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可持续生计发展研究
2018-05-04马海寿黄美媛
马海寿,黄美媛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人民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并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了扶贫攻坚的新任务、新要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在扶贫、脱贫攻坚上,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兵团共有14个师,176个团场,如“插花”般分布在全疆15个地、州、市与69个县①参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7月,第69页。,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团场37个,南北疆都有分布。这些团场困难人口多、发展速度慢、发展任务艰巨[1]。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是兵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的生计方式,对兵团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完成扶贫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发展的理论,进一步探讨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发展路径,并提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可持续生计策略。
一、可持续生计发展理论研究
(一)生计方式与可持续生计方式释义
生计方式是谋生的手段或生存方法。“对生计方式的研究多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分析结构层次,即要求对每一经济文化类型都要进行结构层次上的划分。这种层次划分的一般序列是:(1)生计方式(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物质文化);(2)生态基础;(3)意识形态(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4)社会组织形式及各种典章制度”[2]87。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这种划分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域的生计方式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可持续生计方式,指一种以不同民族或族群家庭中的人本理念来分析和确定发展目标、范围和优先项目的方法。它重点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族群的单个人或家庭作为改变持续、稳定的生活状况为目标,使他们拥有和获得基本生存能力,强调家庭资产(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持续增长及拥有长期稳定的收入。
(二)可持续生计理论策略研究背景
“可持续生计”从20世纪60年代由专家“主导式”的方法到80年代推出的“参与式”发展和扶贫方法,逐渐进入学者和世界各级政府关注的舞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主题大会中正式将此方法列入大会讨论,并将它作为人类社会不同地区“反贫困”的主要方法之一。学者们将研究策略或模式推广到全世界,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或框架,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实践。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扶贫政策在经历全面、局部、区域一系列过程后,在当今“扶真贫,真扶贫”精准要求下,除了精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之外,更需要考虑贫困家庭反贫困生计的可持续性,通过增强贫困家庭的可持续生计发展能力,让扶贫不再处于被动状态,让脱贫经得起考验。
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旨在解决世界贫困地区家庭生计问题,使其生计方式在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或框架运用下,走向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社会制度或政策,以及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引起的风险性环境中,在资产与制度相互影响下,作为生计核心的资产的性质和状况,决定了采用生计策略的类型,从而导致某种生计结果,生计结果又反作用于资产,影响资产性质和状况。”[3]7重点是五种生计资本之间的均衡、稳定、持续发展,即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国家制度和政策的科学指导或实施下有序运行,使家庭生计方式在和谐社会,特别是风险社会都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及理论
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及理论在英国国际发展机构(DFID)的推行下,在全球贫困社区重点推行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如图1②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图1 DFID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
图1中所反映的是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SL)发展思路或路径。它从家庭生计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出发,将五种生计资本之间的互动有效运转起来,并把当地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贯穿其中,重点解决当地贫困家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消除发展中存在的脆弱性影响因素,使其持续、均衡、有序发展,并推及到下一代的所有群体。即“可持续生计是由每个家庭成员生活所需要的资产、能力、要求权、享有权等组成。当人们能应对社会的各种胁迫和冲击,并从中迅速恢复,维持家庭生计,并且为下一代家庭成员提供充足的生存机会;在长期和短期内,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为他人的生计带来净收益,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4]25。该理论引入我国后,研究者们结合我国特点,选取失地农民、工程移民、生态移民、农民工等为研究对象,逐渐掀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热潮。在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的贫困与发展问题上引入该理论,将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或策略,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起到积极作用。
二、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可持续生计发展研究
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整体开发有机结合,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①源自中国新闻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全文),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2-02/8082309.shtml.。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作为屯垦戍边重要组成部分的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其家庭的脱贫致富与经济发展则显得至关重要。
深入研究与探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引入可持续生计发展模式,符合团场实际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这是解决贫困,推动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科学、有序发展的有效策略。结合我国当前的扶贫政策,将可持续性生计方式引入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结合政府、市场、家庭进行扶贫,精准识别贫困因素,能够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效用,是目前解决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五种生计资本理论与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发展研究
可持续性生计发展框架中的五种生计资本,要求一种持续、稳定、均衡的发展模式,见图2②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图 2 五种生计资本平衡图
