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8-05-05陈木森
陈木森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在京隆重召开,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符合传播的要素,其本质属于传播,现在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为更好的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以传播领域视角,结合经典的拉斯韦尔5W为模型,来阐述新媒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产生的影响以及建设路径进行研究。
一、拉斯韦尔5W模式内涵
在传播学领域,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博士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5W”传播模式的概念。著名的“5W”模式就形成了,即包括: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by what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在高校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如下图所示。
图1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斯韦尔5W模式图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影响及其对策
新媒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自身有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广泛性和全球性、开放性、丰富性等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拉斯韦尔5W理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以及效果五个要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传播者的角度
在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学生作为客体,被动地接受着“灌输”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播音员,人人都是通讯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借助新媒体随时随地吸收接纳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讯,渠道更为广阔、灵活和便捷。
面对这种挑战,高校应该做好相关应对措施,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网络思维,拥抱新媒体时代。面对新事物,新现象,很多高校管理者自身学习不够,另外对网络也不熟悉,认识不到新媒体的影响力,总觉得网上的东西是虚拟的、不可靠、不重要。其次,要培养思想建设者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再次要转变工作方式。要从威权和神秘转向亲民与务实,做网络工作不能老是高高在上,要亲民与务实。
(二)传播内容的角度
新媒体内容是以“泛娱乐化”的特征出现,传统的文化叙事、价值话语格局被“娱乐”所震荡和冲击,整个社会的文化话语、价值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因此被重构。泛娱乐化也使得“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弱化、现实主义深化、理性价值淡化、感性主义强化,价值观念由原来的集体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变化与新趋势也使得对其进行价值引导的困难进一步加大,由此将导致其对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的漂移与疏离。大学生价值观也有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意识出现。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新媒体阵地,成为网络阵地的主流价值观,牢牢控制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必须在传播内容上创新。内容的创新首先要贴近大学生生活,提高亲和力、增强针对性。以大学生为中心,准确把握新闻的时、度、效。所谓“时”,就是时效要快、时机要准;所谓“度”,就是分清是非,把握宣传的分寸;所谓“效”,就是讲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讲实话、求实效。
(三)传播媒介的角度
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来讲,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媒体、嵌入式媒体则被称为新媒体,新媒体包括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媒体、嵌入式媒体等,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将现有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结合,从而产生了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既不是虚拟世界也不是现实世界。这种新世界在资本、人性、技术、传媒的四大影响因素之下,对传统的社会四大支柱进行了解构,第一是对社会秩序的解构,第二是经验社会的解构,第三人情社会的解构,第四崇高社会的解构。解构的结果就是对虚拟世界的构建和对现实世界的构建产生一个新世界。在以电子媒介作为媒介主导的当今,则是再部落化的社会,再部落化社会的推手:X+1+2,X是代表各大网络,1是指微博,2是代表微信和陌陌,微博:推动普通人的再部落化,微信推动熟人的再部落化,陌陌推动陌生人的再部落化。
要让新媒体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就必须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让任何一个网络阵地都不能失控的状态。2014年08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2017年9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颁发了《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6年11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所以曾经别有用心的一些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故意歪曲事实、吸引眼球、混淆视听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这些人也蠢蠢欲动,以其他形式在发挥其影响力。另外,让新媒体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主流媒体和大众媒体要发声。要培育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战场,让社会正能量在新媒体有自己的舞台,让这种舞台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从而影响新媒体世界的价值取向。另外,要形成多层次立体化、专业化、快速化的网络部队,针对歪曲、瓦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新媒体上的现象作斗争,这样才能够达到“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要求。
(四)受众的角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接受者”转化成“传播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从原来拉斯韦尔经典的线性传播的模式变成了现在的循环传播模式,见图2。
图2 新媒体时代循环传播模式
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的传播,必须遵从新的受众特点,制定新的传播策略。利用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新技术,对不同的受众行为习惯和行为倾向,从受众的态度、偏好和价值观来重新塑造传播的过程。现在很多媒体信息的推送基本上是通过大数据自动精准匹配,精准推送相关的内容。如今日头条、网易等手机软件推送信息都是量身定制、自动匹配、自动推送,实现了有效的传播,那些受众不喜欢的内容与之隔绝。其次要培育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网络上的资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只有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给大学生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够理性、客观、科学的看待网络发生的事件,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做一个有思想、讲政治、讲文明和有素养的网民。
(五)传播效果的角度
传播也称传播后果和传播影响,是信息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后,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以及受众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某种形式作为载体经过传播后对大学生产生在思想行为上的改变,让广大青年了解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从而达到感情的认同形成行动意识,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统一的目的。作为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控制社会舆论的话语权,社会群体自觉抵制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意识形态,从而达到社会维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梁捍东.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4(07).
[2]李玉英.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机制探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