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语教师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建立
2018-05-07尹业梅
【摘要】本文在生态学视角下,探讨如何建设外语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把学生培养为一个全人。要认识到学生所面临的四大矛盾,可以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启发,认识到学生作为个体的生态位,帮助学生解决矛盾,建设一个和谐动态平衡的外语教学课堂,使教学成功实施。
【关键词】生态学;课堂生态环境;全人;生态位
【作者简介】尹业梅(1967- ),女,湖北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及影视研究。
外语教育与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他们一起构成了外语教育的生态环境。从宏观上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估手段,及毕业生就业都离不开教育大环境的生态考虑。从微观上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设备,时间的分配等也是外语教学中要考虑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从微观到宏观,所有教学生态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课堂生态系统的建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和谐与对立统一早就有精辟的论述。生态学的定义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l(1866)提出,指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整体性科学,从更广义上解释生物存在的条件。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广泛应用。近几年,教育研究,尤其是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生态学转向。对于外语教育的生态研究中,其他要素的研究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有涉及,但是对教学环节,更多是单独把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事实上,这种孤立的研究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将整个外语教学课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会更加全面,系统和客观。
王俊菊(2015:129)指出,英语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旨在构建一个动态的多元化的系统,具有拓展性,开放性,人文性,创新性,教育性等突出特征。”要达成上述目标,外语教师要充分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语言课堂是一个学习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该超越语言学习本身,进行人文教育。外语课堂从认知系统的角度可以分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学习者),客体(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结果),共同体(师生共同组成的学习小组),中介(教学中借住的物质和心理工具,如语言,课本,电脑,分工(共同成员之间的任务和角色分配) 和规则 (规约学习活动的条文,标准和合同)。而大学生在一个现实的课堂所面临的主要是四种矛盾:1.与课堂物质环境的矛盾,即与客体,中介和规则的矛盾;2. 与教师的矛盾;3.与同班同学的矛盾,即与共同体的矛盾;4. 与自己的矛盾,即主体自相矛盾。如果教师能有效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焦点和特点,解决好这些矛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和谐课堂生态环境就建立起来了。
首先,学生所面临的课堂物质环境的矛盾,分为不可控矛盾和可控,不可控的如气候要素,课堂设施是否完善和先进,以及师生之间需要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课堂规章制度。对于一切可控要素,外语教师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一切为课堂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布置和安排,对不同的课程有所侧重。例如:对于听力课堂,耳机音量的大小就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如果时间安排太久,英两过大,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口语课,学生座位的安排就是一门科学。是让学生一字形坐开,还是坐成弧形;是让口语能力强的学生坐在一起构成一组一组,还是强弱搭配;安排谁做组长,发言采用什么形式,讨论时长应该是多少;有些讨论的话题是否可以脱离课堂限制,可以经教务处同意安排在操场上或是大草坪上进行。而精读课最重要的是PPT的演示,字数的多少,字体的大小,颜色,插图的多寡和呈现方式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以插图为例,如果多而花哨,反而形成对目标语言输入的干扰。总之,外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放松,舒适,无负面干扰和低焦虑的学习环境。
学生与教师的矛盾主要是教与学的角色矛盾,有时处理不当会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冲突。教师要在既定的教学时段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要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学生作为受体会对教学的效度产生不同的反应,矛盾在所难免。矛盾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除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反思探索,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都可以在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体现。好的教师不是牧师布道,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启蒙者,除了具体学科知识的传授,最终的目的是全人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他们具有创新人格,能成为服务于社会的社会人,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和行为的生态人,让他们把握我与他者的关系。善待环境,关怀生命,懂得感恩,尊重他人,追求和谐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之一。
学生与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来源于竞争的关系而产生的压力和矛盾。良性的竞争会促进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进步。适当的压力和焦虑有利于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充分彰显个性,激发创新精神。例如在班级展开的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们一个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和才华,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倾听同学们的演讲,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学习和借鉴,下次可以有更好的表现。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均衡竞争与合作。学生之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环境中具有互联性,互依性和互动性。他们互联互通互动,学生个体在动态变化,整体也在个体的交互作用中发生变化,有时课堂整体生态还大于部分之和。例如学生间相互分工与合作的工作坊,强调每个学生个体的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团队精神,在互帮互助中,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共情,建立友谊。教师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时间分配,课堂管理都要围绕学生个体和班级作为整体来开展。
学生个人与自身的矛盾最为复杂。大学生活处于个体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转型期,面临着生活环境变化,性成熟,人际关系转变,学习和就业压力,调适不当,极容易出现心理疾患,如心理障碍,记忆障碍,注意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容易得神经衰弱,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还有些大学生嗜烟嗜酒吸毒,网络成瘾。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干扰课堂教学实施。大学,教辅人员和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关爱和帮助。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确定自我省份,建立乐观向上,自尊自爱自强,独立自主发展的人格。外语教师对于学生要把教学与培养结合贯穿到课堂教学整个环节的始终。
王俊菊说:“要强化全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使之具有宽厚性,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之具有能动性持续性。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之具有全面性,发展性,最终达到学生的素养,能力和人格同步提神的目标。”总体而言,外语教师能够从一片森林中得到启示:一个和谐的利于所有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课堂生态环境就是一片有机森林。教师的知识和智慧的滋养和奉献就是阳光雨露。课堂物质条件就是森林的土壤和河流。每个学生就是成长在整个森林中的动植物,他们有各自的食性,习性,生长阶段,生长速度,他们各自独立,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他们有各自的生态位。在某个课程上有些同学是参天大树,有些同学是藤蔓植物,有些同学是苔藓,但是他们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生态环境的因素,他们作用不同,平等而与众不同。教师自己作为课堂生态中最为中心和关键的环节,把自己作为课堂生态要素之一来看待,把自己和学生作为全人,社会人和生态人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外语教学中的矛盾一定能够迎刃而解,课堂教学一定能夠成功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杜吉泽,李维香.“生态人”简论[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学学会,2005:285-291.
[2]邓先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194-195.
[3]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语言研究者的社会责任[J].暨南学报,2016a(6):10-14.
[4]王俊菊.英语专业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21-130.
[5]张莲,孙有中.基于文化理论视角的英语专业改革课实践[J].外语界,201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