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文化”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8-05-04闾志俊
闾志俊
“制造业+文化”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闾志俊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将文化元素融合到纺织制造产业的价值链,是促进纺织制造业高端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纺织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式包括延伸融合、重组融合与一体化融合,通过“制造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制造化”实现纺织产业价值链的优化。针对当前纺织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度不够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层面要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的产业融合环境;产业层面要整合资源,打造高效的产业融合平台;企业层面要强化管理,塑造“制造业+文化”特色品牌。
纺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融合模式;对策建议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供给体系创新发展的中心任务,要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产业质量和发展水平。”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质量提升的背景下,“制造业+文化”模式无疑为纺织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制造业+文化”对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一)“制造业+文化”模式的内涵
“制造业+文化”模式是将文化元素植入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实现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它能赋予制造企业文化属性、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承,以文化带动提升制造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
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纺织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密不可分,以文化创意为主要内容的面料设计、家纺设计、服装设计、品牌培育等时尚文化产业正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文化创意服务依靠自身特有的文化和社会属性,通过产品创意、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的多样化,将文化有效嵌入制造业的各环节的价值链中,将“价值诉求、科技创意”等文化理念不断渗透传统产业,促进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或重组,形成具有创新特征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服务能够实现制造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有效提高制造企业对技术、市场等高端价值链环节的控制能力,从而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制造业+文化”是纺织工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工业4.0时代的特点是将物联网和服务应用到制造业。随着制造过程各环节的透明度和关联度的提高,纺织工业生产自动化成为趋势。在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先进技术背景下,文化创意服务在纺织业的应用空间将更加广阔。工业4.0时代的出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纺织产业将出现更多的创意产品的个人定制,促进纺织制造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三)“制造业+文化”能够促进纺织制造业高端集群化发展
产品设计是文化创意的核心。通过改造传统产品,赋予产品文化内涵,能够有效提升纺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质量,能够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对纺织产品的文化需求,促进纺织产品质量高端化。通过广告创意、品牌策划、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等文化创意环节的运作,能够提升纺织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形象,促进纺织企业高端化发展。从纺织产业的价值链分析,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与纺织制造业的融合作用,不仅能够盘活原有的产业基础,更能完善整个纺织产业链,形成从设计、生产、营销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促进纺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四)“制造业+文化”有利于促进纺织经济转型升级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强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纺织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纺织文化创意产业,转变以生产为中心的纺织经济模式,在对传统纺织产品集市、纺织交易市场升级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纺织市场的集聚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与纺织产业的有效融合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纺织经济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整、自主设计能力不强、品牌营销能力薄弱等难题,促进纺织经济的转型,更能提升以纺织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品位和文化软实力。
二、纺织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状
总体而言,我国纺织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纺织文化创意的融合政策尚不够明确,纺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尚不够到位,纺织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营销创意人才缺乏,文化创意对纺织经济的推动作用和贡献度还有待加强。
(一)对“制造业+文化”的理解度不够
在纺织产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纺织制造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多数企业意识到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是取胜的法宝。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纺织企业在走无差异、低成本的扩张之路,不少企业虽然增加了产品研发的投入,但仍然脱离不了模仿的怪圈,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和自主设计能力严重不足。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根据2015年江苏省统计局《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的数据,2015年纺织服装企业有产品和工艺创新活动的比例为23.76%,远远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39.97%)。在具有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中,84.62%的企业依靠引进新工艺或模仿设计,只有15.38%的企业实现了自主设计创新,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对“制造业+文化”的理解还基本停留在产品复制创新的低层次。
(二)对纺织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投入不够
