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父图》看吴镇绘画中的渔隐情结
2018-05-03赵轩
赵轩
摘要:元代山水画家吴镇一生淡泊功名,是一位绝意仕途的真正隐者。在绘画方面作过多幅“渔父图”。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和弥满精力的笔墨情趣,描绘了江上隐士闲适自乐的垂钓生活,其意境大多表现他隐逸江湖的情怀。
关键词:吴镇;渔父图;渔隐情结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43-02
一、前言
元代画家吴镇的山水画,以“渔父”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很多,从资料上看,大多是他晚年的成熟作品。如《渔父图》、《渔父图卷》、《渔父图轴》、台北博物院馆藏的《渔父图》、美国费丽乐美术馆收藏的《渔父图》、日本朱福元收藏的《仿荆浩渔父图》等等。同一题材,但构图多样,表现了“云散天空烟水阔”的艺术境界,画多题诗,书法飘逸,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对吴镇渔隐情结及内心世界进行探讨,了解其山水画的艺术画风和审美意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渔父图》品读
元代画家吴镇,一生画过多幅以“渔父”为题材的山水画。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吴镇1336年创作的《渔父图》是精品中的精品,此作品为立轴,画心纵84.7厘米,横29.7厘米,墨笔,绢本。作品内容描绘江南水乡景色,前面平石水草,中间平冈丛树,远山丛峦叠翠,烟云出静,右上山溪自山下蜿蜒流出,汇入湖水之中,清远的江湖水面,一叶扁舟悠悠飘荡,一渔者头戴斗笠,载酒船头,鼓楫而歌,一手扶桨,一手执杆,垂钓于湖面,怡然自得,逍遥于湖湾水色之间。作品采用了俯视的取景,一水两岸,旷阔遥山,丛树开合呼应,画面空旷阔运。湿笔技法多变,层层皴擦,积墨晕染。山石、树木、树叶墨色交替多变,境界迷蒙。观其整幅作品,墨色苍润意境雅致,有一气呵成之感。作品上以草书相配,题跋曰:“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戏作渔父此幅并题。”下钤“梅花庵”,“嘉兴吴仲圭书章”。此幅作品创作于至元二年,为公元1336年,从时间上看,吴镇时年五十七岁。这幅《渔父图》创作描绘了吴镇所追求的逍遥自在、人格高蹈的精神家园。这种阔远山水让人感到豁然开朗,因其人格境界放达之阔而阔,真切表达出“一叶随风万里舟”的隐逸情怀,实属精品之作。
从吴镇其他的渔夫题材作品来看,构图多变,笔法起止分明,颇有法度,都表现出“云散天空烟水阔”的渔隐世界。
三、吴镇的生平与绘画风格
吴镇(1280-1534年),字仲圭,汉族,浙江嘉兴魏塘人,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弥等。元代著名画家,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19岁开始学画,早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笔力强雄,苍茫沉郁,题材多为“渔父”,精写竹,兼工墨画,诗、书、画皆通,后人号称为“三绝”。吴镇的绘画题材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山水画和墨竹。从山水绘画成就上看,他开创了与“元四家”其他三位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他以湿笔创作山水,墨法中兼有笔法墨戏,创造出闲云野鹤式情调的阔远山水画。而吴镇所画的墨竹,用笔老辣独具一格,可谓“湖州派”之后的一大变化。
