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指称的语用分析
2018-05-08水桂秀
摘要:表达主体,即会话中话语的发出者,在交际中会选择使用多种语言形式来指称自己,这称为自我指称。本文从人称代词、名词短语、语法结构等指称形式入手,力求对现代汉语中的自我指称及其语用功能作系统地说明。
关键词:自我指称 指称形式 语用功能
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称为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就是指如何通过语言形式来指称表达主体,即说话人如何指称自己。交际会话中,表达主体通常会使用“我”“我们”“咱们”等第一人称代词来指称自己,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不同的语境和交际目的,话语结构形式的制约,表达主体往往也会选择其他词汇和短语,使用其他表达形式来指称自己。不同的自我指称可以反映各种特定的交际意图的诉求,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和表达效果。本文将对自我指称的各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进行语用功能分析。
一、指称
指称是语言与客观实在相联系的主要方式。语言中任何词语的意义都具有抽象性,借助于指称,词语意义就能和语境中特定对象发生关联从而转化成语言交际中的具体意义。一旦指称发生,指称的对象就从一个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进入语言,成为一次谈论中的对象,词语的意义也就从抽象概括的意义转化成为具体的语境意义。
言语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独立的个体或单独的一方是无法完成言语交际的。因此,在基本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交际主体应该至少有两方存在,一方是话语的发出者,即表达主体;另一方是话语的接受者,即接受主体。
表达主体是言语交际活动的发出者,是交际行为构成的决定性因素。表达主体需要在言语交际中进行说话人自我身份的定位和构建,说话人为了突显某一特定的身份特征,会根据实际交际需要而进行顺应性选择。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就是说话人根据交际需要而建构该交际角色的一种语用行为。
二、自我指称的形式和语用分析
表达主体可以通过词汇、语法等手段在言语交际中自我指称,包括专门用来表达交际主体的词语即人称代词;可以表达交际主体但不是专门用来表达交际主体的词语即指人名词;指人名词短语;此外还有零指称形式等。这些语言形式体现了情境性的表达特征,在语言交际中具有不同的交际效果和功能。
1.人称代词作自我指称
人称代词系统是在言语交际中,对交际主体身份最简单最直接的体现,同时也是言语交际主体的语言形式表现最有效最清楚的指示。人称代词作自我指称主要包括自称代词、对称代词、他称代词、反身代词、旁称代词、无定代词。
我们来看以下句子:
(1)我是一名医生。
(2)我们(=我)那口子是个“网虫”。
(3)在我的心里,他是一个很好很热情很诚恳的朋友,他把你(=我)当作朋友以后,他从不忘记你(=我),他从各方面关心你(=我)。
(4)涵涵不小心把碗摔碎了,担心妈妈批评,一边抚摸着狗狗,一边可怜兮兮地说,“它(=我)不是故意的,下次一定会小心的,请妈妈放心。”
(5)胖不胖不是自个儿(=我)能决定的。
(6)房间里没别人,资产处处长却没直说,绕着圈子说:“你这样说的话,有人(=我)可就不高兴了噢。”
例(1)中的“我”是自称代词,实指说话人,直接明确,也是表达主体自我指称的主要形式。除“我”以外,还有“我们、咱、咱们、俺、俺们、本人、鄙人”等。
例(2)中,“我们”直接表明了表达主体和“那口子”的亲近关系。这种自我指称的应用是为了促进交际顺利进行,拉近双方交际及情感距离来引起共鸣。
例(3)中的“你”是对称代词,表达主体站在对称的角度上,让接受主体也感受到“他”的种种好。对称代词是指称接受主体的代词,主要是“你”和“你們”,需要从语境上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这种自我指称的移指方式表面上是突出接受主体的地位,实际上是让接受主体自觉的考虑表达主体的情感和意图。
例(4)使用他称代词“它”,表达主体以小狗的身份来自称并来承认错误,主要体现的是表达主体请求谅解的心理,并请求接受主体从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他称代词除“它”之外还有“他、她”和“他们、她们、它们”。
例(5)表达的是“胖瘦不是我能决定的”。这里用反身代词“自个儿”作为自称,用更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强调这不是表达主体能掌控的事情。反身称代词主要是用于强调位于话题中心位置的人,强调的是表达主体本身,形式主要是“自己”和“自个儿”。
例(6)中,房间里明明只有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表达主体却非要用无定代词“有人”来指称自己,制造双方的社交距离。使用无定代词这种表达方式,把表达主体的直接作用做淡化处理,是拉远了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的距离,增加情感距离,从而制造双方的社交距离。
(二)指人名词作自我指称
指人名词体系是个开放的类别,其中涵盖的词汇内容非常广泛,并且不断有新的词汇进入该体系中。自我指称相关的指人名词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姓名类、亲属类和社会称谓类。例如:
(7)老张认真地对儿子说,“孩子,这件事,爸爸(=我)必须跟你谈谈。”
(8)刘老师说:“老师(=我)很看好你们噢,这次考试可不要让老师(=我)失望哦。”
(9)咱们认识这么多年,校友(=我)的忙,你得帮啊!
