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跨越(上)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回顾与思考
2018-05-08钟坚
钟 坚
作者:钟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办得最早、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两张非常靓丽的名片。深圳经济特区的酝酿、创办与建设几乎和我国改革开放同步进行。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之路和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4月,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委派,国家计委和外贸部组织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对香港、澳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出将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基地,力争用三五年时间,把两地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客人的游览区。1979年1月13日,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由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实行双重领导。1979年1月31日,李先念代表中央批准香港招商局在深圳举办蛇口工业区。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79年4月,习仲勋代表广东省委向中央提出赋予广东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汕头兴办贸易合作区。邓小平赞同广东提出的设想,并提出:还是叫特区好,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7月15日,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中央发出《关于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的批示》,将“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1979-1985年深圳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按当年价,下同)
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因此,在四个经济特区中,深圳经济特区起步最早,而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蛇口工业区起步又最早。这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创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上步、蛇口、华侨城等新城区,开始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及南头直升机场,完成水贝、沙河变电站扩建增容工程和罗湖车站联检大楼,建设深南大道、广深高速公路和梧桐山隧道。先后开发兴建上步、八卦岭、水贝、蛇口、沙河、南油、莲塘、车公庙等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电视台、科学馆、博物馆、大剧院、体育馆、新闻中心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先后创办深圳特区报、深圳大学、深圳师范专科学院、深圳广播电台、深圳电视台、海天出版社、深圳交响乐团等文化教育机构,科教文卫事业有较大发展。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1979)、基建体制(1980)、劳动用工制度(1980)、价格体制(1982)、企业体制(1983)、土地使用和住房制度(1979)、劳动保险制度(1983)、干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机构(1981)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1979),开放沙头角(1983),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国务院先后批准开放文锦渡(1978)、蛇口码头(1981)、梅沙(1984)、沙头角(1984)、赤湾(1984)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法国兴业银行、香港东亚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日本富士银行等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0)等新观念,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1982),对全国产生带动、激励和促进作用。五是一些后来知名本土企业诞生,如康佳公司(1980)、中集公司(1980)、万科公司前身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4)、天虹商场(1984)、赛格(1984)、中兴公司(1985)、华侨城(1985)等。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开放举措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一定障碍,并对全国改革开放产生重要影响。1982年2月7日至9日,1984年5月23日至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两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提出特区工作要“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1984年1月24日至26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并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85年7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看来,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还是正确的。深圳的发展还是很快的,但毕竟是个试验。”①《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67页。当然,1982年上半年广东、福建两省也经历了走私风潮的严峻冲击和关于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诘难。
(二)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2年)
1984年底开始,全国出现新一轮宏观经济波动,全面的紧缩性政策出台。深圳经济特区面临收紧银根、压缩基建的经济困难和特区发展路向是否正确的纷争。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不过,听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3页。1985年底到1986年初,国务院在深圳召开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经济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深圳经济特区在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更集中更有效地搞好“外引内联”,建成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农牧渔业、商业外贸、金融、旅游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开始,深圳经济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1986-1992年深圳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第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区、仓库区和住宅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特区管理线启用,建设梅观高速、惠盐高速、广深准高铁和妈湾电厂。二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赤湾港、蛇口港、广深高速(1987)等一批基础设施。启用罗湖新联检大楼(1986),开始建设皇岗口岸(1985)、福田新市区(1988)、深圳机场(1988年建设,1991年通航)等。三是建设福田保税区(1988),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四是积极开展同内地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一大批内联企业,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五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1985),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六是创建沙头角(1987)、福田(1991)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七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八是国务院先后批准开放大亚湾核电站码头(1986)、东角头码头(1987)、皇岗口岸(1989)、妈湾码头(1990)和盐田港口岸(1992)、深圳机场(1992)。九是开辟香港、澳门等20多条旅游线路,形成西丽湖、石岩湖、香蜜湖和深圳湾、小梅沙为主体的旅游网点。1987年,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深圳出口总额居广东省首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1992年,深圳出口总额120亿美元,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百亿美元的城市,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至此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体系。
