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018-05-07陈小渊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

陈小渊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要加强两个课堂建设,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让媒体联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利器。

【關键词】新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61-0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校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使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高校教育和高校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调研采取普通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法。选取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05 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 291 份,回收率为 95.4%。

1.当前高校中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

调查显示有 4.6% 的同学认为自己非常了解,15.2% 的同学是稍有了解,68.3% 的同学比较模糊,11.9% 的同学表示一点不了解。

2.当前高校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高

高校学生有 64.2%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19.2%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接受时要有所扬弃,9.9% 认为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6.7% 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

3.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严重

69.2% 的同学认为应试教育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67% 的认为教材编写不合理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15.3% 的同学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不相符。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陈旧,形式老旧

63.2% 的同学认为本校缺少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71.3% 的同学认为本校优秀文化传播载体未给发挥作用,21.2% 的同学表示本校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有 15.6% 的同学表示不知道本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困境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催生媒介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媒体争相迭起,虚拟社区、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在数字技术的整合下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在新媒体环境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特点与新媒体的隔阂;追求娱乐至上的新媒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新媒体加剧多元化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袭。

三、新媒体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

1.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网络时代带来的新兴媒体,如网络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等,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信息资源的海量性。新媒体具有超强的存储功能,并且保存资源的存储量大,时间长,检索方便。(2)信息传播的共享性。新媒体为广大网民带来了展现自我的新平台,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直播秀出自己,并通过网络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实现共享。(3)交流互动的虚拟性。新媒体为人们交流提供了虚拟共建,社区、微平台、直播间等的出现为各类爱好者提供了在虚拟世界交流和活动的平台,吸引成千甚至上万的网民加入。(4)信息传递的动态性。新媒体传递的信息实时、快速,往往刚刚发生的新闻很快通过网络传播,学生通过手机上的各种媒体及阅读器对新闻动态了如指掌。

2.新媒体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

(1)新媒体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现今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采用理论课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倾情讲述,但学生学习投入度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新媒体的双向沟通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教育的模式,让受教育者有机会参与其中,与教师进行双向沟通,发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

(2)新媒体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高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的探索逐渐增强,独立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也非常希望能被尊重。高校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

3.新媒体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条件下,网络的开放性给多元文化传播提供了渠道。西方大片给人们带来视觉刺激的同时,也带有暴力、色情和个人英雄主义等元素,对传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

(2)学生沉迷网络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媒体时代带来了“手机综合症”和“网络综合症”,高校学生将太多的时间用于网络游戏、淘宝购物、参与各类社交活动,缺少时间和精力去传承传统文化。

四、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

1.推动传统文化类课程进“第一课堂”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通识课。另外,也可以鼓励教师开设《四书》与中华民族精神、周易与中国文化、先秦诸子思想、唐诗经典研读、两汉文化研究等各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搭建坚实平台。

2.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利用大众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我们必须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让媒体联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利器。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吸引力,让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近乎革命性的改变,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形式多元、互动性强的特点,使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日渐受到挑战,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更是大大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改变了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高校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 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上,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切实贯彻到教育实践中,教师质量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要首先做到先受教、再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4.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践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身心锻炼的平台。结合“两课”教学的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身边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主题班会、年级大会进行重点宣传,引导大学生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面

良好的大学校园氛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着无声的软影响,而学好传统文化能更好的促进良好的校园氛围的形成。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宣传部、团委、二级学院、学生社团等组织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二是低年级利用自习时间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班级内部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竞赛。三是充分利用学校长廊、宣传栏等条件 , 悬挂传统文化条幅标语、警句格言等。四是邀请专家定期为大学生做传统文化讲座,通过与学者们的交流启迪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宣传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传统文化精髓,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黄高峰.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3).

[4]闫素娥.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9(4).

[5]张国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