纺织产业的价值链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在土地资源匮乏、人力成本高涨的大环境下,纺织制造企业将设计、生产和运营职能分离,实现生产部门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是受当地政策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许多传统纺织企业仍然坚守着本土生产环节,投入大量的资源引进设备和新工艺,耗费了大量的成本。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2015年企业创新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的117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中,研发投入资金在50-100万/年的有32家,占27.35%;10-50万/年的有58家,占49.57%;10万/年以下的有27家,占23.07%。在研发资金投入的领域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纺织服装企业对文化创意的投入多集中在价值链的中间环节——生产,对价值链的两端——设计、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投入较低,缺乏文化创意与设计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三)纺织制造业文化创意人才和机构不足
纺织文化创意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纺织行业基础,能够运用文化创意才能服务于纺织制造业的综合型人才。纺织文化创意人才包括纺织品创意人才、纺织技术人才、纺织创意经营人才、纺织创意管理人才等。纺织文化创意机构是指专门服务于纺织企业的文化创意机构,包括专门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品牌运营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
图1 南通市纺织服装产业研发资金投入分配情况(%)
(数据来源: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江苏省统计局,2015年)
当前,文化创意人才和机构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服务制造业的突出问题。首先表现为文化创意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在英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人才市场的比例高达20%以上,而我国求职市场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仅占10%,纺织服装文化创意人才占纺织产业求职人数的比例不足5%,供需缺口严重影响纺织制造业转型升级。其次,表现为纺织文化创意人才的结构不合理,质量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纺织文化创意人才中高级纺织创意经营人才、纺织创意管理人才短缺;原创型纺织设计创意人才较少,创意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对纺织创意人才的开发机制,纺织产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创意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服务纺织产业的文化创意机构的层次偏低、规模偏小,缺少大型创意工作室与品牌营销团队,国际竞争力较弱。
(四)纺织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是纺织产业的聚集程度不够高,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缺乏拉力。以纺织大省江苏、浙江、山东为例,普遍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龙头企业,跨国公司长期垄断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造成对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挤压。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企业实力弱而且分散,对纺织制造业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其次是融合政策的支持不够,纺织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缺乏推力。虽然国家出台了推进文化产业与制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与规定,但是在各地区政府往往缺少具体的实施政策,文化创意项目的申报手续相对繁琐,政府对纺织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税收、人才支持力度不够突出,多头化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制造业+文化”的融合发展。
三、纺织产业“制造业+文化”融合模式与对策建议
(一)融合机理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内不同要素的密集程度的跨越式升级,通过“制造业文化化”与“文化业制造化”的双重作用,实现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如图2所示)。
图2 纺织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机理
(1)“制造业文化化”。是指纺织企业将更多的文化创意要素纳入到生产环节,通过逐渐剥离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转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实现“以纺织产品制造为中心”向“以纺织产品设计与经营为中心”的转变,通过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的融合,提升产业附加价值,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2)“文化产业制造化”。是指文化创意企业通过自营或外包的方式拓展制造职能,在纺织制造领域寻求合作,通过文化技术资源与制造资源相匹配,创建新的纺织文化创意产业园。
(3)纺织产品价值链优化。纺织产业的价值链包括上游的研发设计活动、中游的生产制造活动、下游的品牌营销服务活动,纺织产业价值链升级是指纺织产业注重向价值链两头发展,将文化理念渗透到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和经营管理环节,创造更多的产业链价值。
(二)融合模式
纺织制造业与文化创业产业的融合可以分为延伸融合、重组融合与一体化融合三种模式。
延伸融合模式是将文化创意设计向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品牌运营与客户服务等纺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延伸,形成产业链的“微笑曲线”。在设计与研发环节,关注消费者的文化与品位需求,通过产品的创新设计,增加附加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品牌创造与营销环节,通过产品的创新设计与质量属性体现品牌的文化定位,带动价值链后端衍生产品与服务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体产业链价值。
重组融合模式是通过挖掘文化创意产业与纺织制造业的共性部分,通过文化创意促进制造部门的技术创新、产品改造、服务创新,实现纺织产业内部价值链的重构,形成新的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产业形态。例如,通过服装、家纺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够重组形成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家纺文化创意产业等。
一体化融合是文化创意与制造业融合的最高级模式,是“制造业+文化”的最高形态。是政府引导建设而成的纺织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如家纺创意产业园区、服装设计产业园区、纺织品工业设计与创新中心、纺织众创空间等。
(三)政策建议
(1)做好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的“制造业+文化”产业融合环境
