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绘本的教学密码

2018-05-06邹昭文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巨人图画绘本

邹昭文/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教师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师观、教材观和教学观有了较大的改变,小学语文课堂也有了三个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语文课本向以教材为主、优秀课外读物为辅的教学资源体系构建改变;由解析单篇文章向分享主题式阅读延伸;由单一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向发展思维、陶冶情感、提升自我发展转变。

语文课堂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方式变化,还直接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变化,即教材更加丰富、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绘本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渐渐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绘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到底有哪些价值?教师该怎样从它的特点出发,发挥其独特的语文教育功能,丰富、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和空间?笔者谈谈个人的实践和认识。

探寻绘本的密码

绘本图文结合,用色丰富、语言精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我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妈妈,陪伴孩子大量阅读绘本故事后,我发现了绘本的秘密:单独的图在讲述故事;单独的文也在讲述故事;图画和文字紧密结合,讲述了更加丰富的故事。绘本图画丰富、情节反复、语言风趣的表现手法,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表达习惯;其贴近生活的情境、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小学生生活、思考的写照与延伸;绘本强烈的感官刺激、丰厚的故事内涵,总能让读者深受启发、意犹未尽。具体来说,绘本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图文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表达习惯

绘本和连环画、小人书、动漫书的最大区别是用图画讲故事,图画是故事里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缺少了图,故事就不成立、不完整了。有时,图画自成故事,如无字书;有时,图文平分秋色,将故事演绎得更加丰富、更加完美。小学生在心理认知方面,处于前运算和具体运算的过渡时期。尤其是小学低段学生,对真实的场景和具体的实践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喜欢“拟人化”“超现实”“抽象化”的童话、科幻故事。绘本具体的图形、丰富的色彩、夸张的形象,符合小学低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比较容易引导孩子将故事里的情景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系,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成长。

有研究表明,在整个小学阶段,最初的书面语言表达水平落后于口头语言表达水平,在二三年级,两种语言的发展水平渐趋一致,从四年级开始,儿童的书面表达语言水平,便逐渐超过口头语言表达水平。”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学生现有的口头语言表达水平,引导其向书面语言表达发展,具体表现以识字、写字、学词、学句为重点。有的绘本,语言简洁又对称,随着图画背景和情节的多彩变化,极富趣味,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的绘本,运用的是歌谣式语言,贴近儿童口语表达的习惯,符合小学语文教材文体的特点和教学需求。

结构反复,便于学生掌握规律、习得语言

笔者发现,绘本一般采用三段式反复循环的结构。如绘本《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巨人乔治不想成为城里最邋遢的巨人,买了漂亮的衬衫、领带、皮鞋,穿戴整齐后成了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在回家的路上,乔治看到长颈鹿,因为没有温暖的围巾,冻得呼哧呼哧喘气,就把领带围在了长颈鹿的脖子上,歌唱道:“领带给受冻的长颈鹿作围巾,可是你们瞧瞧我,我还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后来,乔治又发现山羊缺少船帆,就把衬衫送给山羊作船帆;发现鼠妈妈一家没有新家,就把皮鞋送给老鼠做房子……路上,他还把袜子给狐狸做了睡袋;用皮带帮小狗过了沼泽地。这些故事情节,通过结构相似的语言呈现,如乔治唱的歌谣:

把领带给长颈鹿做了围巾

把衬衫给山羊做了船帆

把皮鞋给老鼠一家做了房子

把袜子给狐狸做了睡袋

用皮带帮小狗过了沼泽地

可是你们瞧瞧我

我还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从《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绘本故事反复的讲述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语言学习的重点——“把”字句的结构;还会根据书中人物的角色(山羊、鼠妈妈、小狗、狐狸等)、图画场景、观察角度的不同,运用类似的语言结构,表达情感。这一阅读和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学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选材及表达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可能发展区

