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群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2018-05-10李曙生
张 斌,王 荣,李曙生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智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智能制造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1];同时,随着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大量企业需要更新自动化生产设备或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迫切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科技服务团队为中小企业设备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服务及人员培训。智能制造的关键是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为了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更好满足行业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及智能化设备技术服务的需求,急需建设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本文主要围绕本院实训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和阐述,本实训平台是江苏省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面向“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涵盖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本文主要从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实训体系、实训资源、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对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进行研究和实践性探索。
2 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及实践探索
2.1 实训平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建设
与多家企业多方合作,多渠道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实训平台建设主体多元化,通过探索校企股份制、契约合同制等多种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合作育人[2]。
(1)与ABB、北京华航唯实等公司校企共建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探索契约合同制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合作协议的形式进行约束。合作共建企业为实训基地提供设备捐赠与师资培训,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建设、网络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参与实训教学与评价全过程,学院为合作共建企业提供优秀实习生源及就业生源。依托合作共建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及设备优势,校企共同搭建面向江苏乃至全国的技能培训及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对外开展的社会培训、师资培训以及对区域中小企业开展的技术服务等按双方合作协议另行结算。通过契约合同制合作,实现校企双方在教学培训、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互利共赢。
(2)与泰州地方企业合作,积极探索“校中厂”建设的可能性,探索采用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投入部分加工设备、学校提供厂房车间并投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生产线设备改造费及技术支持,由校企共同投资组建股份企业,双方提供的场地、设备及技术等均折算成股份,实行责、权、利的有机结合,保证“校中厂”的长期、良性运作。通过“校中厂”的建设,为企业大幅降低管理成本、员工宿舍、食堂和厂房用地成本,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员工,为专业群学生提供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平台,为教师提供工程实践锻炼的场所,学院教师在“校中厂”兼任企业技术指导,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难题及提供设备维护帮助,实现校企互惠共赢,产教深度融合。
2.2 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实训体系构建
围绕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核心岗位群,建立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各专业职业岗位任务与能力标准,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等相关课程,制定与职业岗位标准相适应的课程标准,构建专业群基本技术能力培养、专项技术能力培养、复合技术能力培养的递进式产教融合实训教学体系,虚实一体智能制造实训平台(见图1),通过实训平台机电基础实训中心、机电控制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智能制造技术促进中心、先进制造校中厂、校外实训基地,递进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技术技能。
图1 虚实一体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2.3 实训平台实训资源建设
(1)开发实训教学资源。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实训资源开发团队,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核心课程教材,并与专业群教师共同开发包括实训教材、PPT、视频、微课、三维虚拟仿真动画等网络教学资源,将数字“碎片化”资源与教学知识技能点有机整合为一体,满足教与学的新要求。
(2)开发虚拟仿真网络实训平台。校企共同开发基于智能制造的三维虚拟仿真实训模块,采用互联网三维呈现技术,采用真实设备模型,让学生感受接近真实的操作体验,通过网页浏览器,支持多类型终端设备,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实训演示和操作练习,为实训前的仿真练习提供支撑。
(3)开发在线教学就业云平台。采取“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构架,实现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训相互配合。学生利用教学云平台在线学习、创新训练的同时,学院与智能制造应用企业开展合作,利用云平台将企业岗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对接,提高学生学习目标性和就业成功率,优秀学生通过云平台推荐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和就业。
2.4 实训平台服务能力建设
(1)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共建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技能培训基地,通过协同创新办公室来具体负责和实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各项工作,完善机构设置及基本职责,规范制度、强化管理,为泰州乃至苏中区域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及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从设计到加工调试及后期维护维修一条龙服务,改变目前泰州地区中小企业缺乏智能化设备改造技术服务机构的现状。
(2)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依托新校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智能制造实训平台、机器人创客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训练,以企业实际项目、挑战杯、发明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全程参与项目调研、设计、制作、调试与评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扶持体系,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对适合开展的相关项目予以扶持和融资,搭建集“资金支持-项目扶持-基地孵化-成功创业”为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3],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创业的信心和技能,为日后的成功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升社会培训与师资培训能力。充分发挥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工业机器人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等的作用,通过拓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培训内容及相关技能鉴定项目,提升专业群服务区域支柱优势产业的能力。与泰州地区设备先进的规模企业合作,校企共建企业培训部,主动上门服务企业培训需求。依托实训平台和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依托实训平台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周边各类院校、全国相关院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提供师资培养。
(4)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与周边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享实训设备,提高高校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解决一部分中小微企业设备不足的问题。依托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为泰州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设备维护及设备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服务,重点为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服务、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产品技术研发等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充分利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使实训平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
3 建设成效
目前本院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建设已有1年,在校企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平台搭建、实训资源建设、平台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性探索,1年来实训平台为来自全国各职业院校教师的146名教师进行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培训;完成横向合同到账经费近100万元;教师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学生获得省级A类技能大赛二等奖6项,挑战杯二等奖1项。实训平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多内容的研究及实践还不够全面深入,有待以后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熊清平.对接“中国制造2025”培养工业机器人人才[J].智慧制造,2017(3):62-64.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例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Z].苏教高[2016]10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Z].教职成[20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