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深圳邮轮游艇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8-05-08郭湘闽等
郭湘闽等
作者:郭湘闽,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华侨城——哈工大未来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
郭永振、吴奇、李晨静、刘琼,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2017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作为国家战略正式提出之后,深圳作为大湾区内的核心城市,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战略性契机。为了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路径和策略,本研究围绕着如何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产业抓手,采用了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重点调研了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相关基础设施,并访问了有关行业协会负责人、消费者代表等,同时设计并开展了有效的问卷调查。由此形成了在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推动相关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思路。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亟待复合度比较高的产业作为抓手
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发展的起点很高,然而对比国际上知名的大湾区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联动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关键的约束性难题。
(一)大湾区城市群整体发展较为发散,缺乏统筹互补的区域协同纽带
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迅猛,各大主要城市纷纷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定位,例如广州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深圳被定位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珠海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东莞被定位为“国际制造名城”,中山被定位为“创新发展与专业制造中心”。这些城市都以明确的发展定位,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但整体区域合作尚处于浅层阶段,同质竞争依然激烈。
而反观纽约湾区,它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的31个县组成。纽约作为湾区的核心城市,承担着国际金融中心枢纽的角色。湾区其他城市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出了与纽约的错位发展之路。例如费城的国防、航空、电子产业,巴尔的摩的矿产业和航运业,新泽西的制药和医疗产业,康涅狄格州的制造业,使得区域内的产业分布呈现出多元和互补的格局,而这些城市各自的发展,又离不开纽约金融产业的辐射带动,这样就形成了区域联动发展之势。由此对比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这种相对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极易导致整个区域内资源浪费,无法促进城市间联动发展。
(二)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缺乏引领性的产业纽带
根据广东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广州和深圳地区GDP总值都接近1万亿元,而中山、江门、珠海等地都是1,000多亿元,仅仅是深圳的1/10左右。以2017年上半年GDP增速来看,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同比增长8%左右,而肇庆GDP增速最慢仅为4.8%。这些都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图1)。
图1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2017年上半年GDP数据
在产业分工层面,广州、深圳两地在多个方面仍有直接竞争,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海洋经济产业上。深圳制订了“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新建2—3个海洋基础研究平台,建设1—2个国家级海洋研发基地”的发展计划,而广州规划了“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900亿元,引进一批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打造一系列创新平台、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的发展目标。这在湾区发展中容易出现竞争过度、全产业链条上的各元素不能优化配置的问题。
反观国际上的东京湾区,它由一个长期服务于政府的智库居中协调各层次规划,构建了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带,并以东京为中心分别向东京湾两侧延伸,同时又与腹地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同时依托港口建设进行综合开发,并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产业的聚集,形成产业在湾区内的合理布局。
(三)大湾区城市群的文化互动现象并不显著,缺乏具有足够辐射力的文化纽带
文化共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历史优势。珠三角地区自古同属百越之地;人口来源大都是广府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的特征,构成了广府民系。在同一民系内,居民的文化一致性是最为突出的。即便是港澳地区文化,也因为与珠江三角洲文化有着相似的地缘、血缘、族缘、史缘关系,在使用语言、风俗、伦理等方面表现出很多共性,所以港澳文化与珠江三角洲文化具有高度的同质性,都是广府文化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文化共性,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在历史上有着持续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在近代史上港澳地区更是整个珠三角地区乃至中国内地西风东渐的重要接口——澳门作为我国中西文化交流最早的中心,为内地传播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经济、科技成果;香港作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将西方文化引入了内地,形成了自近代以降对内陆城市的思想与文化洗礼。