(10)你一定要比别人强,因为你是刘超(=我)的儿子。
例(7)使用了亲属类指称“爸爸”,是要突出自己在家庭的权威地位。亲属类指人名词在汉语中非常丰富,这或许和中华民族重视家族的观念有关。一般情况下,表示宗族、姻亲和外亲的亲属类指人名词都可以作为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直接使用。表达主体选用亲属类指人名词作为自我指称,中心目的一般都是强调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亲属关系,希望接受主体从亲属关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例(8)“老師”以职业指称自己,表明受教关系,通过职业特点直接包含话语意图。职业类称谓重点突出的是职业性,即突出某种专业技能,考虑到各行各业的特点不同,受众范围不同,职权范围不同,职业规则也不同,主要是提示接受主体重点关注职业特点。
例(9)使用交往类指称“校友”,表达亲密关系。言语交际中,交往类称谓往往口语化的用法比较多,意在表达亲近的关系,希望接受-主体从感情、情谊的角度出发,拉近主体问的关系。
例(10)直接使用名字“刘超”来指称自己,用表达主体的姓名全名作为自我指称,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在某方面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表现了表达主体对接受主体严肃认真的权威地位。用姓名做自我指称表达的感情色彩要比“我”更强烈一些。姓名类的称呼,包括全名和非全名,是表达主体用作自我指称的最直接的形式,除了姓名的全名外,还常使用小名、外号,姓氏+某,老+姓氏,小+姓氏,阿+姓氏,姓+身份,姓+头衔,姓+排行等形式。
(三)指人名词短语作自我指称
指人名词短语的形式包括人称代词+人称代词,人称代词+NP,NP+人称代词,NP+NP,多限定成分+NP。
以下几个例句中包含指人名词短语作自我指称的用法。
(11)我本人(=我)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12)感谢大家给我起的雅名,诗人教授。诗人教授(=我)在此赠言几句!
(13)我们那帮从西藏走出去的人(=我们),大多仍然做着文化的事。
(14)与政府签订的BT合同条款没有实际还款来源及还款保障,使融资得不到实际保障,迫使我司(=我们)资金链断裂,公司全面处于瘫痪状态。
(15)总司令近乎发怒的状态,厉声说道“这是总司令我(=我)的命令!快去执行!”
例(11)使用了人称代词叠加使用的形式,突出表达主体所代表的是表达主体本身,是独立的个体,和单独的人称代词使用相比,主要起强化和强调的作用。
例(12)通过指人名词的叠加复指,突出其在社会活动中所充任的角色,强调了表达主体的社会角色的作用。NP+NP的结构一般会主要强调其在社会活动中所充任的角色。
例(13)使用多限定成分+NP的结构,“我们那帮从西藏走出去的人”,表达主体的自称形式中,人称代词与指量名短语的共现结构,主要表现为“我/咱/俺+这(个)+NP”和“我们/咱们/俺们+这些/这帮/这群/那些/那帮那群+NP”。
例(14)“我司”相当于“我们的公司”。这里人称代词是修饰的作用,中心语是后面的“NP”形式,其语义表达式可以表示为“人称代词(们)(的)+NP”的形式。人称代词“我”实际上相当于复数“我们”的用法,后面的“NP”一般都是集合名词,如“我党、我军、我部”等。表达主体实际上是所陈述行为的直接参加者或执行人,重点突出表达主体是所表达的集体中的一员。
例(15)“总司令我”是采用的“NP+人称代词”的形式,作为表达主体的自称形式,加入了表达主体的态度和立场,充分地反映了语言的主观性,同时自称代词的使用强化了自我的印记,表达出表达主体想利用复杂的自我指称,来表明和接受主体的亲疏关系。
(四)零指称形式
零指称形式的出现主要是引导接受主体把关注的重点或谈论焦点放在话题上而非人称上,而且省略的自我指称对象都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隐性的表达主体自我指称形式。从语用学角度来说,零指称形式是一种“语言减缩”现象,但是却有凸显话语主题的效果。例如:
(16)哎呦,头疼,胃疼,全身都疼!
例(16)虽然没有显性的时间、地点和人称指示语,但从“哎呦”这个感叹词和主观性极强的感叹句语气,可以推断出话语表达是“此时此地”的,是为了更强烈地说明表达主体的感受而省略了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表达主体是要把重点放在表述自己正在体验的感知。
避免重复的表达以节省语言资源是一种语言“经济原则”。根据该原则,表达主体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更趋向简洁和省力,会尽可能用较少量的语言来传达较多量的信息。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保证交际效果的实现,表达主体会自觉地减少言语活动中语言资源的消耗而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
零指称形式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为清晰和明确。接受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话语主题上,在表达清晰的前提下舍去繁琐的指称,可以产生更好的交际、理解或信息处理的效果,这样,既减轻了交际主体的语言信息处理负担,同时突显了话语主题的价值。
三、自我指称中的虚指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存在虚指现象。在自我指称中也存在。“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例如:
(17)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8)还我(=我们的)河山!
例(17)中的“我”原指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是虚指,同时也包括了表达主体本身。
例(18)“我”等于“我们”的情况也是一种虚指,这种表达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而且其感情色彩是积极的。在新闻标题中以及阐明立场的主体表述中,能经常见到这种用法。
(19)学点哲学知识——这就是我们对大学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提出的一点要求。
(20)“我们要写,写那我们所知道的事……我们就能写出很有教育性的东西来……我们写我们的……我们要客观地去观察同性的朋友……则我们可以写的事情正多得很哩。”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我们”,也是虚指,在学术科技语体,公文事务语体以及文艺审美语体中被广泛使用。这种自我指称的虚指表达是一种语用移情和共鸣,既表现出表达主体谦虚的态度,又表明了表达的内容不是主观臆断而是集思广益的结果。
得体的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发接受者的参入感,也有利于表达者情感的抒发。
四、结语
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包括专门用来表达交际主体的词语即人称代词;可以表达交际主体但不是专门用来表达交际主体的词语即指人名词;指人名词短语;零指称形式等。这些语言形式体现了情境性的表达特征,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不同的交际效果和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表达主体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身份,有些身份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身份是在言语交际中建构或虚构的。交际主体和社会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交际主体必须在社会群体这个系统中准确定位,找到相对应的身份,然后选择恰当的自我指称方式进行交际。
作者简介:水桂秀,女,湖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