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产管理审计的难点和对策

2018-05-09张文娟

时代经贸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审计工作规范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各种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高校的资产规模在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国家在政策上允许高校利用其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高校的校办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高校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物质保障和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衡量学校规模和教学水平一个重要指标。但目前高校的资产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低下、内部控制缺失等问题,校办企业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如何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最大限度地规范并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审计;对策

一、高校资产管理审计政策背景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该意见提出了要国有资产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总体要求。2015年2月,教育部根据国发[2014]48号文等文件,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要求高校重视资产管理审计,同时明确了资产管理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从2号的规定可以看出,资产管理审计的目标是规范管理、提高效益、落实责任。资产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和对外投资的审计监督。对校办企业的审计是资产管理审计的重点,包括监督职责的履行、国有资产清产核资、评估备案和产权登记等程序。2015年12月,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对国有资产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机关要依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含金融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等管理、使用和运营的境内外国有资产进行审计。”

近年来,国家虽陆续发文要求高校要重视资产管理审计,但目前为止,对高校如何开展资产管理审计,较为全面、具体的指导文件或制度尚未形成。只有个别制度、指南针对物资采购审计、设备管理审计进行了规范。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5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指南中对物资采购审计的内容、程序与方法均作出了规范,但制度内容比较适用于企业物资采购的内部审计,与高校等事业单位的物资采购管理不太适应。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審计》,在“第二章 内部控制审计”中对房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设备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作出了规范,但内容仍不全面,对资产管理审计中的无形资产审计、对外投资审计等均无表述。

二、高校资产管理审计的概念

(一)高校资产的概念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按高校资产的使用目的,又可将高校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通常,高校为完成教学科研等职能工作所占有、使用的资产称作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而高校经营性资产,就是指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投资、入股、出租、出借等形式从事产品生产、商品流通和经营服务等活动以赢取收益为主要目的的资产。

(二)高校资产管理审计的概念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根据2号文的指导意见,资产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和对外投资的审计监督。对校办企业的审计是资产管理审计的重点,包括监督职责的履行、国有资产清产核资、评估备案和产权登记等程序。高校资产管理审计不仅包括对传统意义的资产(即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审计监督,还包括对物资采购和产业投资的审计监督。资产管理审计的目标是规范管理、提高效益、落实责任。

三、国内高校开展资产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资产管理审计制度不健全

现有的国家法规制度中有部分关于高校资产管理审计的内容,但内容片面,且与实际情况有一定脱节,导致高校目前对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没有针对性的上位法可寻,因而大部分高校未能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较为全面的资产管理审计办法或细则。目前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与资产审计较紧密的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度报告管理办法》(财资[2017]3号)、《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5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以及《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教财厅[2016]2号)第3号中的资产管理章节,但上述仍未能如五部委颁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指导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意见》(教财[2016]11号)、《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教财[2007]29号)指导高校开展建设工程审计,针对资产管理审计也出台类似的相关指导文件。

(二)开展资产管理审计的业务类型少

经调研,大部分部属高校的审计部门的审计业务仍以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以开展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专项资金等财务类审计工作为主,工程审计科以开展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结算审计、跟踪审计工作和建设工程相关工作为主。专门开展资产管理审计的业务较少。虽然有部分大学已根据国家最新文件精神开始开展部分资产管理审计项目,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审计业务类型局限于传统的固定资产审计、校办企业和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等,仍未开展流动资产审计、无形资产审计、绩效审计等。

(三)开展资产管理审计的力量不足,

调研结果发现,目前大部门部属高校未专门设立资产管理审计的科室。资产管理审计内容涉及面广泛且复杂,参与部门众多,对高校内审部门开展资产管理审计工作有一定的挑战性。随着审计全覆盖的落实,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业务量、科研经费审计等业务大增,高校审计部门审计人员难以增加的情况下,要创新开展资产管理审计有比较大的困难。

四、提高我国高校资产管理审计水平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制度

制度建设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重要的保证,只有制度健全了,才能够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和资产管理审计提供明晰的准则与制度创新方向,保障资产管理审计的可操作性与方向的正确性,减少制度冲突与真空。高校应加强资产管理审计的制度建设,可在参考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为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应积极全面探索开展资产管理审计

随着高校资产管理审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资产管理审计,全面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提高学校资产管理的效益,保证高校的持续发展。高校可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等中梳理提炼学校资产管理方面的高风险点,根据风险点逐步开展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和对外投资等管理环节的专项审计,以督促相关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规范履职。结合实际项目开展情况,逐步完善资产管理审计的相关制度办法,规范审计项目流程,提高资产管理审计质量,保护学校资产安全。

(三)增强审计力量

高校增强审计力量要从两方面提升。一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资产管理审计内容范围广、业务复杂性大,要做好资产管理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高校在资产管理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思想道德意识、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上的培育,打造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而这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给予保障,例如人员选拔、晋升、培训及考核机制等。二是可借助外部力量,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开展资产管理审计项目,借鉴外部机构的经验和力量,开阔审计思路,提高资产管理审计质量。

(中山大學,广东 广州 510275)

参考文献:

[1]张文娟,黄旸杨.高校资产管理研究综述[J].时代经贸,2017(16):52-54.

[2]郭艳芳.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陷分析[J].时代经贸,2017(12):61-62.

[3]易莉.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15(10):94-97.

项目:《高校资产审计研究》课题成果,“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审计工作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五年规划”加强国有资产监督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法和措施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