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异性交往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2018-05-10孟宪霞何丽芳邱立君
孟宪霞 何丽芳 邱立君
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前期,性别角色分化,性意识急速发展,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产生诸多困惑,出现诸多问题。在此阶段,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及提高异性交往能力尤为关键,因此在全区几所实验校进行此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学生异性交往能力指导策略,用于指导学生健康异性交往。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异性交往;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健康的异性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重要素质与能力。根据社会交往互动理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只有在与异性交往互动过程中才可能较好的完成。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正常的男女生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双方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更为坚强,同时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有益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为将来的幸福人生打好基础。但是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他们的交往观念尤其是异性交往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处于青春前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性别角色分化和性意识急速发展时期,由于对异性、角色的心理认同感增强,以及对第二性征发育现象的不安与烦恼,不少学生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产生许多困惑,同时亦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认识异性交往,理解异性交往,掌握异性交往的原则与方式方法,提高异性交往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亦是我区各学校面临的普便问题,由此确定了以《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异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帮助学生领悟异性交往对人生的重要影响,探寻学生异性交往不良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探讨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能力的途径与办法,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快乐的学习与生活。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现状;对于学校、教师、家长异性交往观念的转变,指导学生健康异性交往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于学生异性交往能力的提高、心理需求的满足及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区地处北京市远郊区,目前正处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原有的平衡已经打破,社会家庭构成中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高知家庭与文盲家庭、高收入家庭与低保家庭并存,学生成长背景多样,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生异性交往问题是目前各校面临的普遍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基于学校、学生现实需求,有利学校、学生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异性交往也称性别交往,按照性学专家潘绥铭先生(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2000)的定义,是指不同性别之间、并不带有性动机或者性要求的、一般的人际来往和社会接触。性别交往有两类,一是总体上的性别交往,即不同性别作为不同的群体而进行的交往,二是具有不同性别的个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这种不涉及性的异性交往的研究在儿童心理学主要在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学习、社会规则的学习、人格的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的学生异性交往就是指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不具有性色彩的行为互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际上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心理学研究按其复杂程度分为构成相互联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个体特点、人际互动、相互关系及群体。其中对同伴交往中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儿童的友谊以及青少年与异性的亲密关系等(周宗奎,《儿童的社会技能》,2002)。对于异性同伴的交往情况,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学生交往所带来的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学生的约会情况、由不恰当约会引起的暴力及各种犯罪活动、吸毒、未婚先孕等)进行的研究;国内研究关注学生异性交往类型与阶段、异性交往动机、交往方式與内容,交往态度等(知网,2015,吴莹)。强调少年异性交往的生理基础和道德层面,把研究的前提放在性生理的发展上,忽视了青少年异性交往研究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同时,也把小学儿童的异性交往排除研究之外。在查阅文献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更关注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异性交往,而对小学儿童的异性交往研究比较缺乏,且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儿童的异性交往研究和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在全国期刊网中的哲学、教育科学数据库中输入“儿童”“异性交往”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有效研究17项(知网,2006,繆周芬),这些是10年前的数据统计,现在并没有得到改善,关于儿童异性交往的文献依然少之又少。其次,对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强调性别间的差异,而对两性之间的互动研究缺乏。但事实上,恰恰是在两性的相互竞争或相互冲突过程中,儿童增强了对两性的理解,培养了与异性伙伴的正常交往能力。再次,对异性交往的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对静态研究多,异性交往发展动态研究少 (知网,2009,李放) 。
纵观已有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对小学儿童异性交往问题的研究仍有几点不足:
1.在研究对象方面,对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异性交往研究多,对小学阶段的异性交往研究少。
2.在研究内容方面,对理论上的异性交往内容阐述较多,对具体情景中的异性交往的研究和探讨比较缺乏,无法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3.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构建,多停留在描述层面,也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本研究在继承以往研究基础上,力图探索小学高年级儿童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而摸索提高其异性交往能力的有效方式,为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帮助小学高年级儿童学会健康异性交往提供指导和参考。
三、研究目标
