年漏损控制目标(以%计):各类供水企业的漏损率2010~2015年应达到10%;2015~2020年应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漏控水平。
(2)漏损率国际评价标准
①实际漏损的绩效指标(ILI)
管网漏损指数是一个新的、有使用潜力的绩效指标。作为一个比率,它没有单位,因此采用不同单位制的国家使用起来会更加便利。
a.计算公式:
采用IWA方法计算管网固有年实际漏损量(UARL),并考虑平均工作压力、干管长度、引入管数量和用户水表相对路界的位置。
b.计算公式:
UARL——不可避免的小时漏损水量(L/d)。
其中:LM——管网主干管的长度,主要指输水管线的长度(km)。
NC——用户支管的数量。
LP——私有管道的总长度(km),(从物权边界到用户水表)。
P——管网的平均压力(m)。
推荐的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评价供水管网实际漏损指数 (ILI)和年实际漏损真实漏损(L/(c·d))(L/(用户支管数·d))统计分析详表 3。
表3 实际漏损的目标矩阵
(接上表)
类别A——优秀。进一步减少漏损可能是不经济的,需要认真分析需求从而达到成本效益最优。
类别B——具备明显改善的潜力。通过有效的压力管理、积极的漏损控制和有效的维修可以明显得到改善。
类别C——差。只有在区域水资源充沛、价格低廉的情况下才可以容忍,即便如此,也要努力降低产销差水量。
类别D——劣。这部分供水企业存在浪费水资源现象。采取措施降低产销差水量势在必行。
②给水管网经济漏控水平(ELL)
经济漏控水平 (Economic Level of Leakage,ELL):从理论上讲,ELL就是当用于控漏所需的投入与控漏所节省的水的价值相当的时候的ILI值。不可避免的物理漏失的概念仅仅从技术的角度考虑,经济漏控水平则引入了费用的概念。对于不同的系统,其要求是不同的。表4给出了IWA推荐给供水企业的确定其经济漏控水平的指导。
表4 经济控漏水平建议
③表观漏损的绩效指标
国际水量漏损控制小组提出以售水量的5%为基准,表观漏损与该基准的比值即为表观漏损指数 (ALI)。 通常采用供水量的百分比表示表观漏损并不准确,因为它不能反映漏损量的经济价值。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策略实施的优先顺序排列
1.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措施效率排序
供水漏损控制措施的实施应进行措施效率排序,首先通过对各产销差水量控制措施的影响水量与投资成本相对关系进行分析,根据资源情况,合理进行漏损控制的规划,优先适合各个企业的控制措施。
表5 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措施的影响水量与投资成本分析
2.实际漏损控制措施的优先行动选择
计算供水系统的ILI值,对应实际漏损目标矩阵(表3),根据建议的行动优先性(表6),确定应采取的控制实际漏损的行动。
表6 建议的行动优先性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策略实施的效益成本分析
1.市场潜在效益分析
实际漏损如被探知,及时维修,其节省的费用以消减运行变动成本来计算。表观漏损被发现和解决,其节省的费用将体现在收益的即刻上升,以售水量计算。为探知产销差控制的近似市场值,可使用表7计算。
表7 漏损控制的近似市场值
(接上表)
2.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成本计算
为了达到所设定的产销差控制目标,各种措施的实施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确认以下成本:
(1)员工成本,包括来自直接操作的员工(维修、检漏等)及工作、设备支持的员工(采购、财务、内业整理等)成本。
(2)设备成本,包括永久安装的设备(流量计、压力表等)成本和用于日常操作工作(听音棒、发电机等)的设备、辅助设备(安全保护等)的成本。
(3)车辆成本,包括交通成本,这部分成本将成为支持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开支。
(4)工程成本,包括安装设备的成本等。
(5)办公费用及其他保证工作开展的成本。
(6)不可预见因素的成本预估。
结语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策略的准备工作直接决定了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企业全员能够深入理解漏损水量的组成和定量,了解各项工作的开展将对减少漏损水量及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潜在利益,在明确的工作目标及各种制度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可行的包括技术和管理行为在内的各项控制策略,使之成为供水企业深度的控制管网漏损率的指导工具,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服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