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副词“统统”与“通通”对比研究及其演化历程
2018-05-08王静
摘要:“统统”与“通通”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的范围副词,本文主要从“统统”与“通通”在句中的位置,和其他词语共现情况,探索其句法特点;从语义指向和语体选择来看其语义特性;对其副词化过程进行探讨,预测其未来演变趋势一中和化倾向,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通通”和“统统”在句法分布、语义特性、句类选择上的差异。
关键词:“统统” “通通” 副词化
一、引言
前人对于“统统”的研究比较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张谊生(2000)对范围副词再分类时的命名,“统统”与“通通”是属于表示范围的统括性范围副词,统括句中语义涉及的对象全部或大部分都具有谓语所描述的性质。王芹(2009)、吕俞辉(2011)、奥莉娅(2014)都曾对“统统”做出些许研究。关于“通通”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二者的比较,前人的研究中仅施诗(2015)一篇,她认为:“统统”与“通通”的语义指向完全一致,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互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统统”的定义是:“通通”。研究发现,“统统”与“通通”并不完全一样,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随意替换。本文主要从“统统”与“通通”在句中的位置、从二词与其他词语共现情况,探索其句法特点;从语义指向和语体选择来看其语义特性,对其副词化过程进行探讨,预测其未来演变趋势;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
本文语料均来自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部分语料略有删减。
二、句法特点与共现配合
(一)句法位置
“统统”和“通通”作为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它们具有较强的粘附性,不能单用或单说,必须附在中心语的前面或后面。“统统”和“通通”的谓语成分极少是光杆动词,常常出现的语法形式是:“统统”+谓语,“通通”+谓语,谓语部分可以由实词、动词性固定短语(成语)、短语、小句充当。当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时,往往要加上“了”“掉”等来完句。例如:
(1)这时候功夫已做到闻与所闻统统没有了,处于寂静的禅定中非常快乐。(《佛法修正心要》)
(2)假如台湾的政治家懂得这一点,和大陆在政治上有转机,问题就通通解决了。(新华社2001年5月份新闻报道)
“统统”后面可以接兼语短语、联合短语,可以用于双宾句中,但这些短语出现在“通通”后面的频率则很低。
(二)共现配合
1.“统统”和“通通”一些副词共现
和“统统”“通通”共现最多的是同属于统括副词的“都”,其共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副词。语料统计发现,“都”出现在“统统”后面有219处、前面有43处;“都”出现在“通通”后面有57处、前面有8处,推断“都”倾向于出现在“统统”和“通通”后面。例如:
(3)队中除了5号吴咏梅称得上
老队员以外,其他统统都可以算作新选手。(新华社2001年8月份新闻报道)
(4)事实上,美国也好,其他发达国家也好,通通都不是天堂。(《读书》)
有些情况下,“都”只能位于“统统”的后面,互换位置后,语句不通。例如:
(5)这“剿匪”手本绪言以下还有六篇,这六篇都很重要,统统都要明白。(《蒋氏家族全传》)
如果将“都”前移到“统统”的前面变成“这六篇都很重要,都统统要明白”,这样的句子显得很不自然。
“统统”可以和“也”“全”“几乎”共现,“通通”也可以和“也”“几乎”共现。“统统”常常和“由”“与”“从”等介词构成的介词短语共现,介词短语通常位于“统统”和动词之间。“通通”后也可以,但除了和“由”构成的介词短语共现时频率略高于“统统”,其他频率均低于出现在“统统”后面。
2.“统统”“通通”和介词短语共现
“统统”“通通”最常见的用法是和“把”字构成的介宾短语共现。语料统计发现,“把”字构成的介宾短语约占“统统”全部例句的28.47%,“把”出现在“统统”后面仅仅为19例,远远少于前面,推断“把”倾向于出现在“统统”前面;“通通”有效例句为435例,“把”字结构出现了107次,约占全部例句的四分之一,“把”出现在“通通”后面仅为1例,推斷“把”倾向于出现在“统统”前面。例如:
(6)但不久就根据蒋介石的旨意推举蒋经国出任副“阁揆”,他把大权统统交给蒋经国掌管。(《晚年蒋经国》)
(7)他把钱统统都放了起来,一共放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块钱了。(萧红《马伯乐》)
吕叔湘(1994)指出:“‘把跟名词组合,用在动词前,名词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已知的,或见于上文,或可以意会的,‘把后面的动词要带其他成分,一般不是单个动词”。这些与上文我们已经分析的,“统统”“通通”的限制条件是吻合的,也能解释为什么“统统”“通通”最常见的用法就是和“把”字构成的介宾短语共现。
三、语义差异与语用差异
(一)语义指向
1.语义前指
“统统”和“通通”一般为前指统括副词。其前指可以指向受事主语、宾语。例如:
(8)回院的小门口大小孩挤成一疙瘩,挤得很热乎,肩并肩手挽手前胸贴后背,鞋跟统统踩掉,刚下床似地跟着。(王朔《看上去很美》)
(9)这就是汤恩比所说的挑战,有这个挑战存在,人通通会有反应吗?(北大语料库)
除了指向受事主语之外,“统统”“通通”还可以作介词短语中的宾语,但它们后指指向宾语的概率很低。
2.全量否定
“统统、通通”和“不、没、没有”等否定副词共现时,否定副词出现在“统统”的后面,对谓语动词支配的成分进行全部否定。例如:
(10)小企业看不起,街道工厂、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统统不考虑(1998年《人民日报》)
(11)一心只想赚钱,别的可通通不知道!(沈从文《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
否定副词几乎不出现在“通通”前面,但也有极少数情况否定副词放在“统统”前面,构成虚拟的条件句。例如:
(12)苟有绵力,敢不统统拿出来;所以殷勤接待,唯恐怠慢。《作家文摘》1995-1995A)
(13)“你不统统告诉我就别想走?”我说。(《简·爱》)
当否定副词放在“统统”前面时,构成虚拟条件句,往往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表达不情愿的意思。
在否定句中,“统统”“通通”一般位于否定副词的前面,对“统统”“通通”所概括的总体进行全部否定。尹洪波(2011)把上述情况称为“部分否定”和“完全否定”。从减量语义变化角度来看,当总括范围副词位于否定词“不”之前时,占宽域,否定词占窄域,表示完全否定。但它们位于否定词“不”之后时,其占窄域,否定词占宽域,表示部分否定。
(二)语义差异
“统统”和“通通”前所总括的成分一般都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人或物的罗列。“统统”总括全体,彰显最大量,虽然强调的是整体,但“统统”所强调的整体往往具有可分性,关注构成整体的个体,进行的是次第扫描,而“通通”所强调的整体大多不具有可分性,关注整体,进行的是总括扫描。例如:
(14)完了,生活事业爱情统统都完蛋了,惊喜是个双黄蛋,绝望就是双黄连。(李承鹏《寻人启事》)
(15)其余一座人事,通通打人事不关己,己不劳心之列,大可知之为不知算数。(梁凤仪《九重恩怨》)
此外,被全称量化的Np一般都是有定的,通常由限制性定语或者指示代词修饰。在有些句子中,无定的名词可以使句子成立,往往有一定的语境,或者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中,这些名词往往是有定的。
“统统”和“通通”后面的谓语成分要求是有界的。沈家煊(1995)指出“有界的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终止点,无界的动作则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统统”和“通通”后要求是有界的动词,如果是无界的动词,动词后带上“了”“掉”或补语,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强调所总括对象在动作实施后的结果。例如:
(16)脱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其他统统谈不上。(2000年《人民日报》)
(17)门窗瓦檐通通破烂了,象一群褴褛的乞丐;拱肩缩背,挤在一堆。(白先勇《孽子》)
此外,“统统”和“通通”后所修饰的谓语成分一般表示某种消极韵味。通过语料统计发现,经常出现在“统统”和“通通”后面的动词常常是:撤销、逮捕、免除、消失、破产、饿死、打倒等等。这些词语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希望发生的,积极意义的词语一般不出现在其后。