⒈ 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能力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⒉ 积累异性交往教育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助力。
四、研究内容
一是调查了解我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的真实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以为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依据;二是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该时期的生理变化及心理特点,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变化,从而进行更加积极的自我悦纳;三是帮助学生了解男、女同学间的心理差异,以使其更深入的了解异性同学,以促进男女同学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四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异性交往,了解异性交往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异性交往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健康异性交往的原则及方式方法以解决学生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羞于交往、交往过密或过度敏感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与经验总结等方法。
?± 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青少年异性交往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又通过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材料和案例,归纳和总结搜集到的资源并进行分析,找出有关问题的有用信息。
?? 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探索最佳策略。
?? 经验总结法:广泛收集和总结各位教师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案例,进行归纳整理。
六、研究过程
1.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完成组织分工
我校是一所以研训为主的学校,承担的是我区中小学、学前教育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指导、培训、服务工作,没有学生、没有课程是本次研究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据此,在研究之初,首先选取了5所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校,通过与实验校的交流研讨,根据我区现状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最终确定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异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的研究主题,并据此确定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并依据各实验校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任务分工。
⒉ 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提高教师素质
当前社会、学校和家长对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存在诸多误解,往往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加以干涉,而不是采取积极正确的引导方法去解决,使朦胧中的学生走入误区。据此,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丰富其理论知识,提高其认识,使其了解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健康异性交往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并将之应用于教育实践,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⑴ 通过集体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学习《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等相关纲要,了解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基本理念、总目标、基本原则和各学段性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异性交往方面的相关要求。通过阅读《发展心理学》《青春期性教育教师实用手册》等相关理论书籍,提升理论修养,通过阅读《青春期异性健康交往的积极效应与指导策略》、《小学儿童性别认同与异性交往发展》等文章,了解有关青年少年异性交往研究的最新动态。
⑵ 举办青少年异性交往专题讲座,满足教师专业需求:学生异性交往的引导问题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课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异性交往指导专题培训。课题实验校的骨干教师及我区专兼职心理教师共计4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活动。中科院心理所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上官芳芳老师以《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的研究思路》为题,以互动、研讨为主要形式,从我们眼中的青春期入手,重点对青春期的优势及值得注意的问题、青少年期“紧张-对峙”解释模型及MALTZ涉性交往层次模型四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讲座,并与与会教师就其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培训从教育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了教师的教育思路,拓宽了教师的工作视野,满足了教师的工作需要。
⑶ 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升专业素养: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先后参加了项目组举办的《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项目培训会、美籍善意沟通培训专家李秀萍老师的《运用善意沟通、拒绝校园欺凌》的参与式培训及荷兰性教育专家桑德瑞教授的《学校性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 初级班培训及《防治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项目培训,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⑷ 参加课题交流会,观摩优秀课,开阔视野,汲取经验:先后参加《中小学健康主题活动》结题展示暨2017年新項目启动会,《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项目交流会、《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现场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观摩性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展示、聆听实验校工作经验交流及专家现场指导与点评,参与课题实施问题研讨等活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习了先进经验,对于课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⒊ 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为了解我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状况,为研究提供依据,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借鉴王磊(2002)编制的《青少年异性交往调查问卷》,吴莹(2015)编制的《中学生异性交往调查问卷》,《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组提供的《初中生异性交往现状调查问卷》,自编《青少年异性交往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异性交往的基本看法,学生异性交往概况、异性交往动机、择友倾向、交往方式与内容、异性交往情感体验,对异性交往准则的理解及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困惑等方面。 