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

2018-05-10许经娟刘保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一带标准化

许经娟,顾 瞻,张 磊,刘保成,季 光,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研究所 上海 200032)

中医药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近年来国家亦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中医药科技创新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搭载“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各国已经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而与之伴随的是由于文化、政治等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并为之准备。本文将从国际交流环境、国际视野及双边贸易方面及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人才、标准化建设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一带一路”策略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充分利用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推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文化包容、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区域合作架构[1-3]。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互联互通[4]。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联合发布,扩大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中医药作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日益受到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同。近年中医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外政府已签署了8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在中国的援外医疗队中,中医药人员约占总数的10%[5]。中医药已在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以国家立法形式得到了认可[6]。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的32名记者组织负责人应邀来华访问,皆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倡议,认为此倡议不仅对中国有益,也造福世界。

2 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的问世,标志着由原始中医药学到系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确立[7]。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现代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主要运用实验观察与理论思维方法相结合,其中应用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了整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思维模式。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教授是世界对中医药的高度肯定,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治疗疟疾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重大突破,使得南亚,非洲,南美洲热带发展中国家人群健康状况得到改善[8-11]。王振义、陈竺两位科学家利用中医“君臣佐使”观点将传统中药的复方制剂与西药相结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大约25%跃升至95%,现已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标准疗法[12,13]。中医药科技创新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事实,充分说明中医药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继承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3 “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3.1 中医药与“一带一路”源远流长

一千多年前中医药已开始走向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唐宋时期,古代中医药学理论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欧洲,影响了西方医学的历史。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开始东传朝鲜、韩国、日本,远播东南亚诸国,隋唐五代、宋元时期,随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又架起了中医药与周边国家交流的桥梁。我们将部分中医药与沿线国家的交流汇总(见表一)[14,15]。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点燃了新的火花。从全球发展范围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西太区外,还分别位于东南亚区域、东地中海区域、欧洲区域及非洲区域,进一步开展同这些区域组织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东南亚、南亚各国拥有独特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治疗方法及传统医学药品,给中医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16]。中医药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中亚、南亚[17]、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起来[18],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亚欧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因而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中医药之所以远播各国离不开中医药的科技创新[19]。

3.2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3.2.1 提供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

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接受,许多国家对参与其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并将本国的发展战略与其相对接,减少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风险,为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2015年6月揭牌成立的“中国-捷克中医中心”,是我国中医医疗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个中医中心[20],为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分别与泰国、印尼、斯里兰卡、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等国签订了73项中医药合作协议;由世界中联与世界针联每年召开的中医药针灸国际学术大会、区域性会议和世界中联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均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及传统医药的民间及国际学术交流[17,21]。相信未来中医药的科技创新会因各国人民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22]。

3.2.2 开阔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国际视野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医药相关人员的国际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医药科技创新引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可以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被称为全球视野或世界视野,是以世界维度的开放视域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23,24]。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建立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合作协调机制、积极探索与国外药企联合研发中医药科技产品、建构中医药文化世界传播体系,为宣传中医药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国际视野,提供了重要的路径[25-27]。

3.2.3 推动中医药相关双边贸易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医药贸易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借鉴国际上当前流行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模式,促进中医药产品和服务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国家之间的互惠协定进行合作[28]。这些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可提高我国在国际卫生领域的贡献度,提升国家软实力[29]。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立稀缺濒危传统药物资源保护预警系统,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3.3 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具有临床疗效确切、服务方式灵活、用药相对安全、费用比较低廉的优势,中医药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合作面临“一带一路”先行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背景差异、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缺失、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尚不完善等诸多困难。

3.3.1 文化背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接纳程度等差异,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传播交流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30]。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医药文化蕴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具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31]。其基本概念和治疗方法以观物取象、描述性而非实体化为特点,药物配伍无化学分子式,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一些特定名词、概念翻译成异国语言时存在表达不准确,使得其他国家的人对于中医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比较困难,以至于对阴阳、五行、经络等中医药基础概念产生“伪科学”的偏见而排斥中医[22];加之某些模糊概念的学术观点导致误解中医药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沿线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受民族、宗教和利益诉求的影响而对中医药缺乏信任感,给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交流合作带来障碍。

