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因素分析

2018-05-06高明

文教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心理因素大学生

高明

摘 要: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深入思考,从个性、学生需求、情绪、自控能力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因素,为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防治策略提供参照。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依赖 心理因素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际工具,特别是智能手机,让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拓宽娱乐空间,运行自己的生活方式,拥有比现实生活更丰富的人际交流。身在其中,自觉简单、便捷、自由。从这一新鲜事物的诞生到全球普及,它以前所未有的席卷速度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甚至是依赖。研究显示,57.4%的大学生当手机无法正常使用时会感到惶恐不安。我们发现,大学生上课时玩手机是普遍现象,成年人开会时摸手机的不在少数,甚至过马路时,低头刷手机不要命的比比皆是。我们对智能手机的正常使用是不应该也不必要出现在这些场合和这些时候的。显然,这些都属于心理成瘾性的依赖。这种依赖,对于正处于知识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而言,严重影响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日后走上社会的事业心及工作热情。查阅大量文献,通过认真思考,我们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因素

“个性”是心理学术语“人格”的俗称,是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面貌的整合,既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如兴趣、动机、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等,又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不同个性的人对手机的使用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手机依赖的总是一部分人,他们过多使用手机,被中断使用则怒不可遏或焦躁不安,出现成瘾行为。部分人能够较合理地使用手机,在意的是手机的便捷性、支付性,以及爆炸性的信息传播,他们的人际交往仍然更多地在现实的面对面的生活中,他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长,不会出现心境改变和戒断反应。我们发现,成瘾或不成瘾的人群区分,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质,那就是“个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国内陈少华[1]、秦曙[2]的研究均测量了大学生手机短信的使用与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人格特征中,高神经质和外倾性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他们会更高频率地使用手机,一旦戒断则更容易出现心烦意乱的负面情绪;而杜立操、梁杰华对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关系的研究则创造性地运用了结构式的《手机依赖问卷》,他们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大学生神经质、外倾性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具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3];黄靖茵研究了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与气质类型的关系,他的研究结论表明,多血质和黏液质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而胆汁质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则较为严重[4]。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几乎一致地说明,外向型的人往往会更重视与外界交往,因此更多使用手机,胆汁质的人,由于性情急躁,精力旺盛,也会更多需要使用手机交往舒缓内心的躁动和能量,高神经质的人可以理解为具有神经过敏的特殊气质,对消极事件十分敏感,由于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不安和焦虑,他们更偏好手机交往。

另外,目前在人格研究中,出现了一块新兴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那就是感觉寻求。高感觉寻求者(或称T型人格)倾向于探索新异刺激、喜欢冒险、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或破坏性,而低感觉寻求者则倾向于逃避冒险和刺激,创造性较低。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表明,高感觉寻求的大学生更容易沉迷手机,出现手机成瘾。

二、需求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手机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使用手机的学生,在集体宿舍、开餐之前,学生交流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机。到底手机对大学生有多重要?大学生为何对手机如此情有独钟,甚至到依赖上瘾的程度?除了手机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外,大学生需求促成了这种局面:

1.及时获取信息的需求

资讯时代,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期,信息更新速度极快,没有信息,就不能适应时代。一个国家,获得世界他国的信息多了,这个国家就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和进步,一个毕业生,获得的就业信息多了,就比别人多了一个机会,一个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多了,他的学习就会先他人一步。信息的及时和足量的获取,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都至关重要。于是,人们普遍存在信息压力,它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求信息,大学生更是如此。智能手机,就是一种獲取信息方便快捷的工具,它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降低大学生由于信息缺乏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消除自我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安全感。由此,大学生会格外地依赖手机。

2.从众的需求

当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实际是一种从众行为。大学生是一个青年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新科技的接纳度很高,接受能力很强,在群体中往往会争相模仿、追捧、学习、适应、跟随、攀比,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和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从众行为的产生往往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心理冲突。因次,只要有群体压力,就会有从众行为。

3.追求时尚的需求

当学生上大学了,会比以前自由很多,也有时间做想做的事情。没有了太多严格的学规,大学生可以穿时尚的衣服,使用时尚的电子产品,由于受到商业广告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时尚。手机的商业广告五彩纷呈,手机的开发也是功能时尚,一些大学生频繁更换手机。