吴镇绘画风格的形成也源于他超尘脱俗的品行。元末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吴镇生活寒贫,所处的地位孤苦无靠,使他的思想常陷入矛盾的痛苦之中,把社会人生看的十分绝望,从他的诗画表露可以看出,他宁愿遁迹林泉、自甘清贫,也不愿趋俗媚世。从他隐居之后,“笑俗陋室”的取名可以看到他玩世不恭的态度。在吴镇的艺术人生中,他高蹈超逸,绝不迎俗。他题诗日:“依村构草亭,端方意匠宏。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清。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慰平生。”可以说吴镇能在“元四家”中有一席之位,就在于山水画上直破古人千岩万壑,宁愿穷困,不愿入俗流,不愿丧失民族气节。
从绘画风格上来看,他在山水画中多用湿笔墨法,追求一种北宗式的可游、可居之景,用笔用墨都服从于山水真实体感的表达。他那超尘脱俗的游戏作风,使他创造了“云散天空烟水阔”和游戏于万物之表的文人山水画境界。“云散天空烟水阔”是吴镇山水画的一大特点,是充满了江南水乡味的闲云野鹤情调的阔远山水。他开创了湿笔积墨的先河,常在湿笔墨法中兼有多种笔法的墨戏,画中表现了山外有岸,岸外有山,水岸重重,笔墨交融,烟水浩渺的景阔境界,追求画中自然之境是有我之境的艺术特色。
吴镇还提出了文人墨戏写意的理论,主张追求自然,师法变法,追求写意,我自用我法。他开创了双勾与没骨混合的墨梅画法,画风洒脱,他称此种变法为“变黑为白”。吴镇从传统上守法变法的经验得失中,悟出了变法真谛:“试欲自由,又衍法度。”即从不拘古法中求自由的表现,自然得法,追求笔笔有生意,面面得自然的艺术境界。
四、吴镇绘画中的渔隐情结
自屈原《渔父图》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字作品中出现后,应合了当时的文人追求,渔父就成了江湖智者避世脱俗,清高孤洁,寄托情感的化身。关于渔父有关的诗句早在魏晋时期就多次出现,唐宋时更是成了作家、诗人钟爱的对象,绘画作品也不断出现。如荆浩、许道宁、张志和都绘画《渔父图》。
到了元代渔父形象形成了一种风气,因为元代社会的动乱,阶级矛盾的激化,一些文学志士对蒙古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民族歧视政策不满,采取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渔父清高孤洁的化身为许多文人所仿效,成为了画家、文人寄托情感的载体。畫家吴镇便是其中之一,从他的诗画可以看出,他时常陷入苦痛和矛盾之中。他避世脱俗,竭尽全力保护自己清高孤洁的本性,不想再受社会的损害和扭曲,真心想做一枝虚心抱节的“野竹”。他谈自己的创作时说:“心中有个不平事,尽寄纵横竹几枝。愁来白发三千丈,我写清风几百竿。”又曰:“偃蹇支离不耐秋,摇风洒雨几时休,转身便是青山顶,又有悬崖在上头。”吴镇放浪形骸,逍遥人生,避世脱俗,决心在一张纸、一锭墨中抒发自己的情怀。他长期游历江泽湖畔风光,创作出以“渔夫”为主的多幅隐晦避世的作品。在吴镇传世山水画中,渔夫题材数量众多,有临摹、有创作,形式有中堂有长卷,多数作品上写有题画诗。1342年创作的《渔父图》里渔父凝视江面,等鱼上钩。1346年创作的《渔父图》整幅画面轻松自在,有一种独地往来的境界,渔父抱膝回顾,童子拨舟反棹,江上漂荡着小舟,有一种“身处求身,梦中求梦”的超然。
吴镇似乎对渔父有一种天生的向往之情,他的许多渔父诗中只是略微的透露出凄苦之情,而更多的则是表现了渔父自在逍遥的生活状态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吴镇确实是地道的隐士,他画中超尘脱俗的境界赋予他山水画的独特风格,开创了元代山水画“有我之境”的新变法。根据吴镇有关题句、跋识和诗作,不难看出对“渔父”有以下几种情结。
情结一,吴镇心目中太湖的渔隐之乐。