第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市委提出特区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从初步改革转向深入改革,要逐步向配套、综合、全面方向发展。改革的主要举措: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86),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987),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创办招商(1987)和深发展(1987)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1988),公开发行股票(1987),建立深圳证券交易所(1990),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1991)。1987年12月,新中国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成立。1988年4月,深发展股票首次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挂牌交易。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告诞生以后,“深发展”曾是深交所的“龙头股”。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8年4月,深发展股票首次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挂牌交易,成为深圳股票柜台交易的先驱。1988年3月,平安保险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险公司成立。一批本土企业诞生,如招商蛇口(1979)、长城科技(1985)、先科(1986)、华为(1987)等。三是推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管理体制改革,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1987)。四是改革住房制度(实行商品房、微利房、福利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1988)。五是推进政府行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试点改革(1988)。六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1986)。七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86)。八是鼓励和支持民间科技企业发展,华为企业(1988)等一批民间科技企业诞生。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配套改革、全面推进。通过这些改革,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初步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88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1992年,宝安县再度被撤销,分治为深圳市的一个市辖区。至此,深圳市辖宝安、龙岗、南山、福田、罗湖五区,其中罗湖、福田、南山为经济特区,龙岗、宝安为非特区,并以“二线关”将特区与非特区分割管辖。
经过这一阶段,深圳经济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深圳经济发展开始起飞,本地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40%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1991年突破200亿元,1992年突破300亿元。由此带动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四个窗口”作用凸显。1987年5月24日,邓小平指出:“最近深圳技术比较高的产品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开放政策的成功就要看这一条,这是真正的成功。深圳只用六七年时间,从一个小城镇变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经验是很宝贵的。”①《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91页。“他们自己总结经验,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就是说能够变成工业基地,并能够打进国际市场。这一点明确后,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就改变了面貌。深圳的同志告诉我,那里的工业产品百分之五十以上出口,外汇收支可以平衡。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9页。1988年10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包括财政计划),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春,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地,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再次肯定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这一时期,深圳发生1988年的“蛇口风波”和1992年的“股票风波”等重大事件。这个阶段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投资软硬环境得到改善,外向型工业经济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经济(金融、物流)开始起步,为后面经济实现起飞、经济迅速做大做强奠定良好基础。其他经济特区发展之所以不如意,就是在这个阶段没有爬好坡,掉了队。
(三)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阶段(1993-2002年)
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主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深圳经济特区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中共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战略调整,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三是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199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2000年,提出以“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继续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城市功能、依法治市新优势,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2000年,提出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高科技城市、世界园林式花园式城市、社会主义法制城市和现代文明城市。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出口加工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拓展延伸深南大道,加快建设会展中心、机场新航站楼、京九铁路等。
1993-2002年深圳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在体制改革方面,主要特点是体制创新、建立框架。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等方面继续进行大胆探索,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二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1992)。三是完善所有制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03)。四是建设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业务和制度,建立外汇经纪中心(1994),建立产权交易市场(1993),发展技术市场(1993),培育创业投资市场(2002),完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六是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或取消审批核准事项,1998),推进财政体制改革(1996)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1998),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2001),加强信用体系建设(2002),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七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1997),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2002)。八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相继实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1992)和工伤保险制度(1993),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改革试点(1995)。九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包括深化机构改革,实施九个法定化(2001);推进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十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1993)、司法体制改革(2001)和建设反腐保廉预防体系等。1998年3月,以沙头角为中心的区域从罗湖区分出,设盐田区,仍为特区范围。
在对外开放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外层次、水平,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一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引进香港和记黄埔建设盐田港(1993),开放盐田港口岸(1992)和深圳机场口岸(1993),利用外资外技建设大亚湾核电站(1994),建设盐田港保税区(1996)。二是开始建设龙岗大工业区(1996)和深圳出口加工区(2001),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1995)和外商投诉中心(2001),率先对外商和外籍人实行国民待遇(1996),提高对外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三是深化口岸体制改革。按国际惯例推进口岸体制重大改革,进一步简化查验手续(1992);文锦渡、皇岗、沙头角口岸实行统一报关,提供一条龙服务(1994);皇港口岸试行24小时通关,实行集中报验(1994);到港旅游的外国人到深圳72小时免签(1994);口岸实行查验方法改革,取消进出车辆通道申报查验环节(1995)。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五是积极推进深港投资与贸易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和口岸合作(盐田港扩建、深圳河治理等)、金融服务业合作(1997年深圳高速在香港上市,2002开通港币支票双向结算业务、外币即时支付)、旅游合作(2001实施144小时便利措施),等等。
