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理论的现实思考及应用

2018-05-06张香莉

文教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六大解放创造教育陶行知

张香莉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的儿童教育”理论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从“创造的儿童教育”基本理论着手,论述了“六大解放”思想对当前语文课堂的启示及应用。

关键词: 创造教育 陶行知 “六大解放”

要进行创造教育,首先要明白,创造教育的主体实施者是学生,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心智,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创造教育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符合社会的需要。那么如何进行创造教育呢?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这篇文章中指出如何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六个方面:1.唤醒学生大脑,锻炼其思考能力;2.解放学生的双手,锻炼其动手能力;3.擦亮学生的眼睛,培养其观察力;4.放学生的嘴,让他有说的自由;5.给学生以认识自己世界的空间;6.给予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这即是所谓的“六大解放”①。

“六大解放”的提出,恰当地调动了学生多种器官的作用,为教师进行创造教育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以“六大解放”为理论指导,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才能。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方法之下,合理安排语文教学活动。笔者结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方法,结合语文课堂实际和学生生理特点,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唤醒学生大脑,锻炼其思考能力

解放学生的头脑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前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在封闭守旧的中国社会,“儿童的创造力被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有一些守旧的、曲解的思想在社会上传播,阻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自身出发,拒绝向学生传递封建迷信思想,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使学生摆脱生活中的那些守旧的僵化的思想桎梏,避免陷入误区。语文课程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中真正发挥学生的想象,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譬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仅仅靠书面文字这样描述紫藤萝瀑布,“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知识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③。虽说课文用文字描述了一幅美丽极致的紫藤萝场景,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心中的紫藤萝场景,这不仅需要教师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日常积累。学生在日常所见瀑布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自己认为的紫藤萝瀑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眼睛发挥想象,然后由教师诵读这段描写紫藤萝的语段,让抽象的文字與学生脑海中储存的瀑布场景相匹配,在脑海中构造出自己所想的紫藤萝瀑布的场景。学生结合日常所见的瀑布进行合理的想象,同样可以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在类似这种课文的讲解时,语文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契机,充分开发他们的大脑。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脑海中的那片图画,从而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锻炼其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做不仅在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教师教学过程之中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他曾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理论思想,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勇于尝试,只有学会亲自动手实践,才会有新的发现。认真查阅外国著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发现,他们都有相似的经历,就勇于动手发现这个世界,而中国孩子的双手已经被家长和教师束缚,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再给他们想象创造的空间也难以飞翔。

面对旧民国时期教师死教书,学生读死书的情况,陶行知提出创造教育的核心在于行动,只有行动了,才有机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也是有益的。例如,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传播课本上的知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在面对一些散文、诗歌时,语文教师不妨让学生尝试着用此种文体进行创造,最后再分享给其他同学。在上古文课时,教师不妨由学生作为主导,让他们查阅那些古音字词,然后分小组翻译,教师在此时只需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在教学一些有趣的小说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一组学生认为最有趣的片段,然后组织学生在班级进行现场表演,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且让学生在很快乐的环境下轻松地掌握住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在课外,教师留作业要转变那种死板的作业模式,语文课终究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与社会紧密相关,学习语文的最终结果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所以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一些调查访问,或是演讲报告之类的活动,不仅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而且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阅一些有关课文,作者的资料以丰富自己知识储备。学生动手做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要比“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有效果。

三、擦亮学生的眼睛,培养其观察力

眼睛是心灵之窗,而今,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学生的课业压力不降反增,他们那明媚的双眸变得呆滞,社会的高速发展使这些孩子不得不变成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他们与社会严重脱轨,最终只会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书呆子”。这样的教育不能让孩子学有所用,是在做无用功,而且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导致他们不喜欢学习。