3.3.2 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缺失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下,中医药要保持长久活力和生命力,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32],中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不足,极易使中医药在对外的传播过程中造成扭曲和误解。但是目前在对应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还面临许多难题,如作为传统医学,中医药经典著作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含有许多专有名词,现在看来本身就非常晦涩难懂,译成外语难以准确表达其本意[33];作为两种语音,中文与外语有较大差异,使得双语翻译队伍既要具有较高的翻译水平,又要精通中医理论和临床,才能准确表达经典的含义。加之“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各国使用的语种除英语外还涉及斯拉夫语系、阿拉伯语系等多种语言体系,现在既精通中医药又熟练掌握相关小语种的人才严重缺乏。这些不可抗拒的因素使得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队伍严重不足。

3.3.3 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尚不完善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中医药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医药走出国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34]。中医药要获得世界的认可,标准化是必由之路。尽管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制定《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并把其列为《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重要建设内容,截止目前已经发布中医药标准649项。但是,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不足的同时,中医药评价标准也有待完善[35,36]。中医药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及理论体系,使得中医药术语及相关产品的临床评价、质量控制、药理毒理、产品注册、生产工艺等标准都不能完全参照现代西方医学[37]。加上中医药领域内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较多的中医药临床医师认为标准化与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相矛盾,甚至认为标准化严重阻碍中医药灵活、动态的诊疗优势,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延缓了具备中医药特色且被世界各国所认同的标准规范的建立,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

4 总结与展望

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贯穿于中医药发展的始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中医药的对外发展提供了良好国际交流环境,中医药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政府、组织及民众所接受;开阔了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国际视野,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提供新思想;以及推动中医药相关双边贸易,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我们提出以下策略建议: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海外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境外大学和教育基地,开展跨境教育,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参与,培养一批既精通中医药,又具有文化传播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②科学的选取标准化制订内容,建立中医药标准化的保障机制,通过知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③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坚持弘扬中医药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也为拓展中医药理念,造福世界人民健康提供了良好契机。

表1 中医药与古丝绸之路沿线部分国家的交流

1 王晨佳.“一带一路”概念下的文化传播与译介.人文杂志,2016(01):29-34.

2 高伟.发挥好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经营管理者,2016(12):213.

3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7-544.

4 于津平,顾威.“一带一路”建设的利益、风险与策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65-70.

5 曹建华本.完善标准化中医药稳步走向世界.国际商报:A06.

6 曹建华本.“一带一路”成中医药发展新机遇.国际商报:A02.

7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 朱安远,郭华珍.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一).中国市场,2016(09):199-208.

9 朱安远,郭华珍.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二).中国市场,2016(14):186-194.

10 朱安远,郭华珍.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三).中国市场,2016(18):233-245.

11朱安远,郭华珍.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四).中国市场,2016(22):260-272.

12 徐向田.以毒攻毒治难症.生命世界,2013(06):64-67.

13 李永明.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三次高潮和创新点.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04):401-405.

14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2000.

15 常存库.中国医学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6 杨鸿,周志彬,向劲松,等.中医学与印度传统医学的关系.中医文献杂志,2013,31(5):18-21.

17 中医药借力“一带一路”可做很多事-专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中心主任[http://news.pharmnet.com.cn/news/2015/05/15/420230.html]

18 潘沙沙,张思容,苗青,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医药科教概况.中华全科医学,2017,15(5):729-732.

19 高彦彬,赵慧玲.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背景及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1):1607-1610.

20 中国医疗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首个项目落户捷克[http://www.chinanews.com/jk/2015/09-25/7545469.shtml]

21 吴镇聪.“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78-82.

22 李玫姬.“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学术论坛,2016,39(4):130-133.

23 姚福生,王磊,张志伟,等.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学术论坛,2008,31(1).

24 孔燕.国际视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5):72-74.

25 我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优先主题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兼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工作实施进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04):676-682.

26 于文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3):321-322.

27 司建平.大健康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的策略选择.中医学报,2015(05):678-680.

28 张诗钰,黄建元,申俊龙,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与策略优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03):172-176.

29 罗中华,梁婷,张翔,等.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01):15-19.

30 廖晓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策略.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07):32-34.

31 张宗明,申宁.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医学与社会,2010(08):97-98.

32 孙银屏,胡凯文,王伊光,等.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构建初探.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2):84-88.

33 张静莎,郭义,陈泽林.中医药标准化进程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7):609-611.

34 张敬娟,付强.以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促进人类健康浅析.标准科学,2017(1):37-39.

35 徐晓婷,沈远东.打造中医药国际化高地创建世界一流传统医科大学.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5):4-6.

36 刘延泽,谢晶曦.中药继承与创新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草药,2017,48(7):1267-1274.

37 曾凡,吴泽扬.谈中医药术语标准化.安徽文学月刊.2017(8):109-111.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一带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