在产业发展方面,1993年后,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陆续颁布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1996年,出台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一批”发展战略,批准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99年,创办国家级展会深圳国际高交会。这一时期,一批本土企业相继诞生,如金蝶(1993)、研祥(1993)、联创科技(1993)、比亚迪(1995)、大族激光(1996)、腾讯(1998)、华大基因(1999)等。
在社会事业方面,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虚拟大学园、深圳大学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市中心医院(后改为北大深圳医院)。
这一时期,是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时期(起飞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提升。经济年均23.23%增长,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000亿元(1996)和2000亿元(2000),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经济起飞。地方财政收入突破接连100亿元(1996)、200亿元(2000)大关,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3663亿元。2000年,深圳经济总量超越天津,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这一时期,发生1993年清水河大爆炸、1995年特区前途问题大讨论等重大事件。
(四)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2年)
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进入新世纪,深圳发展形势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问题日趋严重“四个难以为继”和社会矛盾凸显的严峻现实。2003年4月,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2003年,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2004年,深圳取消农村建制,将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所有农村建制的城镇改为街道办事处,村将改为居委会,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2004年,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向着力营造创新环境转变,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2005年,提出加快社会文化事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005年,提出建设“效益深圳”、“和谐深圳”,重点发展传媒、动漫游戏等八大优势文化产业。2006年,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把创新发展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06年,提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2006年6月,国家批准深圳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08年,颁布系列文件和政策,规划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7年,提出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建设“深港创新圈”。2008年,提出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建设国际化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2008年,提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要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实施《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赋予“四个先行先试”,要求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深圳全市。2010年5月,提出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2010年10月,提出“以质取胜”新理念和“深圳质量”新标杆,加快推进深圳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
2003-2012年深圳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推进农村城市化和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相继启动和建设一批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环境保护和资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深港西部通道、城市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西气东输二线正式供气,岭澳核电二期投入商业运行。建设东部供水水源二期工程。建设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和启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现代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
不断深化经济、行政、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能源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交集团、食品总公司等市属国有企业部分股权转让,实现国企产权多元化(2003);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履行起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职责(2004),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体系。二是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并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等系列政策,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2012年,组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委员会。三是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努力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等六大方面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四是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2006),力争实现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全面接轨。五是启动医疗改革试点(2007)、国家低碳城市试点(2010)、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1)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2012)。六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06),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七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2004)、改革办公室(2005)和市政府服务大厅(2004),推行电子政务、推进大部制改革等,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2006),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2011),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八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宝安区、龙岗区撤镇改街道,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2004)。九是加快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积极探索功能区发展新模式,先后成立光明新区(2007)、坪山新区(2009),龙华新区(2011)、大鹏新区(2011),深圳经济特区延伸至深汕特别合作区(2012)。2016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龙华、坪山行政区。十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举办文博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十一是加快科教事业发展,先后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教育科研机构。十二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先后建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2011年,深圳举办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和优良的物流环境,吸引更多世界著名大公司、大项目和跨国公司的核心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落户深圳,积极发展总经济。