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8-05-10王茂琴
王茂琴
摘要:心里健康已经是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将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进和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学;心里健康教育;科学教学;学科特点;和谐课堂;交往情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条件。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小学科学课程更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为学生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把握学科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纲要》中指出: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科学是一门介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及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它以“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身”为线索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但使课程生活化,而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这些学习思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呼吸系统时,学生会提出“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去向何方?有什么用?二氧化碳又是哪儿来的?怎样产生的?”此类问题是生活中学生随时会遇到而又渴求解决的。如果这些问题能在老师讲解相关内容时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激发学生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无疑会使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深厚的兴趣。而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学习心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纲要》中指出: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科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制作、小实验等。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实践、去探索。通过实验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进而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操作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培养起健康的情感、情绪。
《纲要》中还指出: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有一个普遍性的特点就是意志比较薄弱。在科学教学中可结全人类史上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史实进行教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暗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磨炼意志。又如在自然界,有许多社会性的动物如蜜蜂的社群组织、蚂蚁的社群生活等。它们的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但又秩序井然,通力合作共同維护群体的生活。这些生动的例子,可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以锻炼坚强意志与改善人际关系的教育内容
二、 营造和谐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求知欲望强、好动、兴趣广泛,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对所授的较为复杂的内容,要遵循科学教学的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境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成心理健康发育。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认识心理的发展,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可使课堂气氛充满生机,营造一种全新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对科学教学中一些较难掌握的内容,通过合理地制作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演示,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在实验中稍加指点和积极帮助,学生就可基本顺利地完成实验,这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坚定学习的信心,消除焦虑情绪。
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下精心编写教案,是成功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先决条件,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心理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它对学习效率具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要想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保持适应的心理状态,则应在编写教案时遵循认知心理学规律,结合教材、教法精心编写教案,设计最佳教学环境,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在适宜的心理状态环境下愉快地体验。首先,科学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情绪,易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有利于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生动的讲述、娴熟的示范、巧妙的设问、丰富的知识,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最后,关心爱护学生,因为师爱能够从根本上多角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师爱能构成阳光春风般的教育环境,它让学生经常而真切地感受温暖、同情、关心、理解和热爱,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人生态度,形成健康心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开。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而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参与科学活动的内部动机。在科学课中科学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活动,并享受科学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在教学《天气》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提问:1、每天的天气都一样吗?2、天气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3、天气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系呢?……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就出来了,而且是自己所提的问题,观研究起来更仔细,更有兴趣。整堂课学生都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创设交往情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纲要》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这就要求学生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与老师和同学相处。老师和小学生相处,首先要取得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他们,使他们觉得我们是他们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才能接近他们,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因此,我们和他们相处,决不能虚情假意,失去信任,否则心理指导将无从下手。要换位思维,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同学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心理有障碍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别人不一样。理解他们,是能否和他们进行交流的关键。
學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活动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在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比如:让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参加风筝组、航模组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与人交往能力,从而达到心育无声的效果。
另外,要重视学习困难生的学习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的矛盾,总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这部分同学往往容易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缺乏自信。因此,对他们个别辅导是解决这个矛盾的较好策略。教师可通过仔细观察,给他们以特别的照顾。例如课后对他们个别谈话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课时,可为他们提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创设成功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课外可帮助复习他们不懂的知识,让成绩好的同学结对帮助等等。不管何种方法,其目的不但是帮助他们把成绩慢慢提上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在受到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从而促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科学教学既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过程。遵循小学生心理特征,科学教学规律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则可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并治疗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