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自我计划学习”模式于数学教学中

2018-05-09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一元二次方程自学解题

任 杰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实验中学 214221)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因而,学生“自我计划学习”课题模式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谓“计划学习”,是指通过对目标的选择和计划制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成概念、充实知识的一种学习.而“自我计划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能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安排和管理学习时间,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一种学习.那么,在学生中,展开“自我计划学习”的情况究竟又是怎样呢?为此,笔者对所教的初三两个班级进行了一次关于“自我计划学习”的调查问卷.以下为问卷调查表.

初中学生数学“自我计划学习”学习模式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客观地进行答卷.都是单选题,请打“√”.

调查目的 :为了解学生自我预习和有计划地进行学习的情况,设置了4个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初三(7)、(8)班全体学生

调查内容:

1.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你对预习的态度是( ).

A.经常预习,受益较大 B.有时预习,作用不大

C.不预习,没什么作用

ABC43%30%27%

2.你对数学学习中预习的希望是( ).

A.根据讲学稿,结合课本,可使预习有针对性

B.自己安排,自己思考

C.没什么要求无所谓

ABC57%30%13%

3.数学课堂中你最愿意如何获得知识?

A.多听老师讲解 B.师生共同讨论 C.无所谓

ABC35%55%10%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预习自学还是能很好地展开,喜欢有针对性地预习,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喜欢自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可见,学生自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确实有很好的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激趣生情,培养自学感悟

兴趣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倾向,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笔者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十分有趣的事,这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不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把原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就会显得尤为轻松.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一旦学生能把每一个学习行为都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并做到把自学习惯贯穿于数学学习中,长此以往,对学好数学将有莫大的帮助.

二、重视预习,升华学生自学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的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完全掌握新的知识.要求学生预习,教师首先要布置预习的任务和目标,学生有了预习的任务,就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材中的有关资料学习,而不会再像以往那样随随便便地走马观花式地翻下书就算完毕.例如,在执教苏科版《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节课时,笔者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在课本的例题解答中寻找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什么,解题步骤又是什么.学生在预习中会认真琢磨例题的解法,寻求规律,遇到问题会在同学间相互询问(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可以向优秀学生寻求帮助),会用双色笔在课本上做好预习笔记,在此基础上,找出学习重点、难点深入探究,从而总结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移项:二次项、一次项移在等号左边,常数项移在等号右边;(2)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3)用前一节课已学过的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总之,数学的很多内容都是前后联系的,预习是对已学的知识的一种复习,同时发现不懂的地方,上课时带着问题和疑惑去听课,更有助于提高听课质量.

三、追求互动,交流讨论反馈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和预习的成果,特别是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教师除了设置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外,还可以针对学生预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结合课本展开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合作,展示提升,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执教苏科版《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节课时,学生积极地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他们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相比较,“它们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等.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已经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笔者只需对他们的结论进行适当总结归纳,对一些关键点进行点拨,得出结论: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只需在第一步中化二次项系数为1,其余解题步骤不变.在师生共同探索、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式训练.这样的互动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安排探究教材;(2)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克服认知上的障碍;(3)保持期待,让学生获得自信;(4)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交流.

四、独立思考,注重思维提升

数学的学习,其本质上就是解题方法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点去解题.而会解题的关键,就是拥有灵活地思维.近几年无锡的数学中考试卷,本意上考的就是“纯数学”,也就是如何通过数学思维去一层一层地“拨”,最终得到解题思路.例如,2017年无锡数学中考试卷第18题(如图).本题求三角函数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直角三角形.本题的解法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是想方设法通过平移已知线段CD,且使平移后的点位于格点上,构建出直角三角形去解题.然而,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学生在心理上有所排斥,解决问题往往缺乏创造力,甚至遇到难题无从下手,这点在初三的学生中体现得格外明显,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帮助解决.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按照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引导和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忆,把与之相关的知识从头脑中挖掘出来.让学生充分体验思维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体系就如链条一样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头脑中的思维方式或思路提炼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界定问题,对症下药地寻找解决方法,并指导学生检验解决方法,学生在思维启动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学生在思维断裂时,教师要进行衔接;学生在思维散乱时,教师帮助梳理.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的这样的一种分析问题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使其遇到问题时就会“习惯性”的这样去分析问题.只有教师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排除干扰,学生乐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兴趣才能持久,知识才能牢固.

综上所述,实践“自我计划学习”课题模式的宗旨,要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相统一,从而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有了“自我计划学习”,就一定会乐在其中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一元二次方程自学解题
攻克“一元二次方程”易错点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
用“同样多”解题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2.2 一元二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