2017年10月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工作,问卷的施测对象是五、六年级学生,五所实验校积极参与此项工作,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各校五、六年级中各选取1个班的学生参与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67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其中五年级188份,六年级172份,这里面城镇学生有274人,农村学生有86人,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低于城镇学生所占比例。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五年级和六年级超过80% 的学生都有异性交往,缺乏异性交往的总比例在20%以下,五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的普遍性稍高于六年级学生。来自城镇学生异性交往的比例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由此可见,当前存在异性交往障碍的学生比例较小。在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缺乏异性交往的主要原因时,我们了解到缺乏异性交往主要是因为他们感觉和异性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和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对异性交往问题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好学生不应该与异性同学交往,与异性同学交往会影响学习,还有就是一些学生担心与异性同学交往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及找不到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机会。这为今后研究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开展提供了依据。
⒋ 依据学生心理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青春期系列教学研讨活动
⑴ 以心理健康活动课为载体,开展青春期教育。學生在进入高年级后,伴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在自我认知、情绪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不少问题,为此将课题研究与2017年北京市成均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相结合,以心理健康活动课为主要形式,于2017年10月至11月开展青春期教育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为帮助学生积极悦纳自我、正确体验与表达情绪、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长陵学校张陆地老师、阳坊中心袁楠等五位教师分别为崔村中心小学和城北中心六街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们进行了人际交往、意志培养、情绪管理、认识自我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为解决青春期学生与家长沟通不畅的问题,城北中心刘佳宁老师以《爱的换位》为题,通过亲子课堂的形式,为该校六年级学生与家长进行了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密切了亲子关系;针对高年级学生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异性伙伴关系逐渐进入到异性疏远期,男女生之间开始互相排斥,界限分明这一特点,城关小学崔旭汗老师为该校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以“人椅”为主要活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增加男、女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男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昌盛园小学李晶鑫老师以《男生女生,我们友好相处》为题为该校六年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活动中,男女生们了解了彼此的差异和对方的优点,学会了异性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⑵ 开展“中小学性健康教育”课题说课研讨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性健康教育水平,18年5月3日,组织开展“中小学性健康教育”课题说课研讨活动。来自8所学校的10名教师参于其中。课题实验校骨干教师城北中心小学孙悦、昌盛园小学李艳丽等五位老师进行了说课展示。“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课题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教授莅临指导,并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选取、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活动过程的具体实施几方面进行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的开展,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其专业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⑶ 组织实验校参加《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现场成果展示活动:
18年5月14日,组织教师参加市项目组在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举办的《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现场成果展示活动。城北中心小学孙悦老师、昌盛园小学李艳丽老师及南口镇小陶爱萍老师进行了说课展示,城北中心王重阳老师及昌盛园小学李晶鑫老师参加了课堂教学现场展示活动。
⒌ 编写《走进学生青春期---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出现诸多问题,需要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给予恰当的疏导和指导,为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惑,顺利度过青春期,组织编写小组,进行《走进学生青春期---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一书的编写工作,力图从青春期学生在生理发育、自我发展、情绪调控、人际交往、生涯规划及特殊行为问题等方面的常见问题入手,给予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一些指导。
⒍ 满足学校需求,开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指导专题讲座
组织开展基于学校需求的心理培训与心理讲座,带领专家团队走进学校,为基层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17年12月,应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的要求,昌平区心育讲师团成员百善学校张起生老师为该校全体六年级学生进行《友好交往 健康成长》学生异性交往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讲座从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人际交往五大技巧及友善沟通四步骤,强调了人际交往尤其是与异性同学交往时的适度问题。
⒎ 实验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
如:城关小学、昌盛园小学、马池口中心小学依据各自的研究重点,对本校高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心理发展及异性交往方面的问卷调查及相关访谈。城关小学通过开设男生课堂和女生课堂,对学生进行了青春期生理知识讲座,通过《迎接我们的青春期》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男女生之间创造接触、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昌盛园小学开展“青春期男女生如何健康交往”系列课程展示与研讨活动,马池口中心小学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发挥教师专业特长,以箱庭游戏为主要载体,对学生进行了专题辅导,小汤山中心小学为男生、女生开展了专题讲座,同时为家长进行了系列辅导,城北中心小学通过《鳄鱼“爱”上长颈鹿》等心理健康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异性交往指导。
七、研究成果
通过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教育效果。学生的精神面貌改观,老师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校风学风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初步形成学生健康异性交往指导策略
