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蛤蟆墩墓地与沙井文化相关问题研究

2018-05-09张世轩

卷宗 2018年6期
关键词:沙井火葬蛤蟆

沙井文化是因首次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沙井村发现而得名,是时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务司顾问安特生于1923年考察时发现,安特生认为沙井的文化类型在甘肃远古文化中最晚者,将其列为“甘青六期”的最末者即“沙井期”。1948年裴文中先生带领的西北地质考察队又在此新发现了一些遗址和器物,首次提出了沙井文化的命名。

一、蛤蟆墩墓地的文化特征

蛤蟆墩墓葬位于山麓边缘的土岗上,共发掘墓葬20座,多作南北向,排列无规律。

(一)墓葬形制: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结构有偏洞室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两种。

1.偏洞室墓,12座,占总数的60%。墓室建造方法是,先挖一个长方形竖穴,在其西壁掏出偏洞作为墓室。偏洞口用木椽竖立封堵,为起到稳固作用在每根上斜顶一根木椽,斜顶的木椽的下端顶在东壁的二层台下。2.竖穴土坑墓,8座,占总数的40%。其中成人墓6座,儿童墓2座。成人墓一般长170—200、宽55—105、深150—250cm。

(二)随葬品:随葬品中大量的是青铜牌饰、绿松石珠、骨珠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陶器和木

制器皿比较少见,此外还有铜刀、箭簇、弓弭、皮革和毛麻纺织品等。陶器共3件,M16中出土一双耳罐(M16:3),夹砂红陶,敞口平唇,肩部双环耳,平底。另外2件都为采集所得,未记录详细出土地点,均为大单耳罐。木器主要有方形木盒2件、筒形木盒2件、箭杆2支;骨器有骨匕1件、弓弭6件、箭镞4件,主要集中在M15和M18之中,两墓墓主皆为成年男性。综合沙井文化中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其中陶器很少,铜器中主要为小型的工具、武器和装饰品,以及使用马、牛、羊等牲畜殉牲习俗,铜器中有大量的簇、动物纹带饰、联珠饰、带扣等特点,这些习俗迥异于本文化区内其他文化的丧葬习俗,具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

(三)沙井文化年代与分期

在沙井文化中,民勤沙井遗址与金昌的沙井遗址在文化面貌有较大的差异,在蛤蟆墩、西岗、柴湾岗墓地中都出土了铁刀1,未在民勤沙井遗址中发现铁器遗存,而铁器产生年代较晚,故金昌附近的沙井文化遗存年代应晚于民勤一带。李水城先生提出,民勤沙井遗存彩陶数量多且花纹规范繁缛,而金昌地区沙井文化中彩陶数量少,花纹简洁,这一特点显示出了沙井文化由盛而衰的发展演变过程2。因此在总体上,民勤沙井文化遗存早于金昌沙井文化遗存。而学界对沙井文化的分期大同小异,都是将沙井文化分成早晚两期,早期以民勤沙井村附近遗存为代表,晚期以金昌三角城和蛤蟆墩遗存为代表。水涛先生得出沙井遗址部分遗存进入到了晚期

,而同时李水城先生也曾提到过,在甲组遗存中发现少量晚期乙组遗存的因素。

由于蛤蟆墩墓地仅出土三件陶器,在其内部难以进行在类型学上的分期研究。在蛤蟆墩墓地出土的许多沙井文化的青铜饰品,在其后流行于北方长城地带的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其中晚期广为流行的青铜带扣、S形构图的带饰等还是中国晚期北方系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可见沙井文化晚期遗存大致与中国北方系青铜器年代相对应,故沙井文化晚期的年代上限应至春秋早期,而沙井文化早晚两期文化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早晚期在时间段上并无严格的不同,其早期文化年代下限也应至春秋早期。早期遗存发现数量较少,也缺少标本用以测量其绝对年代。沙井文化部分碳十四数据显示,年代大致在BC1310-BC409年之间,但前两组数据所采用的标本是在下葬前就已经使用过的木料,据报告描述其中所用的M15和M18的标本不适合用以准确测年,其早于实际年代,数据舍弃后年代定在BC900-BC409年之间,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

二、蛤蟆墩墓地葬俗分析

蛤蟆墩墓地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在此不作讨论,本部分主要通过二次葬、火葬、殉牲三方面来阐述蛤蟆墩墓地葬俗特殊现象,试以蛤蟆墩墓地为例讨论沙井文化的丧葬习俗。

