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大型锂电池组的温控设计

2018-05-05青,张

机电工程技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舱段温升测温

邹 青,张 帆

0 前言

锂电池组在水下使用环境通常为密闭空间,当大功率放电时会释放大量热量[1-3]。大量热量堆积会导致电池组内部变得不稳定,因此需要对电池使用过程进行温度监控,使电池内部最高温度在可控范围[4]。

1 系统概述

本文使用的锂电池为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根据使用要求,锂电池使用时内部温度不得超过70℃,本文的温控设计就是为了寻找一种方案,能在电池的全寿命使用周期将放电温升控制在70℃以内。

图1 锂电池模块单元热控结构及内部电池平面分布图

锂电池组包含多个相同的电池模块单元截面,选取其中一个截面作为研究对象,电池模块单元热控结构如图1左所示。电池舱单层舱段由舱体、T型环肋以及舱内四个电池模块组成。每个电池模块内部结构为5个打孔隔板夹着4层锂单体电池,隔板整体固定由侧面的固定板连接。图1右为电池模块内部电池平面分布图。

2 温升情况摸底

通过仿真计算[5-7],以电池模块单元的中心截面为基准,最终在4个截面上选取如图2中的测温点加装温度传感器。电池分为左上、右上、左下和右下四块,分别对应A、B、C、D四个测温模块,电池同时分为1、2、3和4层。如A-1-1表示左上电池的第1层对应的A模块测温点1。同时在电池舱内壁和外壁也加装一些温度传感器。

将该电池舱段密封后放入水中,以恒功率2 000 W放电,通过远程监控,发现在放电至8小时13分时,左上电池模块内部温度最先达到70℃,温升曲线如图3所示。

图2 基本型测温点分布

图3 温升曲线图

对比图3中可以发现,电池模块内部温度与电池舱壁及内部空气温度相差较大,达35℃,表明接触式被动热传导散热效果不理想。如何有效地降低模块内温与外部温度差成为解决热控设计的关键,下面引入风扇为电池内部主动降温,将热量排到密闭空间空气中。

3 加风扇温升情况摸底[8]

在电池模块蒙皮的相应位置开孔安装风扇和设置通风孔,上下模块的通风孔对齐,风扇及通风孔的位置如图4所示,风扇风向为向电池内部送风。

将该电池舱段密封后放入水中,以恒功率2 000 W放电。由于上电池模块正对风扇,此次下电池模块温升较快,整个试验过程历时21小时12分钟,电池放电进入末期,电池模块内部最高温度达到47℃,试验完成,温升曲线如图5所示。

图4 风扇及通风孔位置

从图5中可见,加入风扇后,电池模块散热加快,温升得到控制。

图5 加风扇温升曲线

4 几种热控方案对比

表1为2种热控方案的实际效果对比,从中可以发现,风冷方案有效地控制了电池模块内部的温升。

表1 几种热控方案对比

5 结束语

针对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经仿真计算,在电池模块部署一系列温度传感器监测电池温度。通过试验得出,大功率放电时,锂电池模块内部热量无法快速排出,需要借助风冷等主动散热措施。通过查看温度数据,选取每个模块在无风冷情况下的温度最高点作为监测对象,可以大大简化在后续应用场合的温控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景,葛红花,周国定,等.锂/亚硫酰氯电池的研究现状[J].电池,2005,35(5):408-410.

[2]黎红,杨林德.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发展现状[J].船电技术,2009,29(8):57-60.

[3]杨中发,王庆杰,石斌,等.锂亚硫酰氯电池的高温性能研究[J].电池,2013,43(4):215-218.

[4]王艳峰,胡欲立,孟生,等.某型水下航行器电池舱段热过程CFD分析[J].兵工学报,2012,33(4):476-482.

[5]王艳峰,胡欲立,王家军.ER48660型锂/亚硫酰氯电池 热 分 析 [J].电 源 技 术 , 2010, 34 (8):809-811,831.

[6]张高胜,丁晓红,周吉.锂电池热特性及散热特性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5,32(5):20-22.

[7]潘宏斌,赵家宏,冯夏至,等.仿真分析技术在镍氢电池模组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5,40(12):58-61.

[8]刘庆伦.锂电池风冷电池组模块化结构设计[J].科技资讯,2012(20):89-89.

猜你喜欢

舱段温升测温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高速永磁电机转子风摩耗对温升的影响
近年“国际空间站”美国舱段环控生保系统事件回顾
某型号舱段复杂环框类工件整体数控加工工艺研究
硬线测温探头在离心式压缩机组的应用
基于TwinCAT的舱段数字化柔性自动对接平台控制系统设计
LED照明光源的温升与散热分析
变压器光纤测温探头的安装固定
基于DS18B20的单片机测温系统
降低某核电650MW汽轮机盘车轴瓦温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