从图2可知,追求五种生计资本的平衡、稳定发展是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核心宗旨。如其存在明显的短板或劣势,都将对这个家庭生计可持续发展带来破坏和危机。要想建立可持续生计发展模式,必须弥补五种生计资本中先天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才能实现家庭生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自然资本与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发展
可持续性生计发展框架下,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主要包括土地、野生动植物、水、多种生物与环境③同②。。兵团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团场都分布在小块绿洲上,长期受沙漠化的侵袭。如兵团第三师的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所处自然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短缺,需要资金技术投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长期不间断地改善自然资本。团场采取的各项措施,让自然资本在一定程度有所改善,但生态的脆弱性依然存在。多数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计来源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难以脱离自然资本不稳定的发展现状。
(三)物质资本与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发展
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主要包括住房、能源、交通、通讯四个要素④同②。。对于每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而言,物质资本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早年家庭的住房多以庭院式结构为主,近年政府对住房进行扶持改造,让多数家庭有机会入住安居保障房,居住环境有效改善。南疆多数团场随着政府和对口支援投入的加大,城镇道路改善明显,但连队道路修缮和维护仍然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通信网络的普及与推广,家庭的网络与手机的使用率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通讯条件有较大改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的网络提速降费计划,贫困家庭对通信费用负担的顾虑减轻,信息的获取渠道拓宽。但与普通城镇家庭相比,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的手机、网络用途较为单一,多数家庭进行视频通讯或浏览天气预报,快捷支付使用不及兵团其他团场家庭。近年来物质资本中住房、交通、通讯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得以改善,自生动力不足,作为物质资本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重新调适和补强这一缺陷是当前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自身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
(四)金融资本与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发展
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主要由信贷、储蓄、福利、汇兑四个要素组成①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的金融资本与多数团场相比较弱,团场职工的银行储蓄较少。以第三师连队常住家庭年人均收支为例,2016年可支配收入15 534元,消费性支出占11 061元②参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7月,第200页。。农业受气候、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波动较大,致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时,金融资本的积累缺乏稳定性。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较为封闭的金融环境,对生计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必须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建立可持续生计发展模式,引入现代金融机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才能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资本稳定发展。
(五)人力资本与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发展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主要指个人、家庭或民族为追求不同的生计方法或策略,为实现自身生计目标具备的知识、劳动能力、其他谋生技能与健康等③同①。。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人力资本归因于家庭劳动力的量与质,随家庭的健康、人口规模、策略实施、文化技能等因素而变化。学者认为,文化教育缺乏或大病致贫是人力资本的首要因素。因此,克服此困境即为一个家庭首要的生存目标或生计基础。显然,人力资本自身价值极为重要,是其他四种资本之首,也是实现整个民族或家庭生计策略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5]196。
在部分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中,劳动力在整个产业分布中形成明显反差,即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在各类团场中最低,差距明显④参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7月,第67-68页。。贫困家庭中,存在劳动力过剩、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不足等问题,绝大多数家庭成员从事农业,一些男性青年选择外出打工,但受传统家庭观念羁绊、环境适应性的影响,多数回归农业种植,致使兵团党委提出的“转方式与调结构”思路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推行遇到一定困难。因为第一产业对就业者文化程度与劳动技能水平要求不高,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大量的劳动力都从事种植业,多数妇女因教育水平不足,传统文化心理因素制约,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各行业需求,加之语言、技能、家庭等多方影响,让家庭的人力资本难以优化,影响可持续生计的稳定和发展。今后提高家庭成员文化水平,加强技能培训,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将是重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可持续生计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社会资本与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发展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在居民生产和生活困难的时候提供了外部支持和帮助,包含网络、社群、信任,对机构的了解渠道几个要素。发展社会资本的渠道包括:第一,网络和联系。这包括纵向的、横向的网络和联系,用以促进群体之间相互信任和合作能力,帮助各群体之间接触更多的机构(政治、民间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第二,较正式组织的成员。要求会员遵守共同规章制度、条约条款、社会准则等。第三,互信、互助、互惠与平等交换关系。这既能增进各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又能减少双方交易成本,为在贫困人口中建立非正式的社会保障网络提供社会关系基础。
总体来看,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的社会资本一般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同宗家族或亲戚网络,这种网络范围基本上限定在以自己家庭周边的经济、文化中心为主的地域,且大多从事的产业基本一致。近年来,兵团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投入专项资金,涉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设施农业等多个领域。2012年,兵团党委下发《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整合兵团资源,精准投资,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根据《实施意见》,兵团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集中1亿元左右资金,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三化”建设。兵团本级财务对由兵团帮扶的重点团场根据规模大小给予1亿元左右资金扶持,对由各师帮扶的重点团场也给予扶持资金1 000万元至2 000万元①参见《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兵团日报,2012-04-29。。特别是国家施行精准扶贫政策后,兵团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利用好政府组织网络,构建可持续生计框架,做好家庭扶贫精准化管理与帮扶,能够长期有效改善贫困家庭现状。