⒈ 普及青春期知识,转变教师、家长观念,正视学生异性交往
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与指导,通过专题培训、系列讲座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对教师、家长进行青春期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教师、家长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特点,了解健康异性交往对人生的积极影响,理性面对孩子的异性交往,针对孩子的异性交往问题,能够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提高孩子的异性交往能力,解决其存在的困惑。
⒉ 开展青春期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异性交往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异性疏远期,这一时期男生女生都开始关注异性,但往往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出现,通过男女生之间对抗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主题班会、男生课堂、女生课堂等形式开展青春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所产生的变化和出现的新特点,认识到渴望与异性同学或朋友交往是人类性心理发展的必然需求,认识到合理地异性交往能够给自身发展带来积极意义,认识到健康的异性交往可以使友谊的发展不仅限于与同性同学的交往,认识到正常的男女生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双方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更为坚强,同时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有益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为将来的幸福人生打好基础。
⒊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异性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消除神秘感
男女生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消除異性间的神秘感,而且有利于其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公开的与异性交往、交流的场所,使学生以群体的方式进行交往,既可扩大交往圈,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异性关系,满足其正常的异性交往需求,又可使异性交往过密的学生转移兴奋点,避免“一对一”私下交往,避免早恋现象发生。
⒋ 开展青春期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完善自我,了解“爱”
良好的个性有助于青春期学生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通过认识自我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悦纳自我,提升自信心;通过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真诚、热情、友好地对待同学包括异性同学,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性别的同学个性存在较大差异,要学会换位思考,友善沟通,宽以待人,从而与异性和谐相处;通过异性交往心理辅导,让男女生交流分享自己最欣赏的异性特质,体会每个人都会欣赏同性或异性的一些优秀特质,从而更加不断地完善自己。并借此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平时所说的“爱”和 “喜欢”这类的词,其实就是“欣赏”或“好感”,从而揭开“爱”的神秘面纱。
⒌ 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健康快乐成长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极易受到各种诱惑,进而做出各种不良行为,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的利与弊,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注意保护自己;教育学生远离社会娱乐场所,不进入网吧、KTV、酒吧等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引导学生掌握与异性交往时的分寸感,不要过度亲密,不碰触对方隐私部位,男女生交往以集体活动为主,学习或活动需要单独交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不能在幽静处单独相处,校外,不要单独去对方的家或单独活动;不要过早陷入恋爱关系,更不要偷食禁果,男生应当自我约束,女生注意自我保护。
(二)学生异性交往意识与行为有所改善
1.学生对异性交往的认识更加积极
在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后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异性交往的认识得到了切实的改善。学生对异性交往的认识与态度,会直接影响其与异性同学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活动。经过引导,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了健康异性交往对人生的积极影响,64.2%的学生对异性交往持支持肯定的态度,同比上升了7个百分点,与异性缺乏交往的学生比例下降了8%。
2.学生异性交往偏差现象有所缓解
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偏差存在两种情况:即不交往和交往过密。后侧结果显示,学生的异性交往偏差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其中与异性同学不交往的学生比例由18.6%下降到了10.6%,与异性同学存在交往过密现象的学生比例则由16%下降到了10%。
3.学生的异性交友观更加合理
学生的异性交往动机与择友倾向更加积极合理。交往动机上,因为好奇、攀比、炫耀或满足需要而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学生人数在减少;择友倾向上,关注对方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及是否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在增多。
(三)物化成果
经过努力,课题研究初见成果。教师层面: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成员昌盛园小学李晶鑫老师的《男孩、女孩我们友好相处》一课,获得第五届(2017年)北京市“成均杯”心理教师基本功展示特等奖,并被评为“市级示范课”,进行公开展示;城北中心刘佳宁老师《爱的换位》一课荣获第五届(2017年)北京市“成均杯”心理教师基本功展示特等奖,并被评为“市级示范课”,进行公开展示。在2018年5月市项目组举办的《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现场成果展示活动中,实验校城北中心小学孙悦老师、昌盛园小学李艳丽老师及南口镇小陶爱萍老师进行了说课展示,城北中心王重阳老师及昌盛园小学李晶鑫老师参加了课堂教学现场展示活动,本人撰写的《昌平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现状调查》荣获市级一等奖,实验校其他几位教师的相关教学设计、教育案例及论文亦获得市级一、二、三等奖。
参考文献
[1]陈义明.初中生人际交往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两所学校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HartupWW.1977.Peer,Play,and Pathology:A New Look at the Soeial BehaviorofChildren.Newsletter,SRCD,Ine.1一3
[3]蒋有慧.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发展的特点[J].教育研究,1991,(3):27.
[4]董莉、沃建中《3-6年级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02-20
[5]贾劲婷 《小学高年级儿童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6]贾接梅《国外青少年人际关系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 》 2011 年第11 期
[7]陈坚 《从沙利文的人际理论看青少年良好人际关系模式的建立》.云南电大学报,2008年12月第四期
[8]张娜 《青少年积极认知、积极情绪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5.
[9]钟巧如 《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广州大学, 2012.
[10]吴莹《中学生异性交往现状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