第一,制订产业融合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地方政府应结合《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设立专门引导、促进、服务产业融合的职能机构,创建网络交流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与纺织产业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二,要优化产业融合政策,营造和谐市场环境。要完善纺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干预、简化资格认定程序,多措并举提高民间资本进入纺织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要完善金融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相关企业提供纺织文化产业融合专项贷款。要通过制定文化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纺织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促进和谐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引导产教融合,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地方政府应引导纺织制造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开展研究,提高文化创意与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并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链。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促进纺织制造产业高端、精深化发展。
(2)整合资源,打造高效的“制造业+文化”产业融合平台
第一,规划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纺织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要在政府许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纺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搭建产业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控、产业群规划、关系协调等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重点支持国内外纺织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企业入驻集群区,努力形成集群区内的人才集聚效应、技术集聚效应和知识集聚效应。
第二,构建产业一体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在政府规划的基础上,以纺织行业协会引领,构建以家纺设计、服装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中心,通过产业一体化平台,促进文化创意成果在纺织产业的转化。通过建立技术交易平台,实现文化创意设计成果的转让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与纺织产业在设计交易、产品展示、信息交流方面的无缝对接,实现文化创意元素的产业化。
第三,构筑复合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产业人才保障。纺织创意复合型人才是构成文化产业与纺织制造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石。纺织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开展“设计师+经济师+工程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纺织文化创意人才;切实发挥各类纺织文化创意沙龙、创意俱乐部、纺织协会、人力资源协会的功能,多途径开展纺织文化创意专题培训、学术研讨等,为纺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强化企业管理,塑造“制造业+文化”特色品牌形象
第一,加强设计文化建设,打造产品形象。纺织制造企业要在家纺、服装等产品中加强文化创意设计,以产品材料、功能、外形、结构、工艺等方面的文化创意设计来提升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
第二,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打造品牌形象。纺织制造企业应树立品牌思想,通过与品牌策划、营销咨询、市场拓展等文化传播企业的合作,在产品构思与设计、品牌构建与定位、商品包装与商标、广告策划与传播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建立独有的品牌文化体系,提升品牌内涵,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第三,加强管理文化建设,打造企业形象。管理文化包括质量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经营文化等方面。纺织企业要树立“大质量”的经营理念,通过质量建设工程树立企业的质量形象。要建立科学的制度文化体系,以制度文化引领企业和谐发展。社会文化建设则要求企业具备社会责任感,树立起良好的经营形象。纺织制造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应依托本土特有文化,与消费者形成传统文化共鸣,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文化认同度;要实行“走出去”战略,通过传播本土纺织文化,树立企业特色形象。
[1] 刘钧霆,曹立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2017,(3):63-70.
[2] 魏艳秋.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绍兴纺织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9):26-27.
[3] 吴明来,李碧珍,张菊伟.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7-72.
[4] 程蕙英.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论坛,2016,(5).
[5] 周锦.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J].中外企业,2014,(11):35-38.
[6] 包宏.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
[7] 肖维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6):37-44.
[8] 2015南通市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汇编[Z].南通市统计局,2016.
[9] 张燕.江苏省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2016,(10):34-36.
Research on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extile Industry by Means of “Manufacturing + Culture”
LV Zhi-jun
(College of Commerce,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y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The mode of ‘Manufacturing + Culture’, which incorporating cultural elements to value chai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the industrial 4.0 times. Textile industry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can realize integration through industry extensio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by cultural manufacturing and manufactured culture and textile industrial value chain optimization. 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alignment lacking between textile manufacture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the industries should integrate resources to create an efficient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latform; the enterprise should strengthen management to create characteristic brand of “manufacturing + culture”.
textile manufacturing;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tegration mode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426
A
2095-414X(2018)02-0059-05
闾志俊(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发展、高职教育.
南通市2017年度热点课题研究(RY1718);2015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课题序号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