1.选材贴近儿童生活

绘本的选材,一般与孩子的生活十分贴近,有的是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作的,如根据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创作的《我爸爸》《我妈妈》《妈妈心,妈妈树》《发脾气大叫的妈妈》《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等;通过故事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独立个体的绘本有:《没有耳朵的兔子》《我的名字克美美菊花桑桑》《我不知道我是谁》《同桌的阿达》《小黄和小蓝》《小黑鱼》等;还有的绘本是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创作的。孩子喜欢无厘头的想象,绘本有许多这方面内容的作品,例如:《云朵面包》《会长高的房子》《小白马》《一园青菜成了精 》;孩子的情绪管理、情绪调整是个难题,绘本《生气汤》《生气的亚瑟》《我的秘密朋友阿德》《苏菲生气了》等,不知不觉让孩子在阅读和活动中,适当排解情绪,学习管理情绪……

2.趣味表达,多维刺激感官

我还发现,绘本的表现手法多样,但极富趣味性是共同的。有的作品,用夸张的手法,将平凡的人和事变得轻松有趣。如《我爸爸》中,作者不仅用夸张的图画,和孩子一起将一件件小事,娓娓道来,还用一连串的排比句——“这是我的爸爸,他真的很棒!他可以像……一样”。一个孩子对父亲的热爱和崇拜,在夸张的图画和童真的文字中显现。有的作品,则充分运用图画,文字表达意犹未尽;或是借着图画把文字作了延伸处理,让故事更幽默、更有生活气息。如《我妈妈》中的文字表述:妈妈是个伟大的画家。但图画中的妈妈没有画画,而是爱抹口红。图中妈妈的嘴唇又没有涂色,就像画家还没在画布上下笔一样。又如,文字表述:妈妈是神奇的园艺家。在图画中,妈妈的手指变成了绿色,绿手指让睡袍上的花提前开了,还让花盆里长出了不可思议的东西。

绘本,有时用黑白和彩色的对比来表达情绪,如《大树上的难题》;有时用变换的背景补充故事情境,或精心安排次要人物,如《生气的亚瑟》;有时采用不同的画笔画风,用不一样的材质,表现独特的生活情趣……这些贴近生活的选材,直观、夸张的表达方式,贴近低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视觉很快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孩子通过恰当的活动,会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实现由最近发展区到可能发展区的跨越,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探寻绘本的教学密码

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尝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发现教师根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及绘本的特点,恰当地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绘本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交流情感、发展思维,促进自我成长。

密码一:让绘本成为语言习得的媒介

绘本中丰富的图画,反复有趣的故事,将小学生深深吸引。如果教师在故事中,巧妙设计教学、适当引导表达,孩子就会在阅读中手口联动,习得语言。

《小种子》讲述了一粒小种子和其他种子一起,随着秋风飞行。种子们有的被太阳燃烧在天空,有的洒落在雪山、沙漠、大海,有的被小鸟、老鼠吞噬……春天,这粒小种子最后一个发芽,却意外地躲过很多的伤害,长成了最高最漂亮的巨人花。夏天,它受到了人类和动物的欢迎。秋风再一次吹落了它丰硕的果实,小种子传承了新一代的生命。本书以四季的交替和种子的生命轮回为序,带领读者跟随小种子展开生命之旅,营造了广阔的大自然成长空间。

我和学生在共读本书时,巧妙地运用绘本的图画和场景,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的语言讲述绘本故事,让故事更有趣味,更有韵味。

绘本中的并列句串联式:书中描述很多种子的旅行,他们的行动各异,结果不同。例如:

有一颗种子飞得太高,被炎热的太阳烧掉了。

有一颗种子飞到了高高的山顶上,雪不融化,它不能发芽了。

有一颗种子掉进蓝蓝的大海,淹死了。

有一颗种子掉在沙漠里,发不了芽。

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猜测其他种子的旅行经历,用“有一颗( ),它( )”的句式说话。师生创作的语句和书中的语句放在一起朗读,在想象、述说、朗读中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语言表达的规律,丰富了学习内容。

诗歌创作式:《小种子》分季节描述了种子的飞行成长经历。我尝试将绘本中的文字进行了改编,例如:

【小种子之春】一粒小种子,睡在泥土里/春风吹吹它,春雨抱抱它/太阳公公唤醒它/春来了,春来了/小小种子伸伸腰/呀!变成了一颗绿芽芽。

【小种子之夏】一粒小种子,长成小树苗/阳光照耀它,雨水滋润它/小树苗开花了,/蝴蝶来看它,蜜蜂拜访他/人们都想摸摸它/呀!小种子长成了一朵巨人花。

学生朗读教师改编的歌谣式文字,模仿的愿望、自由表达的激情被点燃,很快,《巨人花之秋》《小种子之冬》都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创作出来了。

【巨人花之秋】一朵巨人花,感到天气变/花瓣随风落,花杆不停摇/小果荚打开了/小种子挥挥手,和妈妈再见/小种子乘着秋风/呀!小种子又要出发了。

……

在《小种子》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图画成了学生获取信息、尝试语言表达的材料,成了语言学习的媒介。

密码二:让绘本搭建思维训练的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因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关注图画中的细节,围绕主题适当组织讨论,帮助学生领悟绘本的内涵。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种观察讨论式的阅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够让细节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互相递进,提高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逻辑性、有序性、深刻性。

我在教学《小房子变大房子》时,两次引导学生关注老太太房子的变化。第一次:学生阅读完了整个故事,书本第一页,小老太太觉得房子太小了,表情郁闷;第14页,同样的房子,小老太太觉得房子变大了,高兴地跳舞。我把两张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并细找不同。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其实房子的大小没有变,变的是小老太太的心情和房间的具体布置,如窗帘、花瓶、地毯等。

读完整本书,我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封面和封底,发现其中的秘密。学生不仅很快发现书名、作者、译者、作品获奖等信息,还依次有如下发现:

1.封面中出现了小老太太、奶牛、山羊、母鸡、小猪等人物,我们可以看着这个封面中的人物提示,讲述或者猜想故事。

2.封面和封底平铺,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活图:远处的房子很小;近处的老太太在奶牛、小鸡、山羊、小猪等动物的包围中;聪明的老先生,静静地坐在旁边的石凳上,仿佛在欣赏周围的风景。

3.封面和封底实际上大小是一样的,但是仔细看,感觉封底比封面大。

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同样大小的房子,小老太太起初感觉太小,为什么后来感觉变大了呢?变的是什么?本来封面封底大小一样,为什么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中,不仅领悟到心情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的道理,还隐约感觉到“大”与“小”的相对概念,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我在教学《大树上的难题》《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小恩的秘密花园》等绘本时,常常引导学生运用其图画的色彩、图形及文字的多重刺激,将画面变为鲜活的生活场景,通过语言描述,让画面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阅读、描述、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思维的有序性、形象性得到了提升。

密码三:以阅读促进整体素养的提升

一本优秀的绘本,在讲述有趣的故事时,往往承载着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学情和绘本的特点,自然渗透多个学科的知识,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鳕鱼》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了解了鳕鱼的生命周期、生存状态等生物学知识,还知道了大陆架、跨海远航等地理知识,明白历史上跨越大西洋的奴隶贸易、美国独立战争等历史知识,学到了抽水马桶的发明、鳕鱼美食的演变等科技知识……一本薄薄的绘本,一条游曳的鳕鱼,引起了战争,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谱写了人类的历史,它不仅是一个故事,也是以鳕鱼为线索的人类发展历史。又如,课例《大脚丫跳芭蕾》中,窦桂梅老师围绕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芭蕾舞、小提琴、交响曲、色彩等表达艺术知识。

绘本中跳跃又相互关联的图文,给了读者广阔的空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景里,渗透、融合、吸收着各学科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打破学科壁垒,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艺术、文学、科技等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教师的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由广泛的阅读,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如教学《我的爸爸真麻烦》一书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机器人、无人机等方面的书籍,组织开展《企鹅爸爸爱上网》绘本的社区阅读活动,为学生引领阅读方向,搭建阅读展示平台。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不仅多渠道、多侧面融合知识,还将书本与生活贯通,促进自身生命的成长。

总之,绘本进入小学课堂,是对语文教材的有力补充。教师用开发课程的眼光,创造性地用好绘本,精心设计教学,可以发挥它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

猜你喜欢

巨人图画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国内
图画捉迷藏
直立的石巨人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