太湖,位于江浙两省之间,风景优美,水天一色,烟波缥缈,气象万千,有“海上奇观,吴中胜地”之称。湖中大小岛屿散布,山水秀丽。从吴镇的诗文上看,直接以太湖的民情、名胜、林石、梅花、岛屿、山峰吟诗的有十首之多。其中描绘西山各种岛景的有6首,即《怪石》、《缥缈峰》、《无碍泉》、《林屋山》、《慈里山》、《明月湾》。虽然吴镇游太湖的年份无从考证,但可以看出,他出游太湖的隐逸之乐和对太湖的情结早印于心。隐逸是文人超尘出世、回归自然的行为与心态。吴镇把太湖西山作为他隐居的世外桃源,吟诗作画。他的画多数赠与朋友、贫士,富贵求之不得。他正直、高傲,不满元朝的统治,常作诗画以高风亮节的竹自喻,以傲霜斗雪的梅自比,充分表明其不变节褪色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凛然正气。
因此吴镇心目中的渔舟隐士,不仅仅是山水画中点缀的小小渔父、一般士大夫的放浪江湖,而是他不沽名钓誉,抗简孤洁,不同流合污,充满抗争情结的隐逸旷境。这种执着的意志和追求,正是他高洁心态的真实写照。
情结二,梅花道人的道家情结。
从现存资料看,宋元之际,道教盛行,道家倡导“以人合天”。因社会的原因,特别是元朝初年,道家达到了盛行。元代士大夫大多结交和尚、道士和隐逸文人。元代的画家深受影响,吴镇号梅花道人,虽不是真做道士,但可以看出其心目中对道教的崇尚程度。道教主张返璞与平淡,主张“道”及“无”,而山水自然艺术境界,是“道”及“无”的一种体现,这份平淡自然与吴镇水墨山水的创作观念所追求的情感不谋而合。
吴镇晚年向道宗靠拢,他常去魏塘镇大胜、景德、慈云寺与僧人谈经论道、吟诗作画,可行、松严和尚、竹叟、古泉讲师都与他私交甚厚。吴镇还在他的《松图并题》中记述了他与道人隐君的唱和往事:“青云山中太玄道人,隐者也,时扁舟往来茜武之上,与游则樵夫野老而已。余拙守衡茅橡林有年矣,夏末会于幽澜泉,山主常师方啜茗碗。忽若口气逼怀,黄帽催行甚急,别后流光迅速,惜哉!”从中看出了梅花道人吴镇的道宗情结,与渔父、渔隐思想是一致的。
情结之三,创作灵感来于太湖。
太湖风光秀丽,自古以来有许多名人雅士慕名而来。如唐代白居易、贾岛,刘禹锡、王昌龄、张籍,宋代王安石、苏轼、范仲淹、苏舜钦、范成大,元代倪瓒、赵孟頫等,都留下了许多诗句和石刻。而范仲淹、唐寅、董其昌等更是选择了太湖七十二峰为安魂之所。
吴镇是一位画家,常年住在太湖,太湖一带美好之胜已深深印入了他的脑海。故乡的芦滩渔夫、悠扬田歌、吴侬细语,故乡隐约可見而又神秘的洞庭山,早已深深烙在吴镇心目之中,是他挥毫泼墨赋诗之灵感所在。因此从吴镇《渔父图》山水画上可以看出吴镇的隐父、隐逸的情结所在。
五、吴镇山水画对后人的影响
元代绘画于其他朝代的绘画有明显的区别,绘画从重视客观写实向强调主观性表意的转变,是元代绘画演进的总体趋势。元画空灵含蓄,画家多善书,因此书画结合达到最高水平,诗书画印成为元代画家普遍使用的艺术形式。画家吴镇受特定社会现实和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创作中追求抒发个性、注重对事物神韵的体悟和传达,“艺贵自出”、惟求自然、会之于心、形之于笔、正是应之于目、得之于神。
吴镇的作品,对后世画坛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明代画家中,最能得吴镇笔墨真谛的沈周,他的画大多水墨饱满,用湿笔,但不含混,用笔粗放,但有韵致,这都是直接从吴镇绘画的风格中变化而来的。明中期的画家董其昌,吸收了吴镇不少的东西,特别是他画中的用墨湿韵之法。清代“四王”对吴镇的作品更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鉴的笔墨、王时敏的积墨都是吸收吴镇作品而来。
六、结语
总之,从元代画家吴镇《渔父图》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清高孤洁、逍遥人生,避世脱俗的真正智者,他在画中所表现的隐逸情感就是他个人一生的真实写照。