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更多的是经济贸易往来,而文化作为区域结合的一种深层动力,渐渐地失去了它应有的影响力。而相较于旧金山湾区,在Volber、RAlex 等学者提出“湾区经济”之后,它更以自身的冒险文化、自由文化、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精神,将以旧金山市为中心,包括周边9个县、101个城镇的地区打造成了全美的经济中心和创新集散地。由此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也亟需重塑“文化认同感”,构建湾区特色文化产业带,使文化一体性能够促进湾区城市间在经济和空间上的联合。
二、邮轮游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抓手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若干新兴产业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先天紧密关联性的邮轮游艇产业既具有海洋经济的朝阳产业性质,更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抓手。
依据全球权威邮轮机构CLIA统计,2014年全球乘坐邮轮出行的乘客达到2,300万人次,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万,增长率为30%。①《世界豪华邮轮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环球旅讯, http://www.traveldaily.cn/article/92213。邮轮游艇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利润空间使世界各国纷纷拓展其中,并积极探索邮轮游艇旅游的新方向。同时,邮轮游艇市场也出现了由传统欧美市场“东移”到亚太市场的新趋势。中国作为邮轮游艇消费的最大潜在市场,现有旅游渗透率仍不到0.02%。预计未来5年中国邮轮游艇市场有望保持30%以上的增速,并在2020年接待邮轮游客达到900万人次以上。所以处于快速发展期的邮轮游艇产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领域合作的重要抓手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联动发展
邮轮游艇产业不仅直接响应国家的倡导,与海上丝绸之路、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中心城市等海洋主题都具有先天性的紧密联系,还具有高度的区域联动性,与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乃至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群都会产生丰富而复合的社会经济联系,促进区域城市群网络的进一步成型与完善。例如在游艇产业方面,作为大湾区游艇产业重要基地的深圳,有着国内最大的游艇消费市场和服务企业;位于珠海的平沙游艇工业区年产各类游艇上千艘,是国内最大的中高档游艇制造基地;中山正依托游艇自由行项目,将游艇产业发展范围逐步扩大至香港乃至周边国家。由此珠江西部的珠海、中山游艇制造业基地,珠江口区域两岸和大亚湾区域的游艇港消费业态,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着珠三角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图2)。
(二)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产业纽带
邮轮游艇产业作为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支柱产业,其强大的经济拉动能力和吸附能力将成为带动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以深圳为例,参照国际成熟地区发展相关产业的经验,预计邮轮产业的总收益每年49亿元左右,其中邮轮经济的直接贡献约为25亿元,可提供超过3万个就业岗位。据预测,深圳未来由公众性游艇俱乐部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大约在每年5—10亿之间。同时邮轮游艇产业本身牵联着至少数十项上下游产业,涉及设计、制造、研发、展览、金融、贸易、教育培训、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城市建设等众多领域,对于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与经济具有全方位的带动作用。
图2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游艇产业分布图
(三)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与国际间的文化纽带
邮轮游艇能够通过大量持续性的国际国内游客的来往,架构起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的桥梁,对于深圳迈向全球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的公布对深圳邮轮游艇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据预测,到2020年深圳出入境邮轮游客可达到150万人次。大批海内外游客伴随着邮轮游艇航线而来,能够体现出邮轮游艇串联全球城市的产业属性,有助于构建传统岭南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交融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产业链,并强化与国际间的文化联系。
同时邮轮游艇产业的相关建设还会带动滨海城市空间环境的全面升级,围绕邮轮母港、游艇公众俱乐部、邮轮游艇会展活动所进行的空间规划建设,有助于促进深圳滨海环境的整治和滨水开放空间的打造,为深圳塑造出一处具有世界水准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从而推动深圳树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自信。
三、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深圳发展邮轮游艇产业的优势
深圳市自2009年至2015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邮轮游艇产业的政策措施,分别从降低用地成本、增加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产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总体看来,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在发展邮轮游艇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环境条件
在自然环境方面,深圳有着优质的资源条件。在大湾区区域长达830千米适宜建设港口的岸线中,深圳湾蛇口港—香港—大鹏湾沿岸,以及大亚湾部分岸段和高栏岛西部岸线就占到了80%以上;同时深圳境内海岸线总长260公里,拥有四季适合海上运动的气候以及31个大小岛屿的自然条件,使得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具有先天优厚的条件。