如何利用语文课,解放学生的双眼,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单是局限于课堂教学,语文课是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孩子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追究学生写不出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亲身实践,所以,要主张学生主动地接触社会,感受大自然,只有亲身体味,才会用心写出好的文章。譬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到街上进行义务劳动,这不但可以教会学生爱护环境,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对学生德育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机会。朱自清先生的《春》是初中语文的必学篇目,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带领学生感触大自然的美妙,让学生放眼感受那“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的花海世界,在春风的抚摸下,用心倾听春天的声音,也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洗涤。学生在用心观察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因而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一些戏剧、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这对于语文教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语文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这些视频,更加形象生动地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此学生轻松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拓宽眼界,丰富情感。

四、解放学生的嘴,让他有说的自由

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大胆提问,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勉励学生勤动嘴,让学生学会大胆地发问,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譬如讲《背影》这篇文章时,父亲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感人至深,但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父亲不应该爬月台,这是触犯了交通规则的。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表扬他,因为他真正的在动脑思考问题,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又勇于表达,随后老师以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同样的问题可以在班级内针对社会热门话题定期组织辩论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辩论中反复提问和辩驳,充分开动大脑与嘴巴,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课外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举行一些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歌可以是名家作品,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所写。在这种自娱自乐的环节中,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地掌握住诗歌朗诵的技巧,而且能够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对于他们整体的个人综合素质是一个明显的提高。

五、给学生以认识自己世界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把以前的封建腐败的学校比作鸟笼,鸟儿在笼子里的时间长了,尽管打开鸟笼,让它们自由飞行,但发觉它们早已丧失飞行的能力。因此,他提出只有给予学生发展空间,他们才能通过自己的认知,不断地扩大眼界,挖掘自己内在的创造潜能。如果把教育仅仅限制在学校的狭小空间,忽略社会的教育作用,其结果只能造就出一群重知不重行的书呆子。语文课文的选编涉及古今中外的各个学科,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书本,学到的知识何时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语文教师要教好语文课,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事件广阔的见解,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学习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就是鼓励学生从课本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接触社会,感受大自然,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有句话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他们这个朝气蓬勃的年龄,不应当每天学校、家里、补习班三点一线,而应该开阔视野,只有让他们见得多,思想才会开阔,眼界才会放宽,飞得才会更高更远。学习语文这门综合课,不仅要打好课本中的内容,还要做好课外的学习,语文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或是春游踏青,在社會中体验人生的千姿百态,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六、给予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

受当今高节奏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时排满了课程,笔者在本市中学调研时,亲身体会到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学生从早晨六点开始,晨读,到吃饭手中都不离重点字词本,连学生吃饭的时间也要占有,这样紧逼,学生掌握知识就真的掌握得好吗?另一方面是家长的紧逼,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孩子就像是可怜的鸭子,不停地往肚子里填食物,这样孩子能消化得了吗?长期这样下去,孩子稚嫩的肩膀又怎么能受得了如此重压呢。在他们最好的年龄本应是好好享受美好时光的时候,却被中国的这种教育模式压得喘不过气来。学生夜以继日地学习哪有时间感知社会接触自然,这就好比赶路,一路忙着追求自己所要得到的东西,却失去欣赏沿途最美丽的风景,学生只顾一味提高成绩,无暇感知社会冷暖,更别提发明创造了。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适当的开发和培养,合理地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促使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在课下要给予学生充沛的自由支配时间,课后作业不要是固定的默写,要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开动大脑创造,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应积极组织建立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在班级组织兴趣小组或是交流会,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合理开发,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唯有如此才能造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形成。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语文教师不但在课堂中要教给学生基础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互助,学会生存,最后学会做人,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为国家所用的社会新人。

注释:

①阮素莲.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儿童创造力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②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25.

③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7.

参考文献:

[1]金林祥.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78.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23.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7.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25.

该文章系周口市哲学社会科学2017年度调研课题《创造教育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系研究》,课题编号:LZKSKDY-41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六大解放创造教育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解放天性 快乐游戏
让思维“轻舞飞扬”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