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教师课堂情绪的调节
2018-05-10马军伟
马军伟
摘要:教师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取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必须的教学策略、教学技能,还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得自己的课堂始终处于积极、健康、高效的心理氛围中。本文从抓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会技巧,适当运用幽默术;重方法,学会换位思考三个方面阐述关于教师和学生课堂情绪互动调节的策略。
关键词:健康课堂情绪;学生观;幽默术;换位思考
情绪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它是影响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既有“先天”,也有“习得”。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心理情绪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活动和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智能力的发挥,都受教师情绪的影响。
在师生间相互激发、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情绪场中,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内化的积极引导者,其情绪处于情绪场的核心地位。教师良好的情绪往往会“感染”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学习動力被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灵感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由于心理相容形成情感“共鸣”,学生的良好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积极情绪的增进与维持,形成师生之间良好情绪的“循环效应”。因此,教师具有稳定乐观的主导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从自身的职业使命感出发,正确看待学生的课堂地位,灵活运用课堂情绪调节技巧,创设健康、向上、偷快、舒适的课堂气氛和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中学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状态进入课堂,如何与学生情绪做到互动。本文引用了“健康课堂情绪”的概念。健康课堂情绪意味着在课堂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安康愉悦的态度和感受,在这种态度和感受下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控制他们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有充分的机会实现自己在生理、社会、精神、情绪、智力和环境等方面的安康。健康课堂情绪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没有诸如焦虑、挫折、愤怒这样的消极情绪,而是在情绪健康的课堂上,这些情绪不会不适当地爆发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为了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做到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健康互动,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抓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素质的核心是指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即身心和谐。教育过程是对人的心灵的唤醒与解放,使人与人的精神相契合。真正的教育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事业,它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应急事件的出现,不免会打乱师生的和谐学习场,破坏双方情绪,打破情绪平衡,此时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先进教育理念,从思想意识方面,控制情绪,保持平衡。
(一)呵护学生春天般的生命
生命是一个历程,学校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彰显和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没有情感交流,只有外在的强迫而没有内在的唤醒。这种忽视学生生命张力的做法与其把它尊称为教育不如说它是训练和控制。“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这种观念深入到课堂中,对“教学”一词的理解就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不可否认,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解决个体经验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矛盾,同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科学知识的基础,但有一点被忽视了,那就是进行这一切的前提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个体存在。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生命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人,而不是等待被装进知识的容器,教师应从人的整体性发展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更要养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叶澜老师所指出的,我们要从“更高的层次一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应把他所施教的对象看成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一般而言,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身体、心理都不成熟的个体,是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主体,教师首先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重新审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学生失语地位,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并允许每个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从而创造宽松、和谐、心理相容的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让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展现。如果教师坚持温顺意味着“可教”的观点,“求同去异”,忽视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一味压制学生的个性张扬,用“教师至上”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那么,师生之间的主体地位就是不平等的,教师的态度构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侵犯。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不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完善,而且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柏拉图所说“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象给一个天生的瞎子以视力一样是不可能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每个学生充分自主的发展空间。但这和“放任自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放任自流”是对学生的忽视不管,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尊重学生主体是要求和理解的结合,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情感理解是对学生的包容和接纳,包括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那些非常精细的、有时是隐蔽的、乍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动机和原因。