4.宣泄情绪的需求

大学生群体经常会出现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一些心理困扰。他们正处于急于自我肯定的阶段,是充满理想和幻想的时期,但这个时期,一些同学并不能够准确地评价自己,往往出现自我意识放大即自负和自我意识缩小即自卑的情况,片面地从自己的外貌长相、学业成绩、人际交往中的某一个点评价自己,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而导致挫败感强这种状态。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寝室人际关系不融洽。这些大学生情绪一定是很压抑的,他们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而手机智能的虚拟、自由和便捷恰好能让它成为大学生的情绪宣泄口,使他们的精神压力得到释放。

三、情绪因素

1.孤独感与手机依赖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大学阶段是个体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重要时期,但在这一时期,一些大学生却容易在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产生孤独感。研究表明,大学生频繁地使用手机交往与其孤独感有关,孤独感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身边的学生不再跟高中小学一样固定不变,流动教室,流动同桌,唯一固定的是寝室,可是室友也是各忙各的,孤独感倍增。再者,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多元化信息的影响,思想更加深刻,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思想的人,去到哪里都是不合群的,很难找到一个契合灵魂的朋友,甚至很多时候会认为没有人理解自己。

2.负性情绪与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通常被界定为一种行为成瘾,它包含成瘾行为的核心要素,比如戒断症状、突显性、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负性情绪是一些消极情绪的统称,包括诸如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二者之间的诸多相关研究显示,负性情绪能够有效预测手机依赖: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存在社交焦虑、明显的述情障碍,为了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更愿意通过网络社交和网络娱乐等方式宣泄情绪,这就是其手机依赖的产生原因;另有研究显示,人们对负性情绪的逃避会提升其对负性情绪的警觉性,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会更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负性情绪;Baker认为维持个体成瘾行为的优势动机是对其负性情绪的逃避,也就是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出于对负性情绪的逃避。

事实上,负性情绪有可能导致手机依赖,反之,手机依赖也会加重负性情绪。韩国首尔高丽大学神经放射学教授Hyung Suk Seo博士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称,“病态”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的抑郁症有关,甚至可能缩小大脑灰质部分。Hyung Suk Seo博士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与经历焦虑和抑郁症的人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不平衡现象是相似的。这表明,于青少年而言,上网和智能手机可能会损坏大脑内的某种化学物质。

四、自控能力因素

一般来说,成瘾行为往往是一种失控行为。手机依赖也是一种成瘾,手机依赖者往往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失控:一是时间失控,手机依赖者无法控制在手机使用上花费的时间,也无法控制手机使用戒断时出现的不良情绪反应,更无法控制日常生活中正常学习生活的效率。由于手机上网没有时间限制和场地规定,一些大学生往往感觉无拘无束,可以拖延处理信息和事务,这种自由度更容易让大学生恋上手机,充分感受手机带来的惬意和满足,同时,选择回避现实的学习和工作,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减少意志努力。

自我控制是克服个人冲动,无意识的、习惯反应的能力,它需要意识和努力。自我控制对于个体的适应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可以有效预测上述成瘾行为。高自我控制与更高的学习成绩和更少的饮食过度、更好的人际关系等相关。

研究显示,手机成瘾大学生特质自我控制和状态自我控制均存在缺陷,手机成瘾者在自我损耗状态下相对于控制组更易发生自我控制失败,在没有自我损耗的状态下,手机成瘾大学生的状态自我控制与控制组大学生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手机成瘾者只有在自我损耗状态下存在自我控制缺陷。在非损耗状态下,手机成瘾大學生不存在状态自我控制缺陷,但是现实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所以纯粹的非损耗环境是不存在的[5]。

总之,手机依赖或者说手机成瘾已经成为继网络成瘾之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相关心理影响因素值得研究者们探究,相关防治对策需要学者们思考,加强个性培养,关注情绪疏导,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有效防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参考文献:

[1]陈少华,陈少惠,胡兆云.手机短信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5(3):69-72.

[2]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2):31-34.

[3]杜立操,梁杰华.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2):65-69.

[4]黄靖茵,刘江美,胡燕红.广东省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及其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550-551.

[5]徐晓丹.手机成瘾大学生自我控制缺陷及其机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学研究项目14C0629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社会因素与防治策略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心理因素大学生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军事谋略与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