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史料教学尝试
2018-05-06孙文龙崔学智
孙文龙 崔学智
摘 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历史课程目标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的根本转型。史料教学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在史料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教学 教学实践
近几年,“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热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部门与广大教师研究和探讨的热门。日前,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发展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史料实证”和证据意识,史料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史料教学中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既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客观需要,又是适应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1]。
一、何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2]。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是歷史学科诸素得以达成的理论基础;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3]。
二、史料选取的原则
史料是史料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开展史料教学就离不开史料。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如何科学合理地甄别和选取史料是开展史料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有效进行史料教学的前提。关于如何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史料选取的原则和策略。
(一)真实性原则
史料种类多、内容杂、真伪混淆,在选取史料时首先要对其进行甄别、辨识与考证。如果选取的史料存在偏差或不符合史实,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得出的结论就会出现错误,这比缺少史料的结果更严重。因此,教师在选取史料时,前提和关键是对史料仔细辨识,反复考证,在符合史实的前提下择取恰当、典型的史料。如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在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更要突出中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达”及为何“发达”的。教师可选取中外古代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方面的图片作为史料,让学生通过对同时期中外农业技术的比较,真实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达”。如果仅选取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史料,学生就会直观认为很简陋、很落后,很难对农业的“发达”有深入的理解。又如在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时,引入以下材料: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汉书˙食货志》
材料说明了汉代设专门的官员对商业进行管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朝廷对商业的抑制。
(东京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真实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学生可与上段材料进行对比学习,比较汉、宋时期商业的不同发展情况,“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掌握中国古代以宋朝为界,宋朝以前政府对商业的抑制与宋朝以后城市商业的繁荣。
(二)多样性原则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文字史料、图片(表)史料、数字化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和实物史料。每一种史料类别均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学时要注意史料形式的多样化。事实证明,学生对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做出的反应更大,更容易感兴趣。史料教学中,要实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教师和学生应选择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史料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更便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实用性原则
课程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史料教学中要尤其注意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史料教学要为课程目标服务。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和培养各种素养。同时,选取史料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范围,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选取的史料不宜太多,以学生能够接受为原则。
(四)思想性原则
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发展,明显反映出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尤其侧重让学生学会做人,即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史料教学中,选取的史料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文情感和家国情怀。如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准备和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感受革命党人即将参加起义时的真实思想与情感,感受文中体现的浓厚的人文情感,即对妻子的眷恋之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为了国家与人民的民主与自由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五)启发性原则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因此,教师要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史料教学中,选取的史料要有利于启发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想象和思考中感知历史。
三、史料运用的原则
史料的运用是史料教学的关键,涉及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史料教学要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首先,史料教学要重视教材中的史料。教材是国家教育部门组织并指导编纂的学习资料,是教师和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课程资源。教材中选取的史料一般是与课程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因此,在史料教学中,应优先使用教材中的史料。其次,注重内、外史料的结合。虽然教材中已引入大量史料,但教材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增加教材外史料,创造性地灵活运用[4]。如在学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教材中展示了很多中国古代在手工业成就方面的图片史料,但并没有从事手工业的人即手工业者的相关史料,教师可将《礼记》中的一段资料作为史料: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史料中古代手工业者“不贰事,不移官”,即古代手工业者专为君王服务,不能从事别的行业,也不能做官。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专制社会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更深入地理解手工业者缺乏劳动积极性及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的原因。
(二)科学性原则
首先,用唯物史观指导教学。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面,也是发展其他素养的理论保证。在史料教学中,应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历史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其次,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史料实证也是历史学科其他素养所要达成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史料运用中,要注重学生的证据意识,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史料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及其发展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性。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了国家育人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的变化。在史料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从史料的搜集、整理、筛选到运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乐于做指导者和引导者。
第一,在探究性学习中以史料为依托、问题为导向。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运用搜集的史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史料,让学生在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学习清朝时期“海禁”政策时,可运用以下材料: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材料反映了清初实行海禁给沿海居民带来的生活变化,即从海禁前的“家给人足”到海禁后的“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史料,自主探究海禁政策的弊端,其不仅是造成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而且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理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对外贸易的原因。
第二,借助史料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情景教学。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职体现。在史料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穿越时空,通过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感知、理解历史。同时,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在史料教学中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要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选取、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这既是贯彻国家立德育人教育目标的现实要求,又是历史学科教学方式与理念发展、进步的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2).
[4]孙文龙.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途径与作用研究[J].西藏教育,2017(2).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史料教学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7〕GHBZ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