(三)语用差异
从语体方面来看,“统统”和“通通”口语特征明显,对语体有选择性和倾向性,在口语、对话、传记、报刊中以及一些文学作品的对话里经常出现,一般不出现在正规的法律文件中。例如:
(18)“大补的,驴鞭狗肾猪腰子,你这儿有什么下水上火的就统统切处来拦上示端了上来。”(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9)晚上我就说了“通用现在要重新定义了,通用通用,通通没用。”(《鲁豫有约开心果》)
从句类方面看,“统统”常用于陈述句,占全部例句的94.46%,疑问句中使用频率达2.39%,祈使,使用频率约2.00%,在感叹句中,频率仅有1.16%。
“通通”和“统统”一样,最主要的用法是在陈述句中表示一般陈述,占全部例句的88.28%,但“通通”在疑问句中、祈使句中、感叹句中使用频率总体高于“统统”,祈使句中使用频率达5.06.%,感叹句,使用频率约2.91%,在疑问句中最少见,频率仅有2.76%。
“统统”句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比较而言,“通通”句中说话人情感更强,而且常常表示气氛、蔑视等消极感情色彩,这与“通通”用于感叹句中频率比“统统”要高,刚好吻合。
四、副词化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说文解字》中解释,“统”,纪也,从系充声,他综切。“统”主要作名词,表示丝的头绪,进而引申出一脉相承的系统,此外还有“纲要、纲领”义。“通”,达也,从辵甬声,他红切。“通”主要用作动词,主要有3个义项:①通达、通过、通行。②贯通;沟通。③<动>通晓;精通。例如:
(20)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
缓已;董安于之心缓,故佩统以自急。(战国《韩非子》)
(21)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今文尚书》)
此后,“统”的语义一直在扩展延伸,到唐代时,出现了“统”重叠的现象,但是“统统”是表示程度。隋唐五代宋元时期,“通”出现了表示副词的用法,意思相当于“全部、普遍”。例如:
(22)满街肥统统,恰似鳖无脚(唐王梵志)
(2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北宋时,出现了“通”重叠的现象,并且用作统括性范围副词。例如:
(24)若通通下文读之曰:“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梦溪笔谈》)
明代时期,“统”出现了范围副词的用法,通”用作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很常见。都在句中作状语,表示“全”“都”义。例如:
(25)凡粘黍、粘粟统名曰秫,非二种外更有秫也。(《天工开物》)
(26)凡蚕将病,则脑上放光,通身黄色,头渐大而尾渐小。(《天工开物》)
清代时期,“统统”开始全面出现,并且用于统括性范围副词。“通通”用作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很常见。如果说“统统”用作表示范围副词与作者个人偏好有关,那么“通通”用作范围副词则更为自然。例如:
(27)“马如飞就将佩玉仍然系好,又将济公的信同一些碎银统统收在衣袋里面,出了店门。(《续济公传(下)》)
(28)黄参赞来约他去逛唐人街,唐人就是中国人,那条街上开张店铺的,通通是中国人。(清《文明小史》)
民国至现代,“统”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示“总括”“全部”,但是“统统”承担了大部分表示统括的语义,因为“统统”表总括时比“通通”适用范围更广、频率更高,所以“通通”表总括的用法很少。
“统统”从最初作为程度副词而出现到现在作为范围副词已经收录在词典中,“统统”实现了构词重叠。虽然“通通”作為范围副词已经收录在词典中,但是通过语料调查,它还保留着作象声词和程度副词的用法,因此,“通通”尚未完全副词化,仍然属于构形重叠阶段。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统统”和“通通”在许多方面可以互换,但是在句法分布、语义特性和句类方面仍然具有一些差异性。经过语义演变,“统统”与“通通”的这种差异性将一步步缩小,“统统”和“通通”走向趋同,“统统”最终会完全取代“通通”。
作者简介:王静,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