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2018-05-07赵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云南省慢性疾病致残率、残疾人、老年人呈逐年不断上升的趋势及云南省康复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潜力,特别是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我们的学生有很广阔的就业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云南省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36-01

据中华医学会康复治疗分会调查显示,全国仅医疗机构康复治疗师缺口就在30万人以上,特别是云南省,全省约4700万人,按最低要求,康复治疗师数量应在12000人左右[1],而云南省相关高职院校培养的康复技术专业学生数量及质量远低于康复医疗机构的实际需要。

为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根据《关于〈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云南省内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和医疗机构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执行情况和培养质量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探索更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人才培养应与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康复治疗技术行业发展迅速,操作技能更新很快,行业企业对学生技能操作要求较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应能全面掌握康复评定技术、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并能熟练运用上述技术对常见疾病进行康复评定与治疗。不仅要求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术熟练,还需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是面向残疾康复机构、基层医院、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能充分适应社区和基层的岗位能力需求,要加强学生参与社区医疗服务的能力,培养为“一专多能”高素质基层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2]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之间的交流,搭建校院合作平台,建立建全校院合作机制体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了解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和借鉴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学习和交流,在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努力搭建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立交桥。

二、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将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和言语治疗技术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作为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开发核心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1.完善核心理论课程

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以临床疾病康复需求为主导,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加强临床中常用的、实用的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教学内容,分析行动领域,有侧重的加强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实践教学比例。还应根据康复专业的方向要求适当的增加床常用的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技术的实践学习,使课程更加贴近于临床岗位要求。

2.完善实践教学课程

鉴于实习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校教学要充分与临床教学相衔接,实施阶段性教学,把相关系统疾病归类,建议按系统分为骨科、神经科、内科、儿科等。根据学生对临床科室轮转实习的需求,学校应适当增加神经系统疾病和骨科疾病的相关实践课时,聘请医院的临床医生做相应的讲解和带教,为后续的临床疾病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设置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接近1∶1。

3.合理设置选修课程

康复治疗过程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而治疗师作为治疗过程的主体在其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既要有扎实娴熟的技能也要有较强的沟通交流技巧,才能调节和处理各方关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既要注重宏观处理,又要注重微观处理。除了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和技术素养,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心理素质,因此除了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术课程和技术应用课程模块,还应开设医学法律法规、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选修课,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三、构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能力

學校必须深化高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对高学历人才、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面向行业选聘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通过内培外引,在学校打造一支规模适中、结构优化、执教能力强、具备“双师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团队。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实践教学工作

校内,按照“贴近实际、虚拟仿真、开放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加强虚拟仿真实训室和标准化病人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打造更加贴近工作实际的实训环境。同时,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情况,设置实训项目和内容,确保校内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实践类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在50%以上。

校外,加强与医院康复科,专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及康复中心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基地[3]。完成阶段性学习后,安排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基地进行阶段性见习,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顶岗实习阶段,由于康复领域里面的亚专业(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儿童康复、重症康复等)及部门(PT/OT/ST/传统/生物工程等)很多,早期康复的介入跟临床密不可分,因此学生除进行专科实习外,还应去神经内外科、骨创伤科、放射科等临床科室实习。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建议不少于40周,其中临床科室实习4周。

总之,通过本次的调研,能够为云南省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实际运用和理论依据,建立健全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一轮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提供帮助,为云南省乃至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

参考文献

[1]2016-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专题报告[R].http://www.chyxx.com.2016.07.

[2]张银萍,韩芳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2-3.

[3]闫凌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5(04):78-80.

作者简介:赵娅(1988.11-07)女,云南省宣威人,曲靖市经开区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神经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