三、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可持续生计整体发展框架的构建
为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贫困问题,兵团要在抓重点、攻难点、谋发展的道路上,为贫困家庭构建长期有效解决贫困的方式方法,可持续生计整体发展框架能够适用并长期持续在少数民聚居团场家庭中发挥作用。
(一)构建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可持续生计要引入“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方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农村兴起的一种农企合作、共同发展的经营方式。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信阳行》中说道:“‘公司+农户’这个语汇,明白易懂,更易普及,即农户是生产者的主体,公司是集体性的服务体系,两者加了起来,就克服了个体农户分散生产的缺陷,而集体性的公司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把分散性的小生产团结成以具有当地特点的拳头产品为支柱的社会化大生产。”[5]99
费孝通先生的这种“公司+农户”模式适合我国内地农村的发展状况,在实施中体现出巨大的能量,改变了农村贫困的现状。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这种模式仍然适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的发展情况。在推广中,兵团需要抓住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的特点,规避冲突、短板与漏洞。兵团比较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其土地所有制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性质,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生产,其管理的主体是“连队”。以“农户”自立,是“农户”的期望,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中,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
兵团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特色及发展少数聚居民族团场的迫切愿望,特别是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计划都与这一模式的核心理论较为吻合。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可以将这一发展模式引入当地的社会发展中,构建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发展战略,做好五种生计资本与“公司+农户”模式的“无缝对接”。为此,团场企业都应当找到信誉良好的公司,签订农作物收购合同,实行订单农业,解决发展中的瓶颈。这也是弥补目前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生计资本出现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团场较强的政策执行力,引进企业签订订单农业将在各团场的发展中越来越普遍。
(二)“公司+农户”模式与五种生计资本研究
“公司+农户”模式影响五种生计资本的整体运行。要解决存在的生计问题,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生活水平,可以构建如下可持续生计模式,见图3。
图3“公司+农户”模式与五种生计资本的互动
图3反映出“公司+农户”模式在介入可持续生计发展的框架后,与五种生计资本之间形成互动过程①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在该模式的建构下,团场职工、农户的家庭经济中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网络资本与金融资本,解除现实中的家庭生存危机。企业也在这种互动交往中自主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获得丰富价廉的劳动力及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这种模式提升整个家庭抵制自然与社会风险的能力,对推行与构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的生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加之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和科学规划,能长期惠及到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未来几代人发展的模式构建。这就是可持续生计构建理论的宗旨:一旦建成,家庭将逐渐具备抗拒不同风险的能力,并保持家庭生计长期持续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可持续生计发展模式的整体建构
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的发展要导入“公司+农户”模式,解决五种生计资本存在的缺陷或风险,可以建立可持续生计发展模式的整体框架。如图4②同上。所示:
图4 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
这个简化示意图框架涵盖复杂而丰富的可持续生计发展理论与思路。该框架不仅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现实状况作一个细致的描述,有助于我们研究或探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整个家庭的可持续生计发展问题;还提供一种应对社会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发展的方法,激发研究者或政策执行者对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有助于今后评价现有的生计发展效果和运行途径,从而制定符合自身家庭生计发展的路径。
该框架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依靠进入组织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还要面对现实环境,不断地调适和重构其生计策略,充分发挥五种生计资产的优势,引进脱贫发展新型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或农户的生计条件,降低突发风险,从走出贫困到彻底摆脱贫困,保障其正常的经济生活,从而逐渐建立起持续、稳定的生计发展框架。因此,它将为消除贫困,提高职工或农户生活水平,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经济快速发展,并为构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家庭富裕的现代社会提供成功经验和典范。
四、结 语
兵团有37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其发展是当前兵团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边疆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和框架,并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中贫困团场的特殊情况加以调整,将可持续性生计发展框架中的五种生计资本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得以弥补或补救,建成一种均衡、持续、稳定的资本需求,是立足实际,强化地域特色优势,实现职工家庭生计可持续发展之路。引入现代社会比较成功的“公司+农户”模式,借鉴可持续生计发展理论和框架,将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有效助力,给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家庭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思路,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参 考 文 献]
[1]张晓艳.兵团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团场发展[N/OL].http://news.163.com/15/0410/10/AMR7FABS00014AED.html,2015-04-10.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刘清,沈心.灾区可持续生计资产现状分析[J].社会工作,2009,(8).
[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对策[N].经济参考报,2004-12-25.
[5]费孝通.行行重行行(续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