二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高端项目,加大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招商力度,稳步推进商贸、金融、物流、电信和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三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在扩大美国、欧盟、日本市场的同时,加大俄罗斯、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从事工程承包、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四是继续推进深港合作,签订深港“1+8”合作协议(2004)、“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2007)和深港“1+6”合作协议(2007),开放深圳湾和福田口岸(2007),加快在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口岸通关合作、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机场、教育科技等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快落实CEPA和“9+2”合作框架的有关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深圳发展的腹地和空间。五是打造新的对外开放桥头堡。2004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开展“区港联动”试点。2008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2008年,国家经贸部批准建设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2009年,全面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级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10年,批准建立深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
这一时期,迅雷(2003)、兆驰股份(2005)、超多维(2006)、大疆创新科技(2006)等一批知名本土企业和民办研发诞生。
这一阶段,经济以年均超过15%的增长速度增长,经济总量连续实现5000亿元(2006)、10000亿元(2011),经济总量约平均每年增加1000亿元。人均GDP连续突破5000美元(2003)、10000美元(2007)、15000美元(2009)的大关,2012年达到19524美元。 深圳外贸出口连续突破1000亿美元(2005)和2000亿美元(2011),成为全国首个超千亿、两千亿美元的城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接连突破500亿元(2006)、1000亿元(2010),2012年达到1482.08亿元,财政收入增长后劲十足。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2012年12月,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经济特区,他指出,党中央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上新水平。他嘱托深圳敢于吃螃蟹,大胆往前走,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深圳盐田综合保税区。2014年6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2016年3月,中央提出“加快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2017年5月,中央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2018年2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013-2017年深圳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2013年5月,推出《深圳市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2013-2015年)》,确定未来三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2013年12月,深圳市委提出要在“三化一平台”上实施重点攻坚,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开发开放来牵引和带动全局改革。2015年,深圳市委提出: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加快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和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2016年,深圳市委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017年,深圳市委提出,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突出以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强化创新驱动的“主引擎”作用,突出发力实体经济“主战场”。2018年1月,深圳市委提出,努力在新时代走在前列,在新征程勇当尖兵,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
在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加快推进盐田港东西港区、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外环高速、清平高速二期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加快轨道交通三期6、8、10号线等建设,开工建设四期12、13、14、16号线。加强观澜河流域综合治理、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圳河第四期治理工程、公明供水调蓄、清林径引水调蓄、珠江三角洲西水东调和绿道网建设。拆除二线关口,实施16个二线关口交通优化和127个拥堵道路改善工程。建设6.6公里滨海休闲带西段工程。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国资国企、社会组织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比例超过75%。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医药分开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实施药品“零加成”。 积分入户政策全面实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巨灾保险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启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加快前海战略平台开发开放步伐,22条先行先试政策顺利落地,深港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启动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创新自贸片区和前海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和国家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湾区经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2016年开通“深港通”。深莞惠与河源、汕尾“3+2”经济圈合作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提速,援疆援藏、对口帮扶贵州四川以及省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新成效。目前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制,主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突出抓好前海蛇口片区开发建设、区域合作等重点,率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以来,按照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要求,制订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高等教育发展、医疗卫生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继续保持和扩大创新政策优势。先后提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17年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涵盖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方面,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系统布局,全面提升深圳创新软硬环境,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在社会民生建设方面,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名校签约建设深圳校区,加快建设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成立,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招收首批本科生,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10所特色学院。启动筹建深圳技术大学和中德先进制造技师学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萨米国际医疗中心(深圳)、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和深圳大学总医院。
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配套政策和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五大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阶段,菜鸟网络(2013)、乐信集团(2013)等一批本土企业诞生,经济保持年均11.62 %的增长高速度,生产总值连续实现15000亿元(2014)、20000亿元(2016)的跨越,经济总量平均每年增加超过1700亿元,超越广州,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人均GDP接连突破 20000美元(2013)、25000美元(2014)的大关,2017年达到27100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接连突破500亿元(2006)、1000亿元(2010)、2000亿元(2014)、3000亿(2016)大关。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当然,2015年光明新区发生造成70多人死亡的特大山体滑坡事件。(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