在区位环境方面,深圳是我国沿海城市中距离深海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且地处亚太主航道,邻近国际主要海运线,具备成为国际干线运输关键节点的区位条件。特别是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大大降低了深圳的资金获取成本、制度学习成本和信息获得成本。同时,深圳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出入境游集散地,这些都为深圳发展邮轮游艇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
(二)经济基础
2015年中国现代服务业总额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0%,说明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服务消费开始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步入中等发展阶段时邮轮游艇消费开始进入民众视野。即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进入邮轮游艇旅游的临界点。就深圳而言,2016年本地生产总值为1.94万亿元,约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的2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万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5%。人均生产总值2.52万美元,增长3.7%。深圳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事实,标志着深圳的邮轮游艇旅游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三)市场响应度
邮轮游艇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非常依赖于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据此本研究对消费者乘坐邮轮游艇出行的消费意愿、消费价格、游玩时间、游玩项目等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80%以上的被调查者有意愿参与邮轮游艇的旅游体验,表明消费者对邮轮游艇旅游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在消费价格方面,超过90%的消费者希望邮轮旅游单次人均消费在1万元以下,超过60%的消费者希望游艇旅游单次人均消费在500元以下。由此说明了消费者对于邮轮游艇产业的市场消费价格具有相当的承受能力,同时市场也应通过降低消费门槛,促进其着重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在出行过程中,消费者重点关注邮轮的基础服务设施与航线设置,以及游艇体验的项目类型和延展服务。这些都说明消费者对于完善的邮轮游艇旅游市场具有热切的期盼。
四、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深圳发展邮轮游艇产业的挑战
伴随着邮轮游艇产业的不断升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在区域联动、经济提升、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价值。然而,区域发展需求及消费升级给深圳发展邮轮游艇产业带来的不仅有机遇,更有诸多挑战。
(一)缺少区域性协同发展规划,阻碍邮轮游艇产业的均衡发展
由于区域整体规划布局的缺乏,导致珠江三角洲各个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分工方向时缺少统一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邮轮游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广州南沙港、香港启德码头、深圳太子湾邮轮母港都已建成启用,在有限的市场中,三者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产业发展规划层面,像深圳和珠海分别在《深圳市加快邮轮游艇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和《珠海市加快发展游艇产业若干政策》中同时强调:促进游艇制造业发展,增强企业技术研发和设计能力,打造竞争力强的游艇产业集群。这种各自为政、同质竞争的发展态势,不仅影响了深圳更阻碍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亟需制定全面统筹邮轮游艇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区域性战略规划。
(二)配套设施欠缺,制约深圳成为海洋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
首先,太子湾邮轮母港的通航,标志着深圳邮轮母港的建设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但邮轮码头建设标准仍需进一步明确,邮轮码头及航道等配套设施项目尚不完备,核心区域功能单一,海洋文化旅游体验不足。其次,沿海岸线处于分割状态,功能布置单一。同时受制于深圳的高地价和土地紧缺的状况,未能形成集制造、研发、培训及交易的综合配套服务区。最后,深圳市公共游艇码头缺口较大。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在大部分的游艇会是会员制经营模式,昂贵的入会费和停泊费使得普通大众对于游艇消费望而却步,由此造成了游艇消费的巨大需求难以释放的困境,并已成为制约游艇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运营管理滞后,影响邮轮游艇产业的发展速度
由于邮轮游艇产业的特殊性及复杂性,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部门,同时很多管理措施不利于邮轮游艇市场的发展。在调研中发现,虽然近几年在税收、通关和出海方面有所改善,但仍然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法律依据,从而出现了税费过高、多头管控、职责不明等现象,阻碍着邮轮游艇的发展和规范化运营。例如在购买游艇时,不仅需要缴纳海关税、增值税、奢侈品消费税等,每年还得要缴纳车船税,这无疑增加了购买者的负担。在对于进口游艇管理的程序方面,超长的游艇检验时间和昂贵的费用,也都大大影响了消费者对游艇的使用及购买意愿。这些政策导向与法律依据的滞后,都极大影响了邮轮游艇产业的发展速度。
(四)空间资源及人力资源不足,亟待创新产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
空间资源尤其是产业用地不足,一直是困扰深圳发展的主要问题。邮轮游艇经济是一个涵盖了上、中、下游三大产业区块的巨型产业链,而处于上游产业链的设计制造业,难以支撑高昂的产业用地成本。由此造成的产业链条过短,产业群体分散的弊端,促使深圳需要突破陆域行政面积有限的局限性,思考向海洋以及域外飞地发展的可能,以打破邮轮游艇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的邮轮游艇产业管理培训基础还比较薄弱。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邮轮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超过20万,而按照目前全国10多所相关院校的邮轮专业发展情况,预计到2020年该专业学生在学总人数也未能达到3万,远不能满足邮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游艇设计、建造和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样也是非常稀缺,极大地限制了深圳发展相关产业的进展。
