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2018-05-07陈博娟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翻译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及民族荣耀感,并且还有助于国家之间文化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本研究从译介学视角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现状,然后分析了非物质遗产的主要特点是对翻译产生的影响,最后从译介学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译介学;外宣;翻译

【作者简介】陈博娟,湖南科技学院。

一、前言

全球化经济趋势发展越来越强,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但是东西方文化失衡现象还明显存在,为了促进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进民族身份的有效维护,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需要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的有效性,对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不仅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国家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

我国有30多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也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我国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向世界范围传播,也关注文化遗产朝着世界范围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由于世界文化差异巨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风俗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翻译不畅的情况,由于文化的不同翻译出来的内容可能会存在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如何促进翻译的更加准确性是重点研究的内容。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的开发越来越深入,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必须有效的加强,各地区都已经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丰富的文化形式的外宣翻译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宣翻译工作的有效研究。

三、非物质遗产的主要特点对于翻译产生的影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是做好外宣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特殊形式存在的遗产,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表现形式都有很强的独特性、变异性、民族性、丰富性,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特点的存在使翻译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形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其无形性特点,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以物质的载体形式而存在,但是它仍然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也需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就为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难进行翻译文本具体内容的确定和选择。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独特点也使其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出现明显的文化专有项,使翻译工作比较困难。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充分结合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还需要保障翻译出来的内容与国外的文化传统相契合,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中西结合,既要将中华文化融入到翻译内容中,也需要符合其他国家的具体语言特征,这样的表达形式才能被世界接受,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播,促进翻译的完整性得以有效的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文化进行翻译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有效的交融,当然这也是翻译工作出现困难的原因所在,需要将具体的翻译内容和被翻译国家之间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融合,确保翻译的内容是有效的。

四、从译介学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

译介学最初是站立在文学中的媒介学角度出发,但是现在应用译介学越来越多的站立在对文化进行比较的角度出发。译介学重视跨文化交流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独特性,而不是仅关注语言层面的发音之间的简单转换。从译介学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有主意切实促进翻译效果的提升,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和交流,促进文化得以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从译介学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究。

1.关于译介主体的研究。译介的主体是探讨由谁来进行翻译的问题。传统思想都认为将中国的内容翻译成外国的材料需要由外国人进行翻译工作,因为翻译的目标语言就是外国人的国语,只有外国人根据自己国语的特点进行的翻译工作才是有效的,能够促进想要传播的文化更好的传播。但是却极大的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想要顺利的开展翻译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在對翻译工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这样翻译出来的内容才有效。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特点,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使外国人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即使是中文比较好的外国人在理解非遗内容上也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所以熟练的掌握外文的中国翻译者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首选,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达到良好的效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不仅需要充分了解中国文化,还需要与外国的语言工作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语言结构形式都有详细的研究和了解,这样才能促进文化的了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翻译工作需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翻译事务上,这样才能便于深入了解文化管理状况。

2.关于译介内容的研究。译介内容指的是具体翻译什么。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活态性,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其元语言决定了外宣翻译的具体呈现效果。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大部分都是以实践或者表演来呈现的,所以想要通过外宣翻译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就需要让非本族语言了解者了解认同这些语言,并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工作予以认可,了解其意义和翻译的目的,需要翻译者将信息转化成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材料并不是来自一个人,有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些是民宿民风研究者;这两者在进行文本撰写的时候存在明显的风格不同,所以对翻译者来讲也是一大挑战,在具体翻译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结合外宣翻译的本质目的对原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就翻译的本体进行了解,翻译过程需要深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需要融入多文化,促进外来文化传人能够将其中体现的各种思想进行全面的吸收,然后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展示,需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相契合,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能够得到切实的传播。

3.关于译介途径的研究。译介途径指的是怎么进行“介”,相比较其他文字形式的外宣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活态性,正是由于这种活态性使得其传播途径必须与文字的具体说明相契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实现译介途径的高效性。促进非遗译介工作的宣传工作,同时号召社会组织或者个人都积极参与进去。

4.关于译介受众的研究。译介的受众指的是传播对象,外宣翻译工作开展的目的就是吸引外国受众。所以对于受众的研究意义重大。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及理解程度伸到观念的制约,相同的文化团体成员对文化的认同感也不尽相同。外宣翻译针对的目标是外国人,想要让外国受众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就需要通过译介工作促进这些不同达到有效的统一,翻译者需要尊重双方彼此的语言方式和具体的表达习惯,尽量采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能够促进国家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实现“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的有效性,是外宣翻译者重点研究的问题,从译介学角度分析,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特点,进行深入研究,重视多维度译介途径的应用,考虑受众的认同感,这样的翻译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丽娟.解读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谢天振先生《译介学》增订本评介[J].中国出版,2015(08).

[2]鲍晓英.译介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外译观——谢天振教授中国文化外译观研究[J].外语研究,2015(05).

[3]朱安博.从语言功能到话语权力——译介学的文化转向[J].外国语文,2004(07).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翻译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
初探贵州花苗“长衫龙”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