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研究
2018-05-09赵志泉张孟夏
赵志泉 张孟夏
一、前言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全国城镇层级最高位置,居国家战略要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截止2017年12月,国家已经批复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深圳、武汉、成都、郑州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中,多数城市都承担建设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或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任务。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发改地区[2016]2664号),赋予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其中,“一中心”即“建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是郑州市落实河南省“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有必要进行理论研究。
二、郑州市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基础
郑州市是全国重要工业城市,初步具有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基础和潜力。
(一)政策基础
郑州肩负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五大国家战略”,政策叠加优势明显,政策红利全国罕见。围绕先进制造业,河南省、市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豫政[2016]12号)、《关于印发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若干政策的通知》(郑政[2016]29号),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这为郑州市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提供了高密度政策保障。
(二)产业基础
郑州市的纺织、机械、建材、耐火材料、能源和原辅材料等工业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电子信息、汽车、超硬材料、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基础好,已初步形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研发制造基地。2016年,郑州获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215.4亿元,工业发展速度处于全国规划国家中心城市前列。
(三)综合配套基础
郑州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教中心,区域承东启西、联南贯北,区位优势鲜明。郑州位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交通综合枢纽示范工程城市、全国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地、全国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城市, 2016年,郑州净流入人口全国第7,劳动力富足,人力成本低;郑州高速公路、现代航空、铁路公路发达,拥有内陆功能性口岸、郑欧班列,物流成本低;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平;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跻身国内前列,产业配套齐全。
三、郑州市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武汉、天津、重庆、宁波、沈阳等制造业强市相比,郑州的综合竞争力并不突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任重道远。
(一)产业选择的精准性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根据《中国制造2025》,我国未来十年主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领域。郑州现有纺织、建材、能源、水泥等传统优势产业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等明显。根据2016年8月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計划(2016 2018年)》,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以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和服务型制造三大发展板块为载体,重点推进建设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及医药、现代食品、现代家居和品牌服装七大产业,但“现代食品、现代家居和品牌服装”属于消费制造业而非工业制造业,偏离《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和主要领域。
(二)制造业的先进性
“先进制造”主要是指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模式先进和管理水平先进,高端、智能、绿色、服务、集群是制造业发展方向。技术先进、创新驱动是先进制造业的应有前提。尽管郑州在制造业领域拥有超硬材料磨具、新型钎焊材料、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数量不但远落后于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甚至落后于省内洛阳市。高端研发机构匮乏直接影响郑州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行业前沿技术供给能力,直接制约郑州市现有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速度和效率。除大型客车、盾构机外,郑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尚未批量形成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龙头企业。
(三)中心城区-县域分工的合理性
郑州为国家创新城市,现有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40个工业园区,县域经济竞争力位列全国全列,其下属新郑市、荥阳市、巩义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然而,郑州中心城区与所属县(市)对制造业的分工尚不合理。例如,荥阳、登封、郑州经开区、中牟、新密等四县(区)布局汽车及其配套产业,郑州高新区、荥阳市、新郑、新密等四县(区)布局纺织服装产业,新郑、荥阳、郑州港区、巩义、中牟五县(区)布局食品产业,郑州东区、荥阳、新密、中牟、巩义五县(区)布局能源产业。郑州中心城区与周边市(县)、郑州市与河南省其他地市主要基于资源禀赋进行产业分工,尚未以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技术链为基础完成顶层设计。
(四)人才支撑体系的完整性
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发展理念,必须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群体、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群体、规模宏大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有361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28.3万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8%;在职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仅3600余。河南出台人才新政 2020年高层次人才要达45万人。
郑州市是河南省各类人才集聚区域,2016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972.39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9个,招生8265人,但郑州市缺乏国内国际一流高校,在郑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高端科技人才规模远落后与国内一线城市。高层次人才不足成为制约郑州市建设制造强市的一大短板。
四、郑州市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建议
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是郑州市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与专项规划的使命担,必须明确发展思路,精准产业布局,围绕战略重点,强力推进。
(一)明确发展思路
高端、智能、绿色、服务、集群是制造业发展方向。郑州市建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应遵循“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发展思路,以国际化视野、全球化布局、国家级标准、国家级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力争“十三五”末确立“郑州制造”国家品牌。
(二)精准产业布局
高端制造具有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产业控制力强等特征,郑州市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产业具有较好基础,应加快遴选、精准确定重点支持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提质增效,推动纺织服装、材料等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确定战略重点
郑州市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应兼顾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国家战略与自身优势、战略新兴与传统优势产业,聚焦战略重点,精细组织、统筹推进。
1、围绕国家战略,快速推进“七项建设工程”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郑州市应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快速推进7项建设工程:先进制造示范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技改提升工程、绿色制造工程。
2、整体推进,优先构建“六大基地”
基于全球布局、高端引领,兼顾产业基础思路,郑州市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应优先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基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家基地、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国家基地、新材料国家基地、節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国家基地、国家级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六大基地”,在智能终端及信息通信设备、中高端客车、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盾构装备、超硬材料、节能环保装备、通用飞机等领域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
3、合理空间规划
郑州市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应坚持“工业集中化、园区专业化、产业链条化”的发展思路,都市区主城区以高端技术供给、服务型制造、制造服务为重点发展方向、新城区、周边县(市)以高端装备为重点发展方向,城区-周边县(市)合理分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围绕先进制造业建设“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十三五”末将电子信息产业建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将新能源汽车建成5000亿级产业集群,将现代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建成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市内工业园区全部进入百亿级产业集聚区行列。
4、创新思路,争取“四中心一联盟”落户郑州
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创新思路,争取国家工信部、发改委支持,在郑州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智能终端代工企业研究设计中心,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新设计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推动中部地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盟落户郑州,夯实郑州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
四、优化政策支持体系
成立郑州制造业研究院(智库),深入研究《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研读政策;深入研究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业政策,研判形势;细化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指标,形成共识,明确“十三五”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分解建设任务,完成“六大基地”规划;聚合政府可支配资源,试行“产业集群区区长”、“产业园区区长”、“项目组组长”“三长”管理体制;完善现有人才、金融、知识产权、财政税收、土地供应、中介等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强力推进。
(1.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参考文献:
[1]吴明毅.青岛:迈向商业化城市及国际消费中心[J].时代经贸,2017(11):6-9.
[2]许立帆,成楠.碳关税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时代经贸,2016(33):42-45.
[3]钱志新.互联网与智能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J].时代经贸,2017(11):75-77.
[4]郭华平.从“中国制造”到“民族品牌”——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升级[J].时代经贸,2005(06):42-4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规划项目“基于CAS范式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5BGL207)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项目编号:2017B146)并受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人文社科类)资助,主持人:赵志泉。
作者简介:
赵志泉(1972—),河南西峡人,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张孟夏(1996—),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