二次扰乱葬:甘青地区普遍存在“二次葬”這一特殊的埋葬习俗,即在埋葬之后,过一段时间打开墓葬将人骨拉出来扯乱再将其埋入墓中。蛤蟆墩墓地的这20座墓葬中,在报告上描述“均为单人一次葬”,可同时又说“有的上肢骨很凌乱,但下肢骨保持原位。”报告中列举了三座人骨凌乱的墓葬,在M8中,头骨破裂置于盆骨两侧,上肢骨、肋骨、椎骨等都凌乱的堆在原来头部的位置,下肢保持原位但缺失右股骨;M3中,上肢凌乱头骨倒置,下肢缺失左股骨;M1中,头骨、上肢骨、盆骨和两股骨均无存,下肢仅留小腿骨,跗骨和趾骨保持原位。这三座墓中均无随葬品,骨骼散乱,部分仅缺失一侧股骨,均为上肢凌乱,从这我们可以断定这几座墓葬为二次扰乱葬。我们发现所有人骨缺失被扰乱的墓葬大多为竖穴土坑墓,可能代表偏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属于不同阶级甚至是不同人群,而扰乱葬则为竖穴土坑墓人群的特有葬俗,而不是出于人们选择扰乱较为容易的竖穴墓的这种意识。

殉牲:殉牲是指古代人群在墓葬和祭祀坑中使用动物进行祭祀仪式的行为,蛤蟆墩墓地的20座墓中有14座墓中发现有殉牲行为,占总数的70%。殉牲动物包括羊、牛、驴、马,主要以动物的头骨为主,报告中也提到这些动物头骨上都发现了皮毛,说明是专门宰杀用以进行祭祀的动物个体。其中随葬羊头的数量最多,且羊有大小之分。牛主要随葬的是头骨和趾骨;马只见头骨;驴只见蹄骨,且仅发现于M9中。殉牲动物的头骨大多摆放于人头骨上部的墓葬填土之中,吻部朝向与墓主人头向保持一致且额部朝上,说明人们在埋葬过程中已将殉牲行为看作是非常郑重的事情,刻意将动物头颅摆放整齐,说明殉牲这一习俗是这群人长年流传下来的习俗。蛤蟆墩墓地发现的殉牲墓均为成年人墓葬,其中只有羊的墓有8座,只有牛的有1座,出现羊和牛的墓有1座,羊和马的墓有2座,羊和驴的墓有1座,出现牛、羊、马三者的有1座。从上可以发现,蛤蟆墩墓葬殉牲是以羊为核心,以羊的数量多少作为象征财富的标准。马仅适用于男性墓中,出现马随葬的这三座男性墓墓主都为30岁以上,随葬品较多,应为成年且具有一定地位之后才能用马作为殉葬品,这一殉牲组合形式说明当时这个人群是属于畜牧经济,不同的殉牲组合代表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从墓葬形制看,偏洞室墓中出现殉牲频率较高,用偏洞室墓的人们更流行在墓中殉牲,且是这个社会中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群。

火葬:火葬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一种古老葬俗,一般有火化后捡骨或骨灰入罐下葬、二次扰乱时在墓内外焚烧棺或尸骨这两种形式。在蛤蟆墩墓地发现的火葬现象则与上述有所不同,M15中人骨下颌骨、两臂和两腿骨经过火烤;M19中死者全身骨骼熏烤至黝黑;M6中人骨下颌骨有火烧痕迹。这三座墓葬均为偏洞室墓,且人骨保存完整。这三座墓中都出土较多的随葬品,M19墓主为60岁以上的女性,随葬的铜配饰最多,殉牲为11个羊头和1个牛头;M15墓主为一50-55岁男性,出土随葬品较多,殉牲组合为24个羊头、1个马头,马头为具有一定地位的成年男性才能使用的规格,而24个羊头的殉牲组合在整个墓地最高的;M6墓主为30-35岁女性,随葬较多的铜配饰,殉牲为7个羊头。我们已确认偏洞室墓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一类人所使用,而火葬这一崇高礼仪的应是这群人中地位更高或者更为特殊之人才能使用的。三者人骨焚烧的程度不同,如果不是燃烧不充分而是人们刻意为之,如M6只有下颌骨有熏烤现象,M15则是下颌骨和肢骨,其他部位未见熏烤现象,那么这三者地位另有高低,M19为整个墓地地位最高之人,而火葬时不同地位的人尸骨的熏烤部位、程度又有所不同。宗日文化火葬墓是将死者先埋葬,墓上堆石标志,日后再挖开直接在墓穴内焚烧棺、尸,然后将墓穴扰乱后填平。由于燃烧程度不同,有的墓尸骨焚毁,有的仅烧毁了葬具。李锦山先生认为宗日火葬墓中的死者身份地位特殊,应是首领、巫师或德高望重之人,只有这些人才能享受火葬使灵魂升天的这一高规格的葬式。

