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2018-05-10吴平平

环境与发展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摘要: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生态安全的概念,通过阅读文献综述了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常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指出当前我国生态安全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03-019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3.113

Abstract: Ecological safety assessmen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ecological safety research.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securit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logical safety assessment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the commonly us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by reading the literature,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the current ecological safety assessment in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Evaluation method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事关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已逐渐上升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1 生态安全概念

近些年来各种自然灾害愈演愈烈,极端天气反复出现,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的定义是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于1989年首次提出。

国际上比较认可的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生态安全以1989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提出的定义为代表;狭义的生态安全则是对生态系统是否完整和健康的反映[1]。

我国学者郭中伟[2]将生态安全定义为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生态系统自身,二是认为生态系统在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上应满足安全需求;左伟等人[3]认为生态安全应当是生态环境在满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时,不受或少受破坏的潜力;也有学者[4]把生态安全赋予到军事、外交的范畴中,认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会导致地区和国家安全的不稳定。例如,曲格平[5]提出的生态安全的第二层含义就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最终引发社会的动荡。

2 生态安全主要研究内容

我国早期主要对生态安全在概念的定义上进行了大量研究。随着众多学者研究的深入,研究重点开始向区域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以及生态安全所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转基因问题、土地利用、生态法律等方面扩散。也有不少学者对生态安全监测和预警做了大量研究[6-8]。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态安全研究的內容进行展开:

2.1 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

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是生态安全各项研究的基础,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国际上,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欧洲环境署等国际机构、组织分别制定了一些比较常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例如:压力—状态—响应(PS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驱动力—状态—响应(DSR)等。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其做了深入探索。比如,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面,王楠君[9]等人从四个方面出发——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耕地安全、土地生态系统和制度保障,构建了一个有关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面,左伟[3]在P-S-R模型的基础上作了扩展,建立了关于区域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肖荣波[10-11]等学者以特定地点为例,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的案例分析。也有些学者[12]主要对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进行了细致研究。

2.2 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Schaeffer等[13]将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Karr[14]认为生态完整性就代表生态系统健康。较为得到认可的一个观点是Rapport[15]等提出的,“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即在考虑生态系统本身的健康状态同时,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我国不少学者也对此做了一些研究,肖笃宁[1]引出生态成熟度和生态价位的概念,通过生物量的大小划分生态成熟度,并对应相应的生态价位等级。

2.3 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

曲格平[5]认为应当建立预警、预防和应急措施,以此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灾害;傅伯杰[6]等从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角度,提出了生态安全预警原理;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建立生态安全预警评价体系,对湖泊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等进行预警和评价[16]。

2.4 生态安全政策管理及保障等

为维护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一些政策、法律法规、安全标准,通过行政手段来保障生态安全。国际上,1992年制定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于2014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都为生态安全的实现建立了一个法律框架。

3 我国生态安全研究现状与研究预景

3.1 我国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我国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以前, 我国学者主要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狭窄,局限于工程、植物保护等方面。

第二阶段:1999年以后,国内学者先是对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1-5]。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主题也逐渐细化,演化出“国家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安全”“土地生态安全”“农业生态安全”等分支。其次,对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这一时期,众多学者通过引用国外已有的文献,结合中国实际,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作为研究的基础和重点。生态安全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3.2 研究预景

生态安全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其研究深度和领域的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从而延伸了一些新的分支。生态预警在这一时期便成为了研究前沿,将成为今后生态安全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内容。

4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4.1 生态安全尺度研究

国际上,生态安全研究尺度多集中在个体、种群或国家尺度上,尤其是一些国家或全球尺度上的研究,而对地方及区域尺度却鲜有研究。

我国在国家尺度上的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特点、衡量标准、预警等,郭中伟[2]、曲格平[5]等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对于地方及区域尺度而言,肖荣波[10]、李征等人以实地为例,评价和分析了所选区域的生态系统安全。同时,对于一些典型地区,如喀斯特地貌等也有涉足和研究。