五、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深圳发展邮轮游艇产业的对策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针对深圳邮轮游艇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结合深圳最新的发展动向,如实施“东进战略”、全面主导深汕合作区等,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主动牵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编制协同发展的区域性产业规划
作为华南地区的海上门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应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协同发展邮轮游艇产业。这种密切的联系应当在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中加以凸显,以体现深圳邮轮游艇的产业定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势。具体而言,深圳市政府可牵头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主要城市政府,深入研究各城市的综合经济水平、邮轮游艇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局限,共同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邮轮游艇产业规划,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其中可重点关注香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形成的市场推广优势与运营经验;珠海以平沙游艇工业区为生产基地在游艇研发、生产及销售方面的比较优势;广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邮轮母港建设和出海口等方面的优势。据此扬长避短地将深圳与其他各城市的邮轮游艇产业进行差异化发展,重点将深圳定位打造成邮轮游艇产业的休闲消费中心。
(二)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完善区域服务配套设施
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应高度重视邮轮游艇产业特殊的海上联通功能,重点可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在新增的邮轮母港和主要游艇会周边区域,进行多功能的综合规划,将邮轮游艇核心枢纽所在地打造成休闲消费的城市新兴综合体。同时可以结合周边岛屿作为深圳的海上旅游目的地,以此来凸显深圳作为海洋城市的特征。第二, 沿深圳海岸线分区分类规划布置不同功能的游艇功能区,可考虑在大鹏新区、宝安区等地建设综合性的游艇体验区,专门提供相关的游艇消费、体验、交易等丰富的公众活动。第三, 建设西起珠江口西岸,东至大鹏半岛,中间环绕香港岛的游艇专用线路,供粤港澳的民众开放式体验游艇的乐趣。同时在2020年前,新建3-5处公共游艇码头,推动滨海景观改造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为深圳营建一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标志性滨海景观岸线。
(三)按照国际标准提升邮轮游艇运营管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
在推进邮轮游艇管理方面,规范性与开放性需协同推进。第一,制定《关于发展邮轮游艇产业的税收减免条例》等一系列促进投资、扩大消费的激励政策,可提升邮轮游艇运营商和消费者的投资、消费热情;第二,发布《关于促进游艇公共码头建设的实施办法》,积极推进相关公共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游艇产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第三,成立由渔政、边防和海事等部门联合组成的邮轮游艇海域管理委员会,规范相关管理制度,简化邮轮游艇的出航管理手续,特别是在游艇出海的海域和路线管理方面,应当按照“让便利于民”的原则,尽可能地为公众提供航行的方便。
(四)建设具有国际标志性地标意义的邮轮/游艇特色小镇
邮轮游艇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还需要得到特殊性的支持。根据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等特色小镇。深圳市也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中把发展特色小镇作为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着力点。而邮轮游艇产业既特色鲜明又急需专门化的综合性发展功能区,因此深圳可考虑在深圳和香港临界的海域,规划形成一个以邮轮游艇产业为产业链核心、以休闲旅游为体验内容、结合邮轮游艇专业培训学校的特色小镇。
这个特色小镇可成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处世界级的新型旅游景点,作为深港交界处的国际性海洋旅游景观,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注意力,成为联结珠江三角洲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体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建设项目,打造成为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试验田。成为深圳和香港进一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开展深入合作的范例,探索相关合作机制并为两地青年提供海洋领域创新创业的新经济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日新,谷卓桐.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J].改革,2017,(5).
[2]元晓鹏,黄大明,汪超.珠三角港口群发展现状评述[J].交通企业管理,2017,(6).
[3]王静田.国际湾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经济师,2017,(11).
[4]广东省统计局.2017年上半年广东各地市GDP情况分析[Z].
[5]鲁剡歌.湾区经济:揭示成熟都市形象的璀璨转型[J].上海城市管理,2014,(3).
[6]许桂灵.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历史人文地理渊源及其区域整合研究[D].中山大学, 2005.
[7]Volberding Peter. Enganing Regions in Globalization: the Rise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nd China[J]. Berkeley Undergrahuate Journal,2011,(2).
[8]Alex Achafran. Origins of an Urban Crisis :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nd the Geography of Foreclous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3,(2).
[9]丁旭光.借鉴旧金山湾区创新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J].探求,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