在蛤蟆墩墓地发现的经火焚烧尸骨的情形仅发现在偏洞室墓葬中,这里的偏洞室墓都为一次葬,因此和宗日文化二次扰乱焚烧不同,应是在埋葬前对尸体进行焚烧,但现在尚未有人对此情况作以研究。

上节亦提到二次扰乱葬多发现于竖穴土坑墓中。美国的民族学家克劳伯认为,在某一部落中一种葬俗常局限于某一社会阶级,这一部落可能同时存在多种葬俗,同种葬俗在不同的部落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适用。这句话恰好能反映蛤蟆墩墓葬的葬俗情况。

综上所述,蛤蟆墩墓葬中,偏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这两种形制的墓葬分别为不同社会阶级人群所采用。使用偏洞室墓的这一类人地位较高,部分地位特殊的人埋葬时对尸骨进行焚烧,使用竖穴墓的一类人社会地位较低,存在二次扰乱葬这一特殊葬俗。与西岗、柴湾岗墓地等其他沙井文化遗存相对比,可以发现,蛤蟆墩墓地在墓葬形制、殉牲、随葬品等方面与上述墓地的差异较大,显示出其特殊性。洪猛先生据人种学数据推测,蛤蟆墩墓地是一处以外来人为主的墓地。这些外来人到这个新地域之后放弃了自己的一些文化传统,将本地的土著文化因素融合进去,逐渐的在此地安定下来。

三、沙井文化源流与族属分析

关于沙井文化的来源,现在大多数人倾向于沙井文化是河西走廊东部的土著文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因素来源于当地的原始文化。李水城先生认为沙井文化早期圜底陶器是受董家台类型的影响而产生的,偏洞室墓和上肢扰乱葬习俗受到了河西走廊西段的四坝文化的影响。我们从沙井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独特的青铜配饰中可以看到其受到了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由于多种文化的影响作用,使沙井文化发展为甘青地区风格独特的青铜时代文化。

沙井文化的去向问题,我们主要是认为是由于北方匈奴部族的扩张,沙井文化所述的族群被匈奴征服,逐渐的被匈奴文化同化,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特征,或者作为匈奴的附属随匈奴迁移。在宁夏同心的倒墩子墓葬中,墓葬属于投降汉人被安置在此地的匈奴人,其中6座偏洞室墓葬中,无论是从偏洞室结构、殉牲习俗、殉牲和随葬品摆放位置都与蛤蟆墩墓葬保持一致,而这6座墓葬的特点并未在其他匈奴墓葬中发现到,说明这批偏洞室墓葬所属人群应该是不同于匈奴的另一族群。3而在这可能是沙井文化融入到匈奴后仍然保持其传统文化,为沙井文化的去向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沙井文化的族属历来皆有争议,三角城等沙井文化遗存的主要发掘者蒲朝紱和戴春阳先生一直主张沙井文化即月氏文化之说。安志敏先生认为大月氏为游牧民族,不可能有三角城遗存这样的城郭。4李水城先生认为沙井文化的血脉中带有浓厚的羌戎文化色彩。台湾的陈建文认为月氏未见火葬风俗,沙井文化可能为为先于月氏就在此地繁衍的“义渠”人所创造的。5但由于历来对月氏的族属问题争论较大,外国学者认为属于突厥或雅利安人,近年来受“一族多源”的民族史理论影响,有人认为河西走廊的月氏是由羌、突厥、乌孙三个民族形成的一个多元民族。总之,沙井文化的族属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但毋庸置疑的是,沙井文化为河西走廊东部的土著文化且带有鲜明的羌戎色彩。

参考文献:

[1]安特生著,乐森璕译.《甘肃考古记》[J].《地质专报》,1925年,甲种第五号.

[2]裴文中.《中国西北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的考古调查》[A].《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7年.

[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墓葬发掘报告》[R].甘肃省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4] 李水城.《沙井文化研究》[A].《国学研究》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5]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A].《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C],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作者简介

张世轩,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學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沙井火葬蛤蟆
沙井蚝, 与珠江共枕千年涛声(组章)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南宁沙井至吴圩公路清水混凝土施工方案研究
深圳沙井蚝传承千年异地养殖续品牌辉煌
蛤蟆的油
蛤蟆蛤蟆跳嗒嗒
躲猫猫
捉虫忙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