从时间尺度上看,生态安全可以通过时间“点”和时间“段”两个尺度进行指标分析,从而可以快速了解到评价对象的现状和特征并总结出评价对象的动态变化特征[17]。如郭斌等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西安市1988—2000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并对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评价,从而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4.2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在评价方法上,国内外已有较多的应用与实践。随着生态安全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和3S技术的普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8]。我国学者刘红将其主要归纳为4种方法:数学模型法、生态模型法、景观模型法和数字地面模型法。

近年来FDA生态安全风险评价法掀起了热潮,即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模型。FDA方法的优点在于评价过程简易,整个评价过程能够做到完全量化 ,使得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可靠[20]。我国学者左伟[21]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另外一种复合模型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趋于真实的评价结果。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对生态安全演变趋势实行动态预警——RBF模型,即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法[16]。

4.3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由于生态安全评价涉及到众多学科的交叉,无法用同一个指标体系去评价不同尺度、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是研究生态安全评价的核心。

我国学者左伟[3]在常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D-PSR模型和了D-PSE-R模型;李晓燕等[23]在P-S-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P-F-C模型,即压力(需求驱动)—反馈(生态服务功能)—调控(减压),对P-S-R模型进行了扩展。这些从不同角度出发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对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5 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安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关于生态安全评价的一些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实例分析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的生态安全研究开展的时间较短,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生态安全的定义、研究内容等还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很多学者都是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发进行理解,这对生态安全评价理论的研究造成了很多困扰,使得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方法等还存在分歧。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安全理论的研究,综合各种方法、各种标准的优点,完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从而获取一个更为有效的评价结果。

(2)不能只将研究领域投放在静态领域中,只关注现状研究。应当积极主动的了解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建立一个能够把握生态安全的发展演变规律。

(3)不能仅局限于局部地区的研究,对一些典型地区以及生态脆弱区也应重视起来,如红壤丘陵区、喀斯特地区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4)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使其功能受损。政府要加强国民生态安全意识的教育,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同时与当前的环境保护法结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安全保护法。

参考文献

[1]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03):354-358.

[2]郭中伟.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J].科技导报,2001(1):54-56.

[3]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67-71.

[4]白婕,刘晓春,杨阿莉.我国生态安全现状及维护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3):60-65.

[5]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J].环境保护,2002,(5):3-5.

[6]傅伯杰.區域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及其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1993,4(4):436 -439.

[7]陈国阶.对环境预警的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1996,18(5):1-4.

[8]张玉珍,李延风,段勇,闽江流域生态安全预警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2,40(1):132-137.

[9]王楠君,吴群,陈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28- 31.

[10]肖荣波,欧阳志云,韩艺师等,海南岛生态安全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769-775.

[11]王振祥,朱曉东,石磊等.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431-2435

[12]李佩武,李贵才,张金花等.城市生态安全的多种评价模型及应用[J].地理研究,2009,28(2):293-302

[13]Schaeffer, D. J. & D. K. Cox. 1992. Establishing ecosystemthreshold criteria. In: Costanza, R. B. G. Norton & B. D.

[14]Karr, J. R. 1993. Defining and assessing ecological integrity:beyond water quality.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12: 1521-1531.

[15]Rapport,D J, Costanza R, McMichaelA J. Assessing ecosystem health. Trends in Ecology& Evolution, 1998, 13: 397-402.

[16]徐美,朱翔,刘春腊.基于RBF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预警[J].地理学报,2012,67(10):1411-1422.

[17]崔保山,杨志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尺度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1-125.

[18]刘红,王慧,张兴卫.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2006,25(1):74-78.

[19]王根绪,程国栋,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551-1556.

[20]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5.25(2):209-214.

[21]李晓燕,王宗明,张树文.吉林省西部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7,26(6): 954-960.

收稿日期:2017-12-26

作者简介:吴平平(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

猜你喜欢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试论城市森林体系中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生态意义
新常态下以生态和质量安全为导向的辽宁省农业政策的研究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商用车动力性、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关于环境法中的生态安全观分析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