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词汇丰富度训练为抓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2018-05-07蒋莹
【摘要】词汇是写作的基础,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优秀写作。词汇丰富度体现了学生词汇掌握的能力,因此,提升学生词汇丰富度十分关键。本文主要从词汇丰富度训练入手,探讨了大学英语写作质量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词汇;丰富度;大学英语写作
【作者简介】蒋莹,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部。
写作是一门技能,更是一种艺术,优秀的写作不仅需要有巧妙的构思,还要思维流畅,会用词汇。在英语写作中,词汇的使用尤为关键,是否能做到恰当使用则体现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词汇的丰富度与英语写作的质量成正比,词汇丰富,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写出质量较高的文章。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则可以从学生掌握词汇着手,不断丰富其词汇量。
一、词汇丰富度概述
在词汇丰富度中,词汇变化度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词汇变化度是指词类和词标的比例。词汇无误变化度是衡量单词没有被错误使用的变化度,如果词汇使用错误,就需要包含在词汇变化度之中。比如,词形掌握有误,词汇意义掌握有误,都隶属于词汇使用错误范畴之中。词汇错误度则主要是指词汇使用错误的数量与文章中使用词汇的数量比值。此外,还有词汇密度,通常是以一篇文章中的总字数为比较基数,学生在文章中使用的词项总量与总字数的比就可以看做是一篇文章中的词汇密度。
二、词汇丰富度对英语写作质量的影响
为了提高英语写作质量,教师要提升学生词汇的丰富度。通过对词汇丰富度的内容概述可知,词汇错误度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写作质量,这主要反映学生对词义掌握不熟练,对词型变换生疏,错误度越高,就越会影响到写作的质量。通常,词汇密度、词汇变化度并不能影响到写作质量。词汇无误变化度对英语写作的质量影响十分明显。因为,学生词汇无误变化度与和词汇错误度成反比,词汇的错误越多,就说明使用正确的词汇越少,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写作质量。学生如果不能做到正确使用词汇,就说明学生的词汇丰富度有待提高。
三、加大词汇丰富度的训练是提高写作质量的途径
在英语写作中,词汇教学是重中之重。為了提高学生的词汇丰富度,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开展词汇学习,做到举一反三。
1.通过联想,掌握词汇使用规律。词汇丰富度的提升,一方面得益于学生的勤奋努力,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巧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词汇的规律。比如,在词汇丰富度中,学生时常会出现词汇使用错误的情况,比如词形变换出现问题。为了减少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联想的方法记忆单词,这样就能够避免词形变换错误的可能性。比如,在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与过去分词使用上,一些学生时常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找到词汇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减少错误。
2.创设教学情境,熟练运用词汇。为了提升词汇丰富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不要对词汇学习进行“孤立”,而是要将其融入到恰当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能够将词汇与情境相结合,就可以掌握单词的意思,恰当使用,在写作中也可以熟练、正确运用。同时,为了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英语思维和英语文化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将文本课程转为体验课程,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去进行学习和练习,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词汇学习趣味性,学会举一反三。词汇丰富度的提升并不是朝夕之间,但若是对单词独立进行记忆,就十分耗费时间,而且还会出现机械记忆的问题,学生很难真正掌握词汇。为了减少对词汇的遗忘,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讲故事”,将所学单词融入到故事之中,就可以使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趣味的同时,逐步掌握单词,理解其含义。许多单词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实有许多规律可循,一旦掌握这种规律,记忆单词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英语写作中,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讲过的故事,以及运用单词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写作灵感,会注重词义、词形的转换和正确使用,这样写出的文章质量必然会有所提升。
4.注重词汇学习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英语写作质量能否得到提升,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样,词汇丰富度的提升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与学生的写作应采取同步提升的方式,不可“拔苗助长”。在教学中,要注重词汇的学习数量,数量不宜太多,因为一次性学习的空间有限,要做到精讲,才能加强记忆,使学生对单词熟练掌握。要注重单词的规律讲解,通过彼此的关联性来拓展学生思维,达到知识的记忆与巩固效果。
综上所述,词汇丰富度的训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其与学生的英语写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提升学生掌握词汇的能力,熟悉词汇的规律,找到彼此的关联性,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单词,减少遗忘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利,李友荣.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论文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2):97-100.
[2]郑巍.元认知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4):4068-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