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从个体的生命意识出发,以成熟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心平气和地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后进学生观”,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是可爱的。教师所面对的并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勒紧情绪的疆马,努力使自己的“恨铁不成钢”等种种急躁、焦虑、怨恨等负性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多一些辞让之心,多一些忍耐之心,避免让过多的负性情绪成为学生的“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二、会技巧,适当运用幽默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幽默是一种使教学活动在幽默中表现出某种教学意图,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感到轻松愉快的一种机制,是教師在组织教学、传授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敏、风趣和巧智。教师的幽默可以是一种含蓄而充满机智的辞令,使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容。幽默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化平淡为新奇,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冷漠呆板为蓬勃朝气,变陈旧为鲜活,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可谓是“融化在血液中,深入到灵魂中”。如果教师一味的板起面孔说教,竖起师道尊严的传统令牌,学生畏惧寡言,教师高高在上、冷若冰霜,学生怎么“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大打折扣的。而教师适时得体的幽默,往往可以使一个紧张的氛围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尴尬的场面在笑话中消失,使愤怒、不安的情绪得以缓解。因为幽默不仅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且“它是一种高尚的情趣,一种对事物矛盾性的机敏反映,一种把普遍现象喜剧化的处理方式”。因此,幽默不仅能使紧张的精神放松,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而且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忘却忧愁和烦恼,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幽默可以避开师生冲突的锋芒,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情绪,冰释误会,消解责难,调节气氛,减轻焦虑,消除学生的抵触感和恐惧情绪,也消减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面对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排斥心理,教师能够采用幽默的语言与其沟通,使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从而消除“意义障碍”,就会到达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面对学生的经常迟到,教师通常给以训斥,造成学生的对抗心理。教师不妨控制情绪,微笑对该生说“不错,你比昨天足足提前了五分钟,如果再能提前一分钟,那就更好了。”这样教师不仅驾驭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免于失态的窘境,而且减弱了学生的对抗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大度人格力量面前感到羞愧,从而改正错误。“幽默是一个好老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思想感情交往的过程,难免出现主体间的矛盾冲突,双方引发情绪问题而干扰正常教学,矛盾的妥善解决就可以借助幽默的力量。幽默具有快速弥漫性的情绪感染力,让学生及时摆脱紧张不安的情绪困扰。如在剑拔弩张的紧张课堂情绪中,教师的反身自嘲会使干戈在“逗笑”的场面中瞬间化为玉帛。
课堂教学是按部就班的程式化过程,教学内容大多是固定的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学生往往以迟钝或冷漠的反应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妨在叙述一个概念后紧跟着举一个幽默的例子,运用幽默的语言加上夸张的面部表情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瓦解思维的障碍,促进思维的敏捷,让学生在笑声中调节情绪,在活跃开放的气氛中增添学习的活力和信心。当学生的临堂情绪准备不充分,人已进来心在室外,玩兴未尽回味无穷,有的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等,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借助幽默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运用漫画法、讲笑话、巧编广告语等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开怀大笑后自觉调整好学习状态,对课堂学习形成期待心理。学生触犯了课堂纪律,比起语重心长的谈话或暴风疾雨式的训斥,教师的幽默可以让学生的自尊心免受伤害,还能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幽默就如“兴奋剂”和“润滑剂”,或在短时间内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或使课堂矛盾予以轻松化解,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启心智,或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或上述作用兼而有之,从而让课堂妙趣横生,师生共同体验到教与学的其乐融融,创造愉悦轻松、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积极情绪氛围。
三、重方法,学会换位思考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存于必要的道德心理条件,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特别细致的、妥善的、对许多教师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办法,也就是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学生进行心理置换。教师要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实地去体验学生的情绪情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教学作为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和审美三者相互渗透、交织影响的过程。
首先,在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不成熟的,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他们的情感上具有冲动性、易变性、盲目性、自我调节差等特点,这是由于中学生对客观事物及其社会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师不应受学生情绪的牵制,而应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因势利导,控制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随着教师的讲授和引导,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深刻、稳定、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应具备“移情”的能力。“移情”一词来自美学理论,指人们能把自己的情趣移注到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上,使其也显得有人性。其心理学意义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感情的相互作用。“移情”的含义包括两种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心里和对方一起感受,并感染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把对方的情感移入自己的心里,真实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在面对学生的不配合或者故意责难的情境中,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实的体验他们的所想所感,弄清事因缘由,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情感疏通,或者给予真诚的理解,或者耐心纠正学生的歪曲和误解,不可用主观的、预想的框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看待学生。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变化的,教师要细致深入学生的心灵,切不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甚至主观臆断,盲目行事,而要细细体察,认真分析,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志趣纳入自己的审视范围,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换,把因种种误解而蓄积待发的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让教学活动在师生水乳交融的情感状态中愉快顺利的进行。
总之,教学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又影响和调节着学生的认知过程。可见,教师课堂情绪和学生课堂情绪的互动调节至关重要,注重师生健康的课堂情绪也势在必行,愿教师们以健康积极的情绪面对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俊才,卢家媚.国外教师情绪研究的视角转换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7)
[2]王振宏,郭德俊.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
[3]候瑞鹤,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4]魏青,桂世权.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5]尹弘